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华教育] 蒋广学博士谈网络社会与青年社会化

作者: 发布日期:2012-12-16

网络社会起源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与高速普及,当代社会大众对信息自主和言论自由的客观需要为互联网的全球广泛应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从信息传播途径到社会交往方式再到社会客观存在,互联网平台不断催生网络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变化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各种影响,是最近十年来的新生现象和事物,它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冲击、影响和改变还刚刚开始。网络社会起源并依赖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发展;经过全体网民和网络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等对物质社会的复杂虚拟和综合改造,经由覆盖全球的互联网联系起作为社会个体的网民、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各类网站和网络主体,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在既有社会形态之外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的基于信息生产和交换而不断自发、自觉、自为的客观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面临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转化期,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进程;青年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渴求和对现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的熟稔,使之构成了互联网使用者的最重要部分。因此,当代青年社会化的方式和方向都越来越受到网络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

网络社会改变青年成长和社会化路径

网络社会作为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技术革命前沿成果的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和便捷,使其信息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传统主题,并且存在多元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可能。这些信息量和选择权使得很多青年学生以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吸取知识和认识社会的重要和主要途径,逐渐挤占和取代家庭教育、课堂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的角色,使青年更多地受到网络社会整体知识、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浸染;另一方面网络也赋予了青年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使青年社会化进程成为一个多重互动、双向选择、互相适应的过程,乃至改造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为网络式的空间。

网络社会重构青年的社会地位和行动模式

网络虚拟身份的存在和发展、多平台的存在和共生,促使网络主体能够同时涉足多个身份、多种环境下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使社会主体的参与模式显著改变。

青年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科技的适应和喜爱,在知识层面使得他们有可能比父辈、祖辈更快地获取互联网触角之所及的一切信息。尽管由于青年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相对稚嫩,但随着互联网与人类社会更密切的结合,巨大的信息优势和知识储备将使得青年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取得信息不对称的突出优势。教育实施主体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取知识,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特定领域知识和自己相当甚至超出自己的青年学生,其先赋的职业、地位优势将荡然无存,教与学的关系或将面临解体的危机。

而在网络和现实行动层面,由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整体背景所致,青年的网络参与和表达能够突破其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获得更广泛、更快速的影响。通过舆论的现实转化及同质群体的响应,青年群体不仅能够产生在传统社会中青年个体难以达到的影响广度,出现青年意见领袖、活跃分子、流行思潮与传统社会权威相抗衡;而且能够熟练运用媒体工具、制造舆情影响、产生舆论压力,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起到直接的干涉和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参与深度。

网络社会折射青年特质和青年色彩

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不仅改造着青年学生受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改变着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互动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显著受到经过这种改造的青年群体的反作用。一方面,具有相当教育程度的青年学生和毕业生,构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当代网民的多数和主体,其他年龄组和社会群体必然在网络互动中处于弱势和受影响的地位;另一方面,当代互联网和应用的开发者以青年技术人才群体为主,互联网精英整体处于中青年阶段,这就使得互联网自身的发展趋势表现出特别适应或主动迎合青年喜好的特质。

如前所述,在网络社会亟速发展的环境趋势下,一方面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脱离传统角色规定羁绊,成为多种信息和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复合“产品”,另一方面青年在社会互动关系中又依托信息获取和表达优势,不断摆脱社会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思想行为中崇尚个性、蔑视权威、易于冲动的特质,越来越与互联网工具的扁平传播、机会平等、表达自由特性相适应、相结合,不断催生和强化网络时代政治表达和文化参与的青年特质和时代特征,从而对网络时代的现实社会自身发展变迁起到巨大的革命性作用。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 蒋广学)

(本文原载新华教育。完整论文将于《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2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