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均受到巨大冲击,而对学生赴海外交流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文章以北京大学校际层面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为例,简要描述疫情对学生派出和项目管理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在疫情下的形式转变,并对后疫情阶段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海外学习项目进行新一轮的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疫情;海外学习;交流
一、疫情对学生海外派出工作的影响
(一)学生跨境流动受阻
自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内疫情形势日渐严峻,国内人员出入境难度显著增加。2020年1月28日,在武汉封城后的第五天,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消息,要求减少人员跨境流动,建议内地居民合理安排出国出境。政策的收紧也带来了国际上的连锁反应:1月29日,英国航空公司宣布暂停所有英国和中国的直飞航班;而就在同一天,美联航暂停24个中美航班。国外众多航司纷纷暂停中国航线,使国内出境航班数量锐减。而此时,海外高校春季学期陆续开学,部分申请较早开学的欧洲高校(如法国巴黎政治大学)项目的学生已陆续抵达国外,部分亚洲与澳洲高校(如墨尔本大学等)虽未开学,但学生已做好所有的出国准备。随着各海外高校根据各国政策制定新的校园疫情防控办法,大量的交换项目被推迟或取消:自1月28日起,我校陆续收到美国加州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取消或推迟春季交换的通知。而暂未取消或推迟的高校纷纷允许派出学校召回学生、学生个人退出项目或延期交换的申请。按照原有计划,我校有111人通过校级交换项目赴海外进行2020年春季学期交流学习,但由于春季学期学生海外交换面临的重重困境,北京大学共41名同学选择退出项目或推迟交流,占总人数的37%。
(二)学生在外安全和健康问题频发
随着国内疫情的发展,国外的疫情形势也愈加严峻。2月下旬至3月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世界各国相继纷纷升级疫情防控级别,出台各种防控政策。尽管学生出国交流存在较大感染风险和滞留海外风险,但仍有部分同学考虑到未来人生规划、学术发展等因素选择克服困难继续前往国外交流。截至2020年4月底,北大共有55名同学通过校级交换项目在海外交流学习。这些同学既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又要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有些同学刚抵达目的地就遭遇当地疫情急剧恶化,在入境隔离期未满时就选择放弃交换,提前回国。个别同学因长途旅行抵达交流院校后,便出现发烧无力等症状。此时,“一家航空公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班”的国际航班政策开始实施,航空管控政策愈加严格。对于想结束交换提前回国的学生们来说,回家成为了异常艰难的事情,除了机票一票难求且票价昂贵外,旅途感染风险也越来越大,即将结束交流的同学也一样面临无法如期回国,和随之而来的签证到期、住宿合约到期等棘手问题,境外风险与日俱增。
(三)终止交换项目对学籍学分的影响
在无法正常开学的情况下,很多国外大学迅速完成了网上教学的转换,网课成为交换学生们的主要学习形式。疫情蔓延后,各国开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禁止聚会和减少出行,关闭娱乐场所等。生活突然的限流状态也使身在异国他乡的学生们面对未知疫情的恐慌和孤独与日俱增,原本交换计划中包含的当地文化体验感也荡然无存,这使得很多同学开始计划提前回国。但学生也面临回国后能否继续国外网课并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根据北大学籍管理要求,学生在国外交换期间,一般不得以自修或其他方式修读北大的课程;如因两校校历原因导致学生复学后北大当前学期尚未结束,项目成员亦不得参加北大的课程考试(含双学位和辅修)。截至2020年5月14日,我校有17位同学在距离交换结束还有2、3个月之际申请提前回国。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校因未开设线上教学,学生提前回国即终止交流项目,无法获得学分。此外,对于正在准备2020年秋季学期出国交换的同学来说,也面临着外语水平考试取消、护照办理暂缓、各国使馆签证停止办理、申请材料无法邮寄等,站在这个路口的学生们,就像是受困于时代的囚鸟,既渴望向前,又踟蹰不前。
二、疫情下学生派出工作问题的应对
(一)协调解决海外交换学生各项切身问题
在学生安全与健康上,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项目办公室于1月底建立海外学生邮件群、微信群,保证与海外学生的畅通联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政策,并向所有校级在外同学发送了《致校级交换项目学生的一封信》。通过信件,我们关心同学在外生活和学习情况,提醒同学们在外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自我保护,并告知学校相关防疫工作要求和回国报备申请流程等。针对因疫情有恐慌情绪的同学,及时与学生和所在院系学工老师联络,了解其生活和学习状态及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公众号也陆续发布疫情期间学习生活及心理压力调节推文,并为北大学生提供在线心理辅导。
在学分转换与认定上,为解决提前回国同学中期补选北大课程、获得北大学分认证方面,国际合作部连同教务部及各院系做了大量协调工作。申请终止交换提前回国的同学在获得授课教师同意后,通过自修、补课(录播课程)等方式完成课程及考核(或论文)后,同时获得外方和北大学分。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选择全程在国内上国外网课的情况,教务部门按照正常在校生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校学分。
(二)学习国外经验,推陈出新短期交流项目
