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建设初探——基于微信公众号“北大经院人”的运营实践

作者:刘家玮 周 超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当前,新媒体正融入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具有受众群体相对稳定、基本功能相对明确、舆情压力较为突出等特征,在受众喜爱度、内容影响力、舆情风险控制、创新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因此,通过明确功能归属、激活原创动力、完善审稿机制、打造品牌等举措平衡好含金量与阅读量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好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建设;运营实践

 

一、媒介即信息:新媒体平台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流变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变革,信息传播的速度、范畴、模式和效力也在加速变迁。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生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正融入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性偏好,在让“人人都是媒体”成为可能的同时,也让舆论场愈发凸显出“众声喧哗”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动化和开放性,信息依托于新媒体瞬息万变,在多维聚合和发散过程中深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观点;二是个性化和标签性,在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特立独行的意见或情感比较容易被放大,进而固化形成学生的认知偏差;三是复杂化和敏感性,新媒体本身较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危机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院级新媒体发展现状

高校院系层面单位,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扩大社会影响,无不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通过更新颖的平台和手段传播主流价值观。可以说,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各高校院系层面新媒体的“标配”。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的“北大经院人”微信公众号,该微信公众号蝉联北京大学共青团系统微信排行榜冠军,累计发文超过1500篇,阅读量超过350万,总用户数超过23000人。其中多篇文章被社会媒体转载,促进了经济学科正能量传播。

二、服务与宣传: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的特征

(一)受众群体相对稳定:服务学生群体

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聚焦于院系内部或校园内部,受众主要有本院系学生和其他院系潜在学生两类。高校中各个院系都有其特殊的院系文化,本院系学生是参与、影响和塑造院系文化的主要群体。当前,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各高校院系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本院系学生也构成了平台的主要受众。此外,新媒体平台如果打造得生动丰富、创意多样,也会吸引一些其他院系的学生,而这部分受众群体往往带有分散性和随机性。

(二)基本功能相对明确:发布学院信息

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各类党建、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等信息的发布及宣传。以“北大经院人”为例,常设“经彩青年”“经帆远航”“先锋榜样在行动”“经验值”“经次元”等特色专栏,报道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学院相关的学习周边、活动咨询、校园生活、人物专访、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该公众号内容发布以原创为亮点,且功能属性与学科紧密相关,既能够激活学生兴趣、引起共鸣,又强化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指导。

(三)传播范围较为有限:以校内院内为主

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大多立足广大学生需求,提供院内外多样信息,受众范畴相对稳定,内容结构与话语方式也较为固定。多年来,“北大经院人”在做好本职宣传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及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较好反响,在节日特刊、人物采访、学科特色栏目、心语征集、校内外攻略、生活小贴士和原创活动等多个方面均有优秀的建设成果。

(四)舆情压力较为突出:关系校园稳定

高校大学生群体密集,由于年龄背景、文化层次、生活圈层、媒介环境、价值诉求、思想个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和融合性,在对待一些校内外焦点热点问题时,较易引发群体性认同和倾向,进而可能造成非理性的情绪或言论失控,最终形成相关舆情。而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大学生,不当内容不仅有损学院形象,也容易在学生群体中造成舆情,形成“次生灾害”。

三、公信力与影响力:高校院级新媒体平台建设中的难点

(一)官方身份固化了宣传话语,受众喜爱度有限

院级新媒体平台作为学院的官方媒体,承担着学院各项大型活动的报道工作、党团建设的宣传工作等。针对这些工作内容的宣传话语一般较为正式、严肃,形式上也要求较为正式。这种官方宣传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体现发布内容的权威性,同时也与基层党委所熟悉的宣传工作方式较为契合,有利于保证发布内容的质量、降低宣传带来的舆情风险。但同时,相对固化、保守的宣传话语难以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院系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内容难以得到广大学生的自发转发传播,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看到标题就不想点进去”的情况,不利于院系影响力的扩大。

(二)服务职能固化了平台形象,内容影响力有限

发布各类课程信息、学业手续、管理通知、食宿指南等信息是学院官方媒体平台的重要职能之一,这些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刚需、便利学生生活;然而,这也让很多公众号的用户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即院级新媒体平台首先是“信息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致力于“宣传传播”的媒体。加之存在上述宣传话语问题,部分用户更多关注“实用信息”,对“官方发布”兴趣不高,这客观上进一步固化了用户对平台的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用户对院级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的期望值和关注度降低;另一方面致使平台的运营团队创新宣传形式的动力有所弱化。

