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常态化疫情防控,对高校开学迎新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学校党委和学工部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下,深研院采取制度化、信息化、重点化的举措,积极发挥各学院主观能动性,在保障全体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顺利完成开学迎新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学迎新;思政教育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挑战。时至今日,疫情的余威仍未散去,常态化防控成为新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2021年8月21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开学迎新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尝试通过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深研院”)2021年秋季学期的开学迎新工作进行梳理,列举深研院制度化、信息化、重点化的疫情防控举措,总结品牌化迎新周的经验,呈现各学院特色迎新活动,提出创新性“千禧”研究生教育方法,探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开学迎新工作。
一、疫情防控:闻令而动,多措并举战疫情
自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深研院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北京大学、广东省、深圳市工作部署,闻令而动,多措并举阻击疫情。
(一)防疫制度化:从严制度落实
针对高校开学前、返校途中及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为进行科学、精准、有效防控,深研院第一时间响应政策号召,从制度化层面完善开学迎新期间的疫情防控措施,尤其是开学返校相关的指引制度。确保从制度设计到模拟演练到常态化的实践,从日常疫情防控到疫情应急处置过程中不留死角。
在原有的疫情防控期间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晨检办法、学生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办法、违纪行为处置办法、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应急心理干预方案、因病缺勤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制度等的基础上,深研院学生工作处先后发布了《关于2021学年秋季学期新生报到注意事项的温馨提示》《关于2021学年秋季学期老生返校注意事项的温馨提示》《关于从省外返深后在深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的补充通知》,并进行了暂缓返校名单整理。以8月2日发布的《关于2021学年秋季学期老生返校注意事项的温馨提示》为例,该提示要求深研院各老生进行每日健康打卡,做好健康状况和轨迹记录,切勿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减少外出与聚集,开展自我健康管理,遇到问题与困难及时与学院联系寻求帮助等。该提示也对老生返校途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强调入校所需材料及校门核查的纪律,并对暂缓返校的情形作出针对性提示,也列举了深圳市疫情防控重点人群管控措施,引导学生遵照执行,确保学生最终平安、有序、顺利返校。
在各类制度成形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落实制度的实施,使其日臻成熟。为确保学生安全有序返校,深研院于8月26日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模拟学生、教职工、后勤人员在不同场景中的应急处置流程,深研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健康副校长全程观摩。在学生返校场景中,学生依次在校门外排队,保持一定间距,准备校园卡、粤康码、行程卡以待查验。入校过程中,若学生出现体温异常,该生将由专人引导至校门口留观室使用水银体温计再次测温,同时由医务人员对其旅居史、接触史进行询问。若再度测温后,该生体温仍旧异常并具有流行病学史,则医务人员即刻通知后勤保障组,由后勤保障组通知学生防控组联络120救护车转运。随后,后勤保障组将安排工作人员对相关场所及时进行消杀。本次演练同时也模拟了学生在宿舍、食堂、办公室等场所发热的场景。在演练结束后,院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座谈,针对学生返校涉及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演练中呈现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与再部署,强调深研院各相关同志面对常态化疫情,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确保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开学迎新工作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渠道,加强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深研院于2021年8月24日发布《关于学习卫健委新版口罩佩戴指引的通知》,引导学生了解口罩佩戴要求,明确需要佩戴口罩的场景和情形,正确选择并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同时深研院学工处充分利用学生邮件,学生组织相关公众号如“南燕团委”“南燕研究生会”,教室宣传栏等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工作;调动学工老师和学生骨干的力量,在新生学生群中转发相关通知,为开学期间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进行铺垫。
(二)监测信息化:善用数字系统
数字化防疫方面,深研院积极推动建立线上防疫系统——南燕防疫。该系统由深研院信息化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撑,学生工作处等部门通力配合。学生可在深研院门户“南燕信息门户”中的“校园生活”板块登录“南燕防疫”系统。此后,学生可在系统中进行健康打卡,申请离返校、离深报备、入校白名单等。自2020年1月30日上线以来,截至2021年8月下旬,“南燕防疫”收集健康打卡共计100277人次,审批学生出入校事项共计11139人次,审批学生返校申请共计3803人次(其中学工老师已审批3778人次,同意返校3593人次,拒绝返校185人次),审批学生离深报备申请(2021年6月2日上线)共计590人次(其中学工老师已审批514人次,同意离深454人次,拒绝离深60人次)。
此外,“南燕防疫”系统协助深研院疫苗专班,追踪统计学生疫苗接种情况。学生可在该系统中填写是否接种疫苗,及接种日期、疫苗品牌等信息,上传疫苗接种凭证,便于疫苗专班了解学生接种情况。系统显示,截至2021年9月10日,学生应接种疫苗人数为2726人,已接种第一剂人数为2627人,占比96.4%,已接种第二剂人数为2511人,占比92.1%。