相较于校际交换项目派出情况复杂、个例性强的特点,短期交流项目的派出管理则相对集中。北大的海外短期交流项目按类别大致可分为“通识型项目” “研究型项目”和“专业导向型”三种类型,并以其多元性、创新性、集中性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项目通常集中在寒暑假期间,以课程学习、实验室实习、访问考察为主要参与形式,学习时限为2—8周不等,每年常规派出项目约20个,年派出人数200余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各院校陷入项目运行困境,纷纷取消了2020年的短期交流项目,尤其是在海外短期交流项目改为线上形式后,“通识型项目”的参与学生人数锐减。多数学生表示“沉浸式”的当地体验是选择参加此类交流项目首要因素,若除却该因素,项目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然而,一些具有成熟暑期学校(短期)项目举办经验的学校,很快就做出了应对疫情最为迅速的形式调整。美国高校的暑期项目发源较早、历史悠久。早期的暑期学校是由远程教育和暑期学校学院共同主办,在课程的提供方式上面,很早就开始引入远程教育。因此,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在2020年7月—8月疫情严重时仍能以线上形式继续展开暑期学校项目。在全球疫情仍未得到完全的控制的今天,线上课程变成了一种学生能够认可并接受的学习方式。
“时势逼人强”,从实际运作的效果看,学生对于新模式的适应力总体强,但仍不免有所遗憾。2020年“研究型项目”和“专业导向型”暑期科研项目除取消必须进行实地实验的部分项目外,均以线上形式继续开展,学生参与的热度并没有因为形式的改变而降低。“虽然项目取消了部分实验的内容,但整体体验很好,项目活动也丰富多样。项目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的时差,每周会定期举办科研交流活动,也邀请斯坦福大学的老师来做一些科研培训或校友经验分享之类的活动。课题组成员之间交流也很频繁,项目结束后,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后面计划继续攻读PHD。”完成2020年斯坦福大学Undergraduate Visiting Research Program(UGVR)暑期科研项目的同学表示。但那些由于无法实地参与就无法开展的短期交流项目实则遗憾,如洛杉矶加州大学的Cross-disciplinary Schola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T Summer Program)暑期科研项目以其专业性和实用性一直在北大学生中享有非常高的项目口碑,为在校生提供了接触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参与实验室短期科研项目的机会。但因美国疫情持续恶化,洛杉矶加州大学在2020年、2021年连续取消了该项目。斯坦福大学UGVR暑期科研项目中化学学科项目也因无法赴当地进行实验而取消。对于学生而言,失去的不止是一种海外体验,更可能是被打乱的未来学习计划。
短期交流项目从初期面对疫情的措手不及,逐步将探索线上项目形式的各种可能性变成工作中的常态与挑战。在2021年的短期交流项目中,除了常规的线上课程以外,各海外高校更是基于“互联网+”的背景,让线上的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和生态化,令人感叹科技发展带来的智慧创新。爱丁堡大学的线上语伴项目(Language Cafes),让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者相互交流。卢浮宫学院的线上博物馆参观,虽然不能身临现场去感受世界艺术展品,但3D的观赏形式和老师们的讲解也让同学们获得新鲜而丰富的学习体验。伦敦国王学院组织了不同主题的暑期项目线上社区(Summer Society),以小组的形式每周定期组织英国文化体验活动、线上就业技能分享活动等。韩国高丽大学的“e-K cook”“e-K Pop dance”活动也令人眼前一亮。2021年北京大学与京都大学的线上寒假项目,学生参与人数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常态,学生表示项目举办方采用线上形式也能将日式文化体验做到别具匠心。
尽管疫情给学生赴海外学习带来种种挑战,但各国高校普遍存在共识,在基于防疫政策、保证学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校际交流项目。2020年北京大学联合芝加哥大学面向国内外学生开展国际政策暑期项目,在五周时间内,来自全球各国近70名学生相聚云端,在多元互动的线上国际化平台开展学习。通过经济计量工具与R语言技能开展国际政策分析,在教授指导下完成实践研究项目。在课余时间,参与者们一同参加各种线上社交活动,共同聆听受邀学者及嘉宾讲座,“云”参访当地国际组织办公室,深入了解国际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此次项目也是北京大学与芝加哥大学首次利用远程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合作的成功实践。一名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完成项目后表示:“整体课程内容充实,原本担心其中的录播课程,但后续助教老师针对录播课程中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细致了讲解,项目也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线上工作坊,的确是学有所得。”
(三)线上海外学习交流教育展
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于2011年成立,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北大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中“培养全球卓越人才”的推进路径之一。自初创起,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每年定期为在校生举办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以下简称“教育展”), 让同学们能够更加集中、全面、便捷地了解赴海外交流学习及深造的信息。往年每次教育展都会邀请近40所大学和教育机构代表通过现场设展台、专项宣讲会等形式面向学生集中介绍其机构概况、交换项目、学位项目及奖学金项目等信息。
受疫情影响,第十届教育展首次以线上的形式,搭建了北京大学海外学习全新网站,以“友好院校” “宣讲直播” “数说十年” “EAP足迹”和“往届回顾”五大主题回顾了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项目走过的十年历程,同时与class-in的直播平台相结合,在云端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展览”形式。
