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进一步强化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注重将扶贫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淬炼品行,是高校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北京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挖掘扶贫工作的育人功效,将脱贫攻坚大舞台打造为立德树人的大讲堂,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高校继续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定点扶贫;北京大学
2012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和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共安排了310家单位定点帮扶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包括44所高等院校。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高校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通过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帮扶、健康扶贫等方式,带动扶贫县发展。在这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既是人、财、物的贡献者,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受益者。多年来,参与扶贫工作的师生在一线成长发展,充分展现了扶贫的“育人味道”,实现了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立德树人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进一步把握好立德树人与定点扶贫工作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北京大学定点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自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以来,教育部安排北京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多年来,北京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上级要求,强化政治担当、创新帮扶机制、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各项工作,助力弥渡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北京大学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整体设计。结合学校实际和弥渡县需求,北京大学创新“1+8+N”帮扶机制(“1”是指全校统筹,“8”是指8个院系一对一结对帮扶弥渡县8个乡镇,“N”是指结合弥渡县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其他资源及帮扶主体),实现定点扶贫弥渡县“乡镇全覆盖”“业务全覆盖”“难点全覆盖”,突出抓好智力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不断增强弥渡“造血”能力。以弥渡县为基地,北京大学已形成挂职干部、支教学生、实践团、讲学团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模式,干部人才锻炼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已选派挂职副县长5名、驻村第一书记3名赴弥渡工作,研究生支教团成员6批共19名学生赴弥渡支援,他们汲取着滇西大地的养分,经过脱贫攻坚一线的锻炼,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担当。
截至2019年底,弥渡全县16306户65426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从25.26%下降至1.47%,4个贫困乡镇、52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2020年5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弥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弥渡县委县政府专程向北京大学发来感谢信。
二、立德树人与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理解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思考定点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高校进一步认清定点扶贫工作的思政教育意义和立德树人使命。
因此,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写好思想政治教育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立德树人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刻把握扶贫工作的育人内涵,厘清扶贫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工作中来看,高校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育人质量提升的一项教育工程,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本质要求和实际体现。高校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任务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协同起来,把扶贫工作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可以为定点扶贫工作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三、北京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的探索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大学将定点扶贫工作列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战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智力、医疗、人才、学科等优势,持续发力,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北大特色的尝试。
(一)深化合作,将定点扶贫县建设成思政实践的品牌基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大学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育人规律,组织建设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探索增强思政课实践性的新路径。弥渡县作为北京大学定点扶贫县,承载了学校对口帮扶的诸多成果,是做好扶贫育人的重要基地。在学校扶贫办统一协调下,各部门、院系不断加大优势资源投入,以最高标准建设弥渡思政实践基地。基地按照“思想政治受洗礼”“理论学习有收获”“躬身实践敢担当”的思路逐渐完善发展模式和培养体系,成为北京大学思政实践基地的标杆。
2020年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组织实践团赴弥渡县开展了暑期思政实践课程,以“走入扶贫一线,体悟伟大时代”为主线,从乡村治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师生深入了解弥渡县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与光辉历程,引导大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主动承担时代责任。在理论学习方面,基地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汪越老师为同学们讲授理论课,安排实践团专题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观看《攻坚日记》电视纪录片。在思想政治方面,基地安排同学们与驻村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实地交流,切身体会互帮互助、共奔富裕路的脱贫攻坚实践。在实践方面,基地安排实践团成员参与脱贫普查工作,承担入户登记村民不动产信息任务。学生们走进一户户人家,协助村民确认完成信息网络登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感受一线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二)培养队伍,将脱贫攻坚练兵场打造成干部人才成长实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从培养干部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长期在校园工作、学习,经历的社会历练不足,对意志品质的锤炼还不强。因此,学校选派挂职干部、支教学生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参与工作。这些锻炼不仅能在结对帮扶中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在摸爬滚打中培育扎实的作风,更能很好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
按照工作实际,北京大学先后派出高翔、史楠、杨学祥、王菲、郭洪亮 5 名干部挂职弥渡县副县长,尤宇川、张晓东、魏培徵 3 名同志到弥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2018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魏培徵老师受学校选派至弥渡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勤劳村工作期间,魏老师积极争取资源、引进项目资金,脱贫成效显著,在验收中得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高”的认可,获评大理州2019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他所在的勤劳村也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锋村。以弥渡县作为师生的锻炼成长空间,北大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培养了一支踏实肯干的工作队伍。