“南燕防疫”系统的使用,对深研院疫情防控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一站式申请和填报的系统、极简的操作流程,让同学们能更便利地配合防疫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对学工老师而言,简便易操作的系统,极大减轻制表、汇总、统一格式等机械性事务的工作量,为关注重点学生、处置突发情况留出宝贵时间;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而言,高效的系统能够准确地导出数据,以更加精准的数据进行疫情形势分析,便于后续流调工作的开展与具体工作的部署。
(三)台账重点化:加强重点管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深研院专门建立疫情工作台账,做到事事有依据,时时有记录。同时,深研院疫情防控工作参照社区工作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密切关注重点地区的变化,持续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控。
重点学生,重点反应。面对来自中高风险疫情等级地区的学生,或为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或具有感冒、发烧、传染病等症状的重点学生,深研院启动应急程序,进行一对一跟踪。截至2021年8月下旬,共处理应急情况50余人次。2021年秋季学期返校工作中,来自重点地区或有重点情况的学生,需第一时间向所在学院学工老师备案,并实施暂缓返校制度。深研院密切掌握暂缓返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加强健康监测,精准排查潜在病例,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其居家、返校途中注意个人防护。
二、入学教育:线上线下,打造品牌“第一课”
入学教育是新生开启新阶段学习生活的第一站,具有引领前路的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深研院已经举办了近5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周活动,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北大历史与北大精神、网络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友分享等方面,内容愈加丰富,逐步打造了具有深研院特色的品牌“第一课”。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提出特殊要求。为避免室内人员过度聚集,在2021年8月30日至9月3日的新生入学教育周中,深研院在网信办、总务处等部门的支持保障下,于国际法学院108教室设立主会场,于其他学院各设分会场共10个,2021级新生全程佩戴口罩,有序进入指定会场接受入学教育。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各会场顺利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周系列活动。
在开学第一课中,网络安全方面,讲授者通过案例与自身经历强调当今网络威胁潜伏性强、危害性高的特点,为新生敲响警钟;国家安全教育方面,邀请深圳市国安局的干警为新生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同时邀请深圳大学城警务室的干警为新生列举大学城社区的典型案例,告诫新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并邀请深圳消防支队南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官兵介绍常见的救火方式及逃生技能,强调实验室消防要求,共同维护消防安全校园;健康教育方面,邀请了校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副主任罗华医生为新生带来《新冠疫情防控与大学健康生活指导》的分享,为新生简介国内外抗疫现状、治疗进展的同时,讲述深圳市医务工作者在阻击疫情期间迎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提高个人健康水平和免疫力提出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邀请了深圳高级中学心理咨询与成长中心主任,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蒋平教授为新生分享心理减压的方法,提示新生在紧张的学习、科研之余,不忽视心理健康;此外,今年深研院邀请了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广州市登山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山鹰社第二任社长曹峻举办主题为《鹰飞卅年》的励志讲座,曹峻校友用与北京大学校训一脉相承的追求卓越、求真力行的攀登精神鼓励新生敢于拼搏,向阳而生;深研院各职能部门也通过“开学第一课”为新生进行部门简介,让新生对各项学生事务的办理流程及负责主体形成清晰的认识。
新生教育周系列活动,为深研院新生讲好“开学第一课”,让新生们在了解校园的基础上,迅速适应崭新的研究生生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敲响安全第一的警钟,努力实现强国新青年的远大目标。
三、迎新活动:百花齐放,院系迎新显神通
在入学迎新教育工作中,深研院各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办各类具有学院特色的迎新活动,为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入学体验。本文重点以汇丰商学院的“国防教育营”和国际法学院的“朋辈辅导计划”为例,从自我成长、生生互助的角度,展示院系迎新百花齐放的风采。
(一)军训课程磨练意志:与自己赛跑
国防教育营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打造“商界军校”的品牌活动,旨在让新生在入学伊始,磨练意志,锤炼品格。本年度,共有来自该学院全日制硕博项目的600余名2020级、2021级学子参加训练。训练中,除基本的体能、耐力、内务训练外,还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如:匕首操、格斗术等,以及文艺表演训练,如:鼓号演奏、集体合唱、舞蹈汇报等,此外也包括学习卫国戍边英雄事迹和参观虎门海战博物馆等活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青年学子也用国防教育营结营仪式的精彩表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结营仪式中,邀请了战场经验丰富的英雄楷模亲临现场,为同学们树立了真实的榜样;进行了方阵表演和主题汇演“再一次出发”,从匕首操到格斗方阵,从《长征组歌》到《春天的故事》再到《走向复兴》,带领现场师生一起重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奋斗史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绝伦的汇演离不开学子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以及教官、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在高强度的训练和高难度的汇演任务面前,深研院学子不惧辛苦,迎难而上,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军训的挑战。从入学军训开始磨练意志。让学生在突破自我中与自己赛跑,在磨练意志中彰显北大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北大主义”传承者、何为真正的“特区精神”的赓续者。
(二)朋辈计划薪火相传:生生互助
“朋辈辅导计划”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特色活动,是具有自发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的同龄人互助与服务项目。与理工科等大多为学术型硕士的情况不同,目前国际法学院并未为学生配置导师,为弥补这一空缺,朋辈导师以老生的身份,定期分享经验,一对一开展访谈,为新生在心理、社会实践、人格养成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互助互促,共同进步。自2012年举办以来,“朋辈辅导计划”已走过九个春秋。