这种区别于往年实地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依靠线上平台为更多的高校参与提供了最低成本、最为便捷的方式。此前因距离、时间等因素不能来到教育展现场的国际顶尖高校纷纷加入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十五所高校代表以直播宣讲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海外学习项目信息,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同学们就疫情下海外学习的现状、环境和举措,出境学习的需求渴望和疫情形势下的特殊情况与宣讲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而未能及时参加直播宣讲会的同学,可随时通过网站上的录播回看宣讲内容。此次教育展除了常规的长短期项目分享专场以外,同时也加入了国际组织实习生的分享环节,正在联合国日内瓦秘书长办公室实习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当天的工作场景、状态及实习体会等,这种跨时空的实时互动无疑增加了此次教育展的多元性。“之前每年都会去北大参加教育展,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年交流的常规活动。本来很担心今年的活动会取消,但这次的形式真的是耳目一新而且效果很好,技术平台也很成熟,形式感也很强,交流也很畅通。感谢项目举办方为此再背后做出的努力。”京都大学宣讲代表参加完教育展后表示。
此次北京大学第十届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从2020年11月22日上午9点持续至晚上23点结束,历时共14个小时;22场宣讲活动持续进行,单场次最高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共计4600人次在线参与活动。教育展似乎并未因为形式的变化而弱化效果,线上面对面使得这次“十年教育展”变得特殊而难忘。
三、后疫情时代下海外交流项目的思考
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各高校政策的剧烈变动,各海外高校或推迟开学,或关闭学校,或全线上授课,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但无论怎样,笔者认为,在线教育无疑将成为国际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使将来疫情褪去,全球秩序恢复常态,在线教育也势必成为与线下教育并行的重要教育手段。线上教学作为疫情下唯一维持教育开展的方式,具有便利、高效、可持续等特点。对于学生海外交换项目和短期交流项目而言,线上项目的开展能在无法进行人员流动的前提下,让学生完成国外高校的课程学习。但是线上课程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线上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各国网课时差难以协调、外国文化融入感下降、网课学分认证困难等都有待解决。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在学期间选择国外线上课程,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管理办法,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申请交换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在后疫情阶段,学生在是否出国交换和交换院校的选择方面明显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2020年底,我校启动新一年度校级交换项目全校公选,相比之前,申报人数从500余人骤减至200余人。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各国人员流动仍受限的状况下,更多学生选择国内保研或就业而非出国深造。相比之前,家庭经济条件、外语水平、国外学校及专业排名、个人未来规划等依然是学生在选择交换国家及院校的主要参考因素,但学校所在地的疫情发展、国外政府对疫情的防控态度、出入境政策、线上或线下的授课方式等则成为学生选择交流院校新的参考标准。与以往看中高校知名度、专业排名而导致的热门申报项目不同,可以线下授课、疫情期间未曾取消过交换项目的高校成为了热门申报对象,很多以往申报热情较高的国外知名大学也因改为远程授课后,出现无人申报或名额剩余的情况,如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美国莱斯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疫情所衍生出的诸如如何解决潜在疾病感染问题、因国际航班中转隔离滞留第三国问题、大规模学生集中退出、延期、提前回国管理流程问题、学生身在国内选择远程交换的学籍管理问题、校内申报审批手续问题、网络课程学分转换问题等,都在未来持续的后疫情状态下,对学生海外项目管理提出了更为针对性、精细化的要求。原本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海外学习项目应急管理办法不再适用于全球性各国同时爆发的疾病大流行下的管理。与此同时,与共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校内各部门建立常态化危机应对机制,并与友好院校保持无缝衔接、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保证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必要条件。
疫情让传统常态教育被迫转入云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后疫情阶段的教育方式进入了新的时代,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在时代大潮下不断创新前行。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海外参与感”无疑是参加项目的最大驱动力之一,所有人都期盼着疫情时代的结束和海外交流学习常态化的恢复。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学生海外学习依然面临不少挑战。有关方面应继续努力协调、精心安排,为学生海外学习保驾护航、加油助力,不断推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张园园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院
王 硕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职员 研究实习员
史楚翘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职员 研究实习员
郑如青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