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随着青年志愿活动工作的不断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子战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特征及阻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建设工作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优化志愿服务人才体系,深化志愿服务模范宣传,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关键词: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悄然来袭,无数青年在党的号召下,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投身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火线上激扬青春力量,在奋斗中书写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高度肯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争中的表现。
据统计,在共青团的组织下,共有137.1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在疫情期间参与了各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工作[1],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责任的重要方式。其中,高校青年学生志愿者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领域,为抗击疫情贡献青春智慧与青春力量,高校青年学生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引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在志愿服务中认识并承担自身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中国梦壮丽事业,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北大深研院”)秉承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行动“力助公益性实践,倡导服务中学习”的理念,依托深圳深入推进的“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坚持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始终致力于统筹、规划、引领青年志愿公益事业的发展。北大深研院的青年学子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扎根基层、奉献专业的志愿服务精神,回报母校、服务社会,开创出北大深研院独特的高校志愿服务品牌与特色。
一、北大深研院青年学子志愿服务现状
(一)党团领导,志愿服务工作架构清晰
北大深研院一直积极倡导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在北京大学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深研院党委的统筹规划下,由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指导,于2006年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设置会长1名、副会长4名,主要负责北大深研院的相关志愿服务工作。在清晰完备的工作架构下,深研院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吸引学子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践行志愿服务的理念,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二)平台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有序
北大深研院虽以研究生、博士生为主要成员,但每年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人数可达300人以上,约占新生人数的40%。在2017—2020学年中,青协共组织百余次志愿活动,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超过2500小时。
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或协助开展志愿活动,秉持“活动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方针,取得了多方的认可,于2015年、2019年获得广东省优秀社团称号,同时也获得社区街道颁发的先进教育合作单位、最受欢迎公益组织、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奖项。
(三)活动多样,志愿服务工作特色鲜明
北大深研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活动主要分为 “常态化”和“协助型”志愿活动。“常态化”活动包括“新阳光病房”“社区英语角”“走进中小学”“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常规志愿活动,活动一般与相关机构达成合作,定期开展且互动关系长久;“协助型”活动主要体现在“国际植物学大会”“中俄大学校长论坛”“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北大—东大创新创业交流等大型会议活动中,协会负责招募志愿者,协助会议的顺利开展。从以上多个活动可见,作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北大深研院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也充分彰显了“国际化”的特色,从社会实践的层面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好准备。
二、疫情期间北大深研院志愿服务案例状况
疫情期间,北大学子心系祖国,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争,彰显了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在疫情期间,很多北大深研院的青年学子也挺身而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战疫志愿服务工作中。特殊时期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体现了志愿服务的难点,指出了志愿服务的攻关点,更能挖掘出志愿服务的优化点。本文选取了其中10名较为典型的青年学生志愿者代表,通过分析他们的战疫志愿服务的新状况、新特征,探索优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路径。
北大深研院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疫情期间市县、街道社区(镇村)内防控检查为主的基层工作;另一类是以跨国文书翻译与物资采购法律支持、项目调研等为主的专项工作。第一类志愿服务活动包含在社区、村口、高速公路的卡点值班等,发起单位主要为居委会、村委会等机构,工作内容以测温、登记、巡查、递送物资、日常消杀等简单却繁琐的工作为主。该类工作参与门槛较低、所需人数较多,志愿者在经过简单的培训或指导后即可上岗。第二类志愿工作包含外语翻译、物资采购(合同签订)、项目调研等工作,活动的发起单位除了外事办、区政府等政府机构,还包含公益组织等非政府机构,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门槛更高、所需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工作以线上形式进行。
三、疫情期间北大深研院志愿服务案例特征分析
为更好地总结当今青年志愿活动现状,下文将通过对北大深研院学子抗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志愿服务多样化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开展初期,志愿服务活动较为单一,而随着志愿服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志愿活动呈现多样化发展。第一,志愿服务的种类趋向多样化。青年学子参与了卡点值班、社区消杀、物资采购、外语翻译、访问调研等多种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志愿服务种类。第二,参与者所属专业趋向多样化。各专业学生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运用自身外语、法律、信息科技等专业能力开展志愿服务,不受专业限制。第三,志愿服务的形式趋向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志愿活动也不再拘泥于线下,诸如物资采购、访问调研、日语翻译等志愿活动均以线上形式开展。第四,志愿服务的时间趋向多样化。基于志愿服务种类的变化,项目调研、物资采购、翻译等工作可以在课外随时开展,避免了与学业的冲突。第五,志愿服务的地点趋向多样化。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高校、中小学、养老院等地,甚至不必局限于学校周边地区,志愿者可在所处的任意社区、街道开展志愿服务。高校志愿服务在种类、专业、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自身感兴趣、时间不冲突、通勤成本更低的志愿服务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志愿服务专业化
高校青年学生志愿者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属于高素质群体。为了让青年志愿活动更加多样,也让青年群体可以更有效、有力地服务于社会,深研院在探访养老院、社区服务等基层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了知识宣讲、英语教授等专业型志愿活动。由于疫情期间对于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一些机构更是招募了一大批具备医疗、外语、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以日语翻译活动为例,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利用自身精进的日语知识储备,帮助政府机构进行物资信息、企业信息、旅客信息的确认工作。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帮助了国家抗疫、复产工作的推进,也获得了实践机会。这种专业型的志愿服务提供给青年志愿者的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机会,更是一种专业实践的机会,使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活动成效更为显著。
(三)志愿服务长期化
北大深研院传统的志愿活动多为短期活动,如“走进中小学”等活动,志愿者没有时间和机会长期进行实践。疫情期间,多位志愿者都选择持续参与防疫志愿服务,许多同学的服务时间在两周以上,个别同学的服务时长高达312小时。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对于特定种类的志愿服务的长期需求。在各类公益事业中,长期存在对翻译、调研人员的需求,这为志愿者们的长期参与提供了土壤。二是志愿服务岗位自身的属性限制。调研、采购等岗位的工作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志愿者不会中途退出。三是志愿者的获得感持续增强。在自身志愿服务产出的社会价值的持续激励下,志愿者更愿意长时间地坚持志愿服务。此外,不断增长的熟练度降低了志愿服务的难度与成本,降低了参与者的心理和时间负担。长期的志愿活动经历也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我,进一步坚定了自身使命与理想信念。