该计划通过邀请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担任新生的朋辈导师,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引导新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以开学迎新工作为例,朋辈导师担任学院迎新志愿者,为新生分发姓名牌、院服,运送行李等,让新生在入校之初,便感受到学院的热情与关爱。此外,根据本学期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学校不得开展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因此,本学期的破冰活动以组而非年级为单位,开展趣味游戏、定向越野、学习分享会等活动,迅速增进学生间的了解,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做好准备。这一计划不仅为增进学院新老生互相了解提供了长效、有效、优效的平台,也增强了学院的整体凝聚力。
四、启示建议:结合特点,引领“千禧”研究生
(一)结合定位特点,完善资源整合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浪潮下,再次被中央赋予艰巨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中央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二十年后的今天,深研院依托北京大学、立足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逐步发展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成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面对时代的重任与常态化疫情的考验,深研院的工作应当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整合湾区资源,率先将先进的技术与高校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将深研院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理念与大湾区的丰富资源相融合,与校本部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家战略。以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迎新工作为例,从防疫方面,结合深圳市信息化发展态势,利用新兴技术开发“南燕防疫”系统,实现信息化数据收集与整合,为高校防疫工作的便利与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结合深圳市社区网格化特色,加强校区与社区的联动,为高校防疫提供信息补充和政策支持。在迎新教育方面,深研院举办“新生教育周”系列活动,除学院职能部门外,邀请优秀校友、社区干警、一线医生等嘉宾讲授的做法,体现出学校与城市的融合与渗透。深研院扎根华南的深度与广度,为培养了解国情、明晰目标、心怀理想、勇于担当的北大学子提供坚实后盾。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双向共赢,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思路。
(二)结合代际特征,创新思政方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洪大用表示:“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和改进现有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开发‘大思政课’,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激发广大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千禧元年后出生的“00后”学生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受众。研究显示,首先,相比“90后”学生,“00后”学生对物质的追求明显下降,但对人生的追求逐渐模糊,更易存在明显的孤独感,缺乏人生方向感。其次,“00后”学生独立行为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且大多敢于积极主动展示自我,努力尝试将个人知识进行实践检验。最后,“00后”学生成长的时代社会竞争加剧,竞争意识较强,产生了如“内卷”等的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心理是不小的考验[2]。
不同代际学生特点的变化,意味着高校思政工作方式需要不断调整与创新。
首先,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工作时,要以文化教育浸润,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将高校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培育学生品格,在实现中华强国梦的路上,放飞理想[3]。
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要着力发挥社会“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身边的人、事、物,做有血有肉的新时代青年。高校活动需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因势、因群、因业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见习、就业分享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达到教育与体验两全其美的效果。
最后,高校思政工作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当更多采用激励式教育和信念引导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排解压力、调整状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高校充分利用心理中心专业资源、各院系特色资源以及“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力图全方位、多面体地覆盖在校师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作者简介:袁晓铃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专职团干部 研究实习员
罗碧芳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处长 助理研究员
张睿圆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洪大用.向史而新 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20020794627726&wfr=spider&for=pc.
[2]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37-38.
[3]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06):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