(三)学生参与有助于平台建设,但同时增加了舆情风险

学生自主创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媒体平台的“媒体”属性,但对导向把握、内容审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院系的新媒体平台由学生参与或一定程度上主导运营。青年学生有活力、有创意、熟悉同龄人的话语方式,往往能通过活泼、幽默的表达为官方的宣传话语提供调剂,其自主创作的内容也较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容易得到平台用户的喜爱。学生的参与有效地缓解了宣传话语固化、平台形象刻板的问题,有利于发布内容的广泛传播以及公众号影响力的扩大。但是,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仍需提升,面对争议话题及舆情热点时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应对经验,很容易在“官方”平台上夹带“私货”,客观上增大了宣传工作中的舆情风险。

(四)平台定位约束了宣传内容,宣传创新需要慎之又慎

官方平台不宜将流量作为内容发布的主要指标,让学生喜爱也不等于一味取悦学生。如何在“权威发布”与“读者喜爱”之间取得平衡,是院级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难点。一方面,较为正式的院系新闻、各类通知及实用信息的发布,是院级平台应该承载的核心职能之一,也使得院级平台须采有别于社会媒体的运营思路和运营方式。另一方面,官方平台的权威性质也要求其保证一定的严肃性,不能为了提升学生喜爱度而无底线地幽默、抒情、蹭热点;院级平台不能为了追求阅读量、关注数,而损害了学院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理性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既要确保“规定动作”高质量地完成,也要利用有限的宣传资源让“自选动作”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扩大院系影响力。

四、平衡含金量与阅读量:微信公众号“北大经院人”的经验

(一)设置固定专栏,明确公众号细分功能归属

厘清院级微信平台的几大职能:信息发布、新闻发布、榜样宣传、原创内容,开设相应专栏,方便用户“各取所需”。开设“北大经院新闻墙”专栏,整合每周重要新闻、通知,便于用户一站式了解学院动态;开设“先锋榜样在行动”“国奖得主风采”“辅导员风采”“经彩青年”专栏,展现学院优秀党员、奖学金得主、优秀辅导员、学生骨干等优秀人物风采;开设“经验值”专栏,分享各类实用信息、校园生活攻略等内容;开设“经次元”专栏,发布学生运营团队自主创作的各类内容。

(二)建立编制部制,激发学生自主原创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运营团队学生的自主原创动力,同时降低特定创作者的个人趣味对原创内容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舆情风险,“北大经院人”采用编辑部架构。每月编辑部成员召开选题会,制定本月的宣传计划、明确关键宣传节点、对各原创策划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完善策划;通过集体决策敲定本月的宣传安排。编辑部主要讨论原创内容,相对独立,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空间;同时,编辑部由政治站位高、经验较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主导把关,有利于降低舆情风险。

(三)完善审稿机制,确保文章发布的合规与得体

制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网络媒体平台内容管理条例》,完善发布内容审核流程。由编辑部、学院团委、学生会、学院其他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预约投稿并一审把关,由运营团队负责人二审把关,由学院团委书记、副书记终审并最终发布;同时,针对院级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针对社会热点的观点性内容须经过院系主管领导审批发布。设立奖励机制,根据阅读量2000次、5000次、1万次以上三档标准为创作者发放稿费,激励运营团队创作高质量内容。同时对发布内容出现错漏的运营者进行追责。

(四)打造品牌栏目,塑造公众号的“调性”与“人设”

以“始于文字,不止于文字”为理念,塑造“关心经院学子”与“关注北大生活”的公众号调性。“经次元”品牌栏目致力于以经济学院学生的视角,观照当代大学生生活,也让读者们看到“经济学学生眼中的世界”。其中《研究证实,周六18:00的学五食堂平均有24.2065对情侣》《真正的理性人,从不说“多喝热水”》《今天你“氪金”了吗?》等文章,或以经济学的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以经院学生的思维去“重构”我们已经习惯的思维定式,语言风趣幽默,得到师生们的广泛转发。这些内容从选题、策划到落地,都在考虑一方面迎合读者的兴趣、把握读者的“痛点”,另一方面展现学院的特色、传递学科的“正能量”,紧密贴合“关心经院学子,关注北大生活”的公众号调性。

 

 

作者简介:刘家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周 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