此外,自2014年起,北京大学陆续派遣6批共计19名学生赴弥渡县开展支教活动,提升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长期支教过程中,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贫困县基层教育状况,在教学一线增长才干、锻炼本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经历贫苦地区的历练,他们将课本知识和群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汲取养分,提升了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更坚定了回归母校后的职业选择。今年刚到弥渡的北京大学2020届支教学生邬浩然同学说:“仅仅一个月的弥渡锻炼已经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广袤中国大地的力量,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在毕业后能再次选择到祖国基层工作。”
(三)讲好故事,将定点扶贫工作书写为北大家国情怀的代名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讲好脱贫故事。
按照学校总体要求,北京大学扶贫办与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等部门积极配合,每年制定专项宣传方案,不断拓展学校定点扶贫工作在校内的认知度,展示学校对口帮扶弥渡县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之成为教育广大师生的最具说服力的生动素材。学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弥渡县脱贫攻坚工作最新进展,帮助师生第一时间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弥渡县挂职干部、支教团学生和赴弥渡县开展社会实践的师生开办讲座,讲述定点扶贫工作中的动人故事和切身感受,帮助师生更好地认识脱贫攻坚事业,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扶贫办还特别注重发挥新媒体的动员作用,通过开展消费扶贫专题宣传等形式,提高广大师生对扶贫工作的认知度,形成上下一心扶贫的合力。讲好师生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这个故事,使北大与民族国家共振的情怀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北大人的五四情怀和家国担当,汇聚了主流声音的强大力量。
四、从“培养人”的角度看高校定点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是给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贴标签,而是从扶贫工作本身出发,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将脱贫攻坚打造成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但是,部分高校虽然希望通过扶贫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的目标,但是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导致“重任务,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立德树人使命的完成度不高。具体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对扶贫工作的深刻内涵把握不清,“扶贫”和“育人”两张皮。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要求,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每年需签订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不低于6个“200”的指标(直接投入帮扶资金不低于2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不低于200万元、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不低于200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不低于200万元、培训基层技术人员不低于200人、培训基层干部不低于200人),这是各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主要指挥棒。对于扶贫工作的量化考核使得一些高校将定点扶贫工作理解为指标任务,对于扶贫工作育人作用的思考不足,工作的主要重心放在了想方设法完成责任书的数字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内部协同度不高,与扶贫县沟通不够深入,缺乏育人合力。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目前,开展扶贫工作的各部门院系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和平台。例如,部分高校在建设扶贫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往往是各院系内部组织开展活动,缺少顶层设计。
第三,部分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宣传仍局限在传统思维方式中,缺乏直击师生的渠道。脱贫攻坚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但通过年终定点扶贫成效考核现场会中各高校的汇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宣传方式比较传统、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仍停留在新闻稿的状态,没有结合师生的兴趣和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述,渗透力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教育意义受限,很难有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
五、进一步做好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完成好立德树人任务的思考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定点扶贫工作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以新思维统领扶贫工作。高校要深刻认识、主动宣传定点扶贫工作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制定定点扶贫育人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多样化的立德树人模式和方法。全社会参与的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体现,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功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高校要既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育人扶贫的实践大课,也充分挖掘扶贫中的育人元素,讲好扶贫育人的理论大课,努力夺取扶贫和育人的双胜利、双丰收。
第二,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完善学校部门院系扶贫育人的协同机制,打好立德树人的“组合拳”。高校需要建立集中指挥系统,统筹管理定点扶贫中的育人工作,结合各院系和帮扶主体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育人机制。通过制定思政实践实施大纲、鼓励学生参加扶贫的课程研究等方式,在扶贫县建立一批面向多学科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把它建设成为思政、教学、培训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为此,高校要将定点扶贫作为使命而不是任务,注重在地方留下一批持续的项目和一支不走的队伍;地方要将育人作为责任而不是负担,注重为学校搭建一批育人平台和一支走出去的队伍,形成扶贫和育人共振的目标共识。
第三,创新宣传方式,坚持既生动活泼又内涵深刻的多元结合的故事话语表达,激发全校师生员工支持和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内生动力。新媒体与环境下,要以生活话语、图文叙事结合的方式讲述扶贫故事,这样才能生产出感染人、振奋人的故事。此外,要运用规范化、精准化的理论和政治话语来讲述故事的深刻内涵,透过小故事的理论和政治话语叙事来讲大道理、讲真理,把脱贫攻坚故事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讲清楚、传播开,形成动员广大师生躬身实践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北京大学将定点扶贫工作与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结合起来,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北大特色的尝试。在2018、2019年中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北京大学连续被评为最高等次——“好”。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在定点扶贫相关工作会议上,点名高度评价北京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的成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扶贫》杂志、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等都曾对北大定点帮扶弥渡工作及师生的广泛参与进行专题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之年。下一步,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真正把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作者简介:刘爽健 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办(扶贫办)干部 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