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年轻人“表演”的前台,他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是现实“表演”的延伸。文章基于戈夫曼的研究,通过访谈等方法分析北京大学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状况。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主要通过图文、小视频、链接等媒介形式实现,可分为“舞台准备”、“前台表演”和“印象管理”三个阶段。此外,辅导员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频率高,实名现象突出,有较强的工作目的设置,重视互动,以正面情绪呈现为主,这使得微信朋友圈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北京大学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现象级应用,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用户的个人生活中。微信朋友圈作为信息分享、自我展示的重要舞台,在年轻人中的使用更为普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管理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分析这一群体的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既能够再次印证自我呈现理论,也能够探索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现实作用。
一、自我呈现理论
自我呈现是人际传播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由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著作中首次提出。它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并加以维持已经建立的正面形象,这一过程也被称作印象管理。[1]
自我呈现理论通过戏剧表演的视角去解释人们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交流与互动。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是个体的自我表演,表演者会根据舞台情境来定义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同时借助一些角色扮演技巧有目的地控制观众眼中的个人形象。戈夫曼指出,自我呈现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交往,人们必须去定义情境及将要扮演的角色。自我呈现的活动使交往中每个参加者能很好地了解各自的角色,从而使交往能顺利地进行。[2]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上述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进行问题探索。作者通过工作渠道联系到了6位北京大学专职、兼职辅导员作为访谈样本。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微信朋友圈使用、互动情况”“微信朋友圈的个人形象呈现”等方面。通过对北京大学辅导员的深度访谈,希望更加全面地还原这一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活动情况,挖掘其背后的自我呈现动机和策略。
三、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过程
以戈夫曼的视角理解辅导员自我呈现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舞台准备”“前台表现”“印象管理”。
(一)舞台准备
在戈夫曼看来,日常交往中有两个舞台:一个是表演者主动给观众呈现的部分,这部分是希望被观众看到表演意义及情境的前台;另一个是表演者“隐蔽”的后台,表演者往往并不乐意观众进入。借助对前台的修饰以及在后台的准备,能够更精准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微信朋友圈的舞台准备更多的是自身角色的塑造,用户通过微信昵称、头像、个性签名和封面图等一系列内容的设置使得朋友圈这个舞台成为自己期望中的舞台。
“微信昵称就跟名字一样,怎么说呢,因为工作关系吧,要与许多人打交道,如果用就是用真名自己感觉比较正式,也是符合自己辅导员的身份。用一些网名的话,感觉就不太合适。”(受访者1)
“微信头像在朋友圈中的作用我感觉就像‘门脸’吧,我觉得自己选一个好看点的头像能显著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毕竟头像也可以用修图软件‘P’一下,在对方见到你之前可能也只能通过头像来看到你。”(受访者2)
“我的封面图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合照。之所以选班级合照,我想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吧。首先是个人情感层面的,这个班级是我从担任辅导员到现在一直在带的班级,感情很深。其次是工作展示层面的,因为朋友圈有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同事,这个合照能够证明我作为辅导员与学生们的相处是非常融洽的。”(受访者1)
访谈的结果展示了辅导员们对微信一系列设置的考量,微信昵称使用真实姓名希望能够展示更加“正式”“可靠”的形象,精心挑选的微信头像是最直观展现微信好友状态的方式,突出的封面图符合辅导员身份特点和工作展示的需求。作为自我呈现的舞台,微信朋友圈在表演者的安排之下,成为提高人际交往目标性和针对性的手段。朋友圈动态是辅导员微信自我呈现的重要舞台和方式,高校辅导员精心设计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分享他们所认同的信息,便可以打造一个理想化、塑造辅导员良好印象的朋友圈形象,便可以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价值观上教育学生。
(二)前台表演
戈夫曼对前台的定义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本研究中,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开放给观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表演的前台,用户在前台的自我呈现主要通过内容发布和互动交流两种方式实现。因而,内容的选择、发布的频次、展现的形式和互动交流的表现直接影响着自我呈现的效果。
