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疫情形势下,网络空间更加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域。院系的网络思政工作需要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人的育人路径,这就需要发挥青年力量,构建具有青年主体性力量的院系宣传平台。文章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为例,试析院系学生工作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的途径和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政;青年;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踏上新媒体浪潮,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等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载体的依托下,构建起学校、院系、学生协同联动、多位一体的融媒体格局,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必要信息,解决了课业、生活的“硬需要”,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共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路径。
然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微信公众号飞速发展到短视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格局是日新月异的。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宣传工作中瞄准青年需要有的放矢。在院系宣传平台建设的实践中,本文认为,发挥青年的主体性力量,是构建网络思政新格局的一个关键。
一、现代社会的主体性与UGC传播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价值导向与现代性下的主体性问题息息相关。当下的大学生被称为“千禧一代”,即一般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尤其是诞生于新世纪的年轻人,他们正是伴随着科技和媒体快速变革而成长的。
就中国而言,这代青年人的成长已经具备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未经历过政治、社会的变迁,缺少对政治变革、集体主义的深刻感受;浸润在后工业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潮流中,这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受到消费主义和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当下、享乐。
要理解这一文化背景,就需要了解现代文化的基本脉络——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下主体性的突出与困境,是当下世界文化的主要症候。
“主体”即“subject”,主体性问题作为人对自身的反思始终是西方哲学的中心主题。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主体性逐渐从“神”的依附下解放出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洛克的“自我意识”,再到康德、黑格尔对理性主体、自由主体的构建,现代性文化逐步将主体性原则确立起来。当人们相信“人”的自我,相信自我的理性,便有了相信科学、相信进步的基础,于是工业时代在科技的发展下飞速来临。
而当主体性极度膨胀时,它的末日就在后现代的危机下显现:个体强大的力量冲破了主体性的统一性,多元和异类充满了世界,召唤出的是意义的破碎和消解。正如尼采的“超人”所预兆的悲观场景:世界需要一个“神”一样的“超人”来主导,然而现实中却并没有这样的强大主体,有的只是主体性散落在各个个体上,并由此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杀死自己。所谓“原子化”的社会,就是凸显了人存在的个体形式。疫情期间,得益于现代科技和经济组织的高效运转,人们可以在家获得各类生存资料,这是现代性的便利;然而人们在疫情下感受到极度的“隔离”和“原子化”,甚至不少学生由此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现代化下主体性的困境在极端情况下的显现。
由此,我们首先可以了解到,主体性是现代性的突出表现,在年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注重自我的感受、自由的表达,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是看法,相信科学和进步,这即为主体性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消解,又带来了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扭曲,或是患上“空心病”,或是沉迷在消费主义之中,都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体现。因而,后现代绝不是对现代主体性问题的良药,反而是将主体性问题的严峻程度进一步提高。
而当今传媒领域,一大突出特点为UGC模式。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简称,意为“用户生产的内容”,这是互联网,尤其是Web2.0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2]。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Bilibili等社交网络平台,都是UGC传播模式中的典型媒介平台,也是深受广大青年群体喜爱的新媒体平台。
UGC传播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即为发挥用户的主体性,人人皆可创作。这与主体性的诉求不谋而合。当代青年有较强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尤其对于言论自由、公平公正和个人权益非常重视。因而,在院系学生工作的宣传工作和网络思政领域,我们要重视青年主体性的力量,所谓“借读者之手创造内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新媒体建设实践与调研
(一)院系网络思政建设的条件分析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为基础学科大院,学生在科研学习上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对于新媒体的宣传接受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这对院系的网络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科院系相比人文社科来说,在宣传建设上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还有些发展空间,这也为物理学院学生新媒体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物理学院传统的新媒体矩阵主要由各个学生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平台组成,如物院学生会、物院研究生会、物院就业实践中心、各个运动队、各个班级等,物院学生在各平台上各抒己见,缺点是信息碎片化严重,学生风采展示和信息推送缺少统一而高效的通道;其中“北大物理人”公众号曾在一段时间内担任学院各类信息统一发布的新媒体平台,但是定位和主体不甚明确,后逐渐向学院官微的性质倾斜,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传播平台空缺亟待弥补。
(二)物理学院学生新媒体建设实践
为此,学院学生工作从宣传平台的整合开始,铺展网络思政工作格局:(1)筛选、合并原有学生为主体的公众平台,推出全新的学生风采和学生服务信息推送公众平台;(2)发挥青年力量,征集并民主投票选出“PKU言之有物”作为新公众号的名字,从学院各年级群体中吸纳学生骨干,成立“学生新媒体中心”,完成组织建设;(3)建立以学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组织主体的扁平化工作氛围,调动学生的主体性;(4)以点带面,构建门户式平台,以新公众平台为核心,关联覆盖其余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让学生所需要的信息都在这一平台集散发出;(5)推进融媒体矩阵建设,在推送中的多媒体形式和原创短视频平台的建设上进行探索;(6)调研与实践并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学院新媒体平台和网络思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之后的工作形成指导。
(三)学生新媒体平台的调研与反馈