(四)志愿服务隐名化
虽然许多青年对自身参与志愿活动受到宣传或表彰而感到高兴,但在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在谈及自己的志愿服务时常保持一种“低调”的态度。出于一种“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主动提及自己志愿服务经历的志愿者相对较少。在采访时,许多同学表示“自己做的相比于前线的医务人员微不足道”,认为不值得宣扬。此外,也有部分同学表示不想在网络时代下成为周围同学热议的对象。在传统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者的信息统计与宣传工作由同一机构承担,但在疫情期间,学生们不再依靠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而是自主寻找志愿服务的机会。信息统计与宣传表彰机构的分离,为志愿服务隐名化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志愿服务隐名化已悄悄地成为一种风气,志愿服务组织者应予以一定的重视,在各项工作中尊重参与者的需求。
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存在的困难
虽然各高校的学生志愿公益事业的建设已持续许久,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仍存在一定阻碍。通过对深研院战疫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成员的采访和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阻碍因素。
(一)志愿服务需求端与供给端信息不对称
当前,志愿服务岗位的“供给”与志愿者的“需求”匹配程度不佳。在采访中,许多志愿者强调了“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如果服务形式过于简单,他们持续参与的意愿会更低。此外,不少同学表示志愿服务的形式、通勤时间都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另一方面,在公益事业中的确广泛存在翻译、调研、法律服务等专项志愿服务需求,工作也以线上工作为主,符合同学们的意愿。但是志愿服务的需求方往往缺乏有效传播渠道,尤其是部分需求方与高校的联系较少,难以将需求信息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造成了志愿服务需求端与供给端信息不对称。在专业不对口、通勤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可能很快丧失兴趣,逐渐退出志愿服务活动。
(二)志愿服务宣传与联系渠道狭窄
以北大深研院为例,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团委、青协的微信公众号、邮件和微信群等,宣传渠道较为狭窄,基于渠道粉丝数量限制,仍不足以将活动信息传达至目标群体。同时,由于与地市义工联等校外志愿组织的联系较少,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信息输入较少,降低了发现、推广志愿服务活动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志愿服务需求信息的整合,拓宽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渠道,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方向。
(三)学生自身的时间限制
对于高校学子来讲,学习自主性更强、时间更为自主,但学习竞争压力仍然较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活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自身课业安排,而更加偏向于在周末进行、路程耗时较少且时间较为灵活的志愿活动,选择放弃一些较为大型、正式且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志愿活动。同时,青年学生求职、升学压力随着年级上升逐渐加大,大多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是大一、大二或研一、研二的学生,高年级学生相对较少。此外,高校学生的上课时间比较灵活,学生空余时间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间不匹配也限制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五、对于优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启示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加强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作用,基于此次疫情期间志愿活动的调研,本文提出以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优化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的最好方法。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奉献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二)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目前志愿服务组织仍广泛存在服务行为不规范、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运行。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大力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平台与工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与工作能力,提高志愿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搭建高校志愿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加强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及时传递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为开展种类多样、学生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三)优化志愿服务人才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优化志愿服务人才体系、培养志愿服务学生领袖、培训业务学生骨干,逐渐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应注重培养志愿服务专业学生骨干,使部分学生骨干从“等待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变为“主动发现社会需求”、积极组织并带动周围同学投身志愿服务,以点带面扩大志愿服务范围。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四)深化志愿服务模范宣传
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的大环境下,大力弘扬优秀先进事迹、树立先锋表率、传播志愿服务方法与经验仍是提升志愿服务参与人数的重要方式。高校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志愿服务模范宣传。一方面,定期组织优秀志愿组织、个人志愿服务交流会,先进志愿者表彰会等线下形式的活动,通过演讲、交流深入宣传优秀志愿服务活动案例;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公众平台或网站对志愿者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报道、推送等,通过线上媒体平台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此外,高校应充分尊重志愿者的隐名需求,注意采取变通方法进行宣传,助力志愿服务“莫要人夸好颜色”的良好风气形成。
(五)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深入挖掘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需求和同学需求,开展社会需要、同学想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应加强调研,广泛汲取志愿者们的想法与创意,开展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志愿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积极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加强网络志愿服务的发展,减少学生时间、精力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限制;主动寻找社会志愿服务的需求,整合需求信息,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将社会所需传达给青年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以自身才学满足社会需求,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高校志愿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公正、公开的志愿服务典型评选既是对志愿服务模范进行深度宣传的大好机会,也是引领广大同学向先进看齐、向模范对标的重要窗口。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是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增加志愿者先进个人表彰,树立宣传志愿者先进典型,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测评、推优入党评价体系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牢记青年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充分认识新时代下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的新特征、新障碍与新机遇,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自身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作者简介:左 腾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理研究员
袁晓铃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专职团干部
邵 阳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贺军科.如何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J].求是,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