“图文的形式对我来说是最完美的选择吧。发朋友圈基本上都配图吧。一种情况的配图是为了言之有物,比如学生活动之类的,放一些合照或者活动现场。第二种情况的配图是为了让朋友圈更有意思,比如会配一张表情包之类的,我觉得也更幽默和有趣吧。”(受访者5)
“我自己会对朋友圈刷屏的现象感到无趣。有些好友会一天发很多条朋友圈,基本上是随手转发的状态,我会觉得他的朋友圈可读性大大降低,可信赖程度也很低。所以,我自己在转发信息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学生教育引导的信息时,会注意频次、频率,不让学生感到机械,甚至厌烦。我希望我的内容转发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受访者3)
在发布内容的选择上,辅导员常常选择拥有丰富媒介表现力的图文形式,既能对接收者呈现视觉刺激,又能展现更多难以言表的内容。同时,为了避免对同类信息的“疲劳感”,辅导员还要控制好朋友圈更新和互动的频率,达到观赏的平衡点,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在现实的舞台表演中,无论是演出中,还是演出后,作为回应,观众往往会通过掌声或嘘声形式来互动交流。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和评论成为了测量表演效果的标尺。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朋友都是班上的学生或者学院的学生。我想,作为辅导员,就应该扮演好老师的角色。现在的同学经常会在朋友圈发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进步的点滴,这种内容的朋友圈我一般都会点赞,我觉得学生应该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用心吧。”(受访者5)
“一般别人给我的评论我都会回复,我觉得如果别人给了评论说明对方很关心你。比如,有时候我会在期末班级活动结束发一张大合影,会收到领导、同事、学生的很多评论。虽然有些评论只是简单的大拇指表情,但我依然觉得给别人回复是一次良好的互动,能够体现对他人鼓励的感谢。”(受访者6)
通过上述访谈,可以发现点赞和评论都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评论交流中,辅导员有时是带着目的的。这种有目的的交流显然是一种“表演”,辅导员希望通过朋友圈这个舞台传达言外之意。这再次印证了:微信朋友圈本身或许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流的平台,而是一个观众与演员之间互动的舞台。
(三)印象管理
在微信朋友圈的“舞台准备”和“前台表演”完成之后,用户在表演前后总会希望自己展现的内容能够符合自己期待的效果,实现预期的自我印象管理。
“我会把领导和同事分组在一个群里,两个考虑。一个是工作内容很多可以刷屏给他们看,至少展现一个勤奋的自己吧。另一个是我比较喜欢出去玩,这些照片啊视频啊有时候不想让他们看到,怕他们误解我自己比较贪玩。”(受访者2)
在朋友圈的使用和发布策略上,辅导员倾向于恰当使用分组功能,对领导、同事、同学设置分组分割不同群体、分割工作和生活,同时提供设置“不让对方查看朋友圈”“朋友圈内容三天可见”“朋友圈内容半年可见”的朋友圈功能,管理信息公开权限,以维护自己期待的理想形象。
“我觉得作为辅导员,传递正面情绪,传递正能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平时自己的一些小牢骚、小情绪,如果都发在朋友圈里,对学生是挺不好的负面情绪的传染。尤其是自己带的学生是毕业生,他们正在毕业季,写论文、找工作、补修课程等多种压力叠加起来,再加上春天本身让身体情绪波动加大,就更不能随便发一些负能量朋友圈了。”(受访者6)
正能量是大多数辅导员朋友圈的主旋律。在对受访辅导员朋友圈进行观察中,我们能发现这个群体会出于身份特点有意识地将积极的一面分享给“观众”,同时也能够展示积极、向上的辅导员形象。微信朋友圈作为表演的舞台,辅导员们更希望展示的是“社会化的自我”,这种自我是符合辅导员身份期待和社会角色期待的自我。
四、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特征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和深度访谈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高校辅导员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基本情况。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为依托,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辅导员朋友圈自我呈现具有互动性、频繁性、目的性的特点。
首先,受访辅导员朋友圈与学生的互动性很强。点赞和评论是朋友圈互动的主要形式。虽然并不是所有朋友圈用户都乐于互动,但是,受访的11位辅导员普遍注重朋友圈的互动行为,多数辅导员把朋友圈的互动展示作为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推测,辅导员中很少存在关闭朋友圈的状态。
其次,访谈过程中发现受访辅导员日常浏览朋友圈频率都非常高,大部分都在10次以上。高频次的朋友圈使用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关注工作对象的需要。这一现象在受访的几位辅导员中都有体现。这摆脱了很多人对朋友圈是打发时间、仅仅维护个人交友关系的刻板认知。应当说,大部分受访辅导员都充分认识到了保持经常性朋友圈使用的工作价值。
最后,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树立和完善自身的形象,展示积极、向上、进取的自我,同时借助朋友圈的互动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能够在思想上引领他们。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来达到自己预设的目的,这就是自我呈现特征中的“目的性”。