其中,以问卷形式的调研面向全院学生发出,回收问卷215份,通过信度分析,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为0.896(0.8以上表示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表示回收的样本作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
对于新公众平台“PKU言之有物”的宣传情况满意程度,44.4%的学生选择“较高”一项(数据记为4),3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数据记为3),该题平均分为3.6,说明初创平台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但还有较大的建设空间。
对于“以下说法何种程度上符合你的看法”,具体数据结果如下表:
表1:学生关于学院新媒体建设的看法调查
题目\选项 |
不符合 |
较不符合 |
一般 |
较符合 |
符合 |
平均分 |
通过新媒体平台,我更好地了解了校园动态 |
1(0.47%) |
11(5.12%) |
38(17.67%) |
115(53.49%) |
50(23.26%) |
3.94 |
我可以从学院微信平台获取想要的信息 |
4(1.86%) |
11(5.12%) |
48(22.33%) |
106(49.3%) |
46(21.4%) |
3.83 |
我曾在优秀人物的宣传中学到经验或受到鼓舞 |
9(4.19%) |
25(11.63%) |
74(34.42%) |
75(34.88%) |
32(14.88%) |
3.45 |
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增强了我对学院的归属感、凝聚力 |
6(2.79%) |
16(7.44%) |
75(34.88%) |
77(35.81%) |
41(19.07%) |
3.61 |
学生服务导向的新媒体平台更能让学生发声 |
4(1.86%) |
17(7.91%) |
71(33.02%) |
89(41.4%) |
34(15.81%) |
3.61 |
我希望学院有多形式、多面向的新媒体平台 |
1(0.47%) |
3(1.4%) |
40(18.6%) |
110(51.16%) |
61(28.37%) |
4.06 |
新媒体建设有利于丰富学生休闲文娱生活,弘扬正能量 |
0(0%) |
5(2.33%) |
43(20%) |
105(48.84%) |
62(28.84%) |
4.04 |
小计 |
25(1.66%) |
88(5.85%) |
389(25.85%) |
677(44.98%) |
326(21.66%) |
3.79 |
平均分前三项分别为“我希望学院有多形式、多面向的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建设有利于丰富学生休闲文娱生活,弘扬正能量”“通过新媒体平台,我更好了解校园动态”,对于校园和新媒体建设从发展方向、思政意义和实用功能三个方面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物院学工办指导学生新媒体中心开展融媒体矩阵建设,如Bilibili、抖音等视频平台;加强微信推送的创新性、时效性和丰富性,及时发布或转载其他各平台的重要信息和学生活动信息,囊括教务资讯、团委学生会研会活动、党团班建设等,并由采编部学生自主讨论提案采访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在“对学院新媒体宣传的需要程度”上,总体平均分达到了4分,即“比较需要”,其中,平均分较高的项目为:获取学生活动信息、获取学院最新通知信息、获取学术讲座类信息、获取工具类功能、提供反馈建议的渠道等,这说明学生对信息平台的实用功能非常重视。因而,“PKU言之有物”除了固定的讲座、活动信息推送外,着力建设门户式公众平台。公众号菜单栏专设学生服务栏目,轻松获取联系方式、学院教室预约、疫情期间各项报备指南、学工办公信息等;在重要节点推出实用类文章,如寒假期间推出“颐和园路5号+成府路209号寒假生存信息大全”,在疫苗接种期间快速发布“贴士丨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新冠疫苗也到了”,尽可能囊括学生需要的信息和内容,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传播效果较佳。
在“你最期待的新栏目”中,前五名的栏目为“生活中的科研或趣味科普”“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开设物院学生风采短视频展示”“费米子匿名信箱”“教师/优秀学生专访”“教师/学生随笔专栏”。这说明学生对学院学生新媒体平台的期待介于专业性和娱乐性之间,既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提供在宣传平台发声、沟通的渠道。
三、构建青年主体性网络思政新格局的意义
(一)积极创新,紧跟时代,让新时代做好青年的思政工作更顺利
创新是进步发展的不竭源泉。新时代下青年群体的思政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以创新为本,积极探索,以新视野新姿态构建青年主体性的网络思政新格局,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网络时代,最大程度地服务好学生,做好思政工作。
(二)将学生主体融入学生工作中,“反客为主”,教学相长,良性互动,自育他育互育相结合
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学生教育过程中极为宝贵的。在青年主体性网络思政格局中,同学们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引导下,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成长,对于思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青年力量,抒发青年声音,群众喜闻乐见,增强共鸣和吸引力,更好地弘扬正能量
最懂大学生群体的永远是大学生本身。在青年主体性的网络教育中,我们做到借助青年力量,为青年发声,极大增加了学生们的接受度和共鸣感,使其真正融入其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校园中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员。
四、构建青年主体性网络思政新格局的路径
(一)坚持政治原则,创新管理模式
在院系学生新媒体的建设中,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法上,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把握青年群体的身心特点,以教育和引导为主,以垂直“领导”和监管为辅,“注意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3],让青年充分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对话通畅,才能充分发挥青年主体性作用,增强院系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促进校院合作,做好基础服务。学院学生工作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本院学生的动态,给予其院内最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在整个校园的学习生活做良好的铺垫。在宣传平台的建设中,院系若能主动开展与校级平台的合作、传递各类校园活动信息,不仅为学生最需要的基础服务增光添彩,更能潜移默化地增进学院网络思政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构建网络思政新局面的前提就是要先构建一支能打硬仗、能力经得住考验的核心团队。其中,学生工作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但不能脱离青年的主体力量。重视团队建设,重视骨干的培养和引导,让学生选择感兴趣、有互相学习和成长空间的领域,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全方面多维度构建一个优秀的可持续的网络思政新格局。
(三)融媒体分工协作、多维联动
建立多形式、多面向的融媒体矩阵,在青年喜爱的各项新技术、新平台上探索尝试,令不同媒介平台优势互补,同时增强了青年群体在网络思政中的参与感,拓宽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视野;努力做到立足本院、校园传播、辐射社会,让学生风采不只是学院的,让学院特色不仅是学校的,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
作者简介:缑清睿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委副书记、选留辅导员
参考文献:
[1]田斌.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内容生产及传播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2]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3]王敏.凝聚青年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格局[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1/c40531-3181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