“互动性”“频繁性”“目的性”,这是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过程中的三个突出特征,不仅体现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常见的高频次、强互动特点,更突显了高校辅导员群体讲导向的独特性。高校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进行正向的积极的互动,不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高校辅导员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塑造良好的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对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强化站位,认同朋友圈思政工作意义,提高媒介素养
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开展思政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找准突破口。
高校辅导员认同朋友圈的思政工作意义,是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辅导员要有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构建“网上同心圆”,凝聚最大共识;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能够认清纷繁复杂的微信媒体环境,了解其中的网络舆情复杂性。辅导员自身首先要具备从微信朋友圈中甄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尤其注重对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信息的理性思考。
(二)主动作为,展现辅导员良好形象,树立学习榜样
高校辅导员的朋友圈自我呈现是个体的社交行为,但辅导员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个体社交行为有群体的社会意义。辅导员的朋友圈是学生接触学校的一扇窗口,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大学生眼中的现实展示。可以说,辅导员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校形象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学校育人政策的落地。因此,高校可以开展辅导员队伍微信使用情况摸底,统一安排新媒体使用专题教育,提升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的能力。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校学生工作队伍轮训,更好地保障辅导员队伍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政工作。在“线上”做领路人,不仅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的全方位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增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占领阵地,有意识强化思想引领,壮大主流舆论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把微信朋友圈视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有意识地强化网络思想引领。深刻理解利用网络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辅导员要乐于在微信朋友圈发声,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将微信朋友圈的管理纳入工作全局,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师生线上互动,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维护师生间的和谐人际关系。
第二,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在微信朋友圈谋划,传递正能量,助力清朗网络空间的营造。朋友圈是移动互联网强互动性、高自主性的重要体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呈现工作:形式是工具,内容是王道。高校辅导员的朋友圈自我呈现,核心在于正能量的传播,主流思想的引领。
第三,高校辅导员要敢于在微信朋友圈亮剑,与错误思想做斗争,确保大学生始终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成长。高校辅导员是青年网军的主力,也是微信朋友圈舆论场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必须主动走到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占领网络舆论斗争这个重要战场,发挥青年人“网言网语”的优势,对各种错误思想敢于发声、敢于亮剑,身体力行、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引导和斗争,帮助青年明辨是非、解疑释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本文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重点以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为框架,探究了北京大学辅导员的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现象,尝试归纳与概括出了高校辅导员群体自我呈现的特点。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一,高校辅导员朋友圈的自我呈现通常符合 “前台表演”“印象管理”的两个阶段设置;二,高校辅导员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有利于自身塑造良好的形象,同时拓展师生关系的深度。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是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对于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刘爽健 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干部 研究实习员
参考文献:
[1][2](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