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元行传薪”计划为例

作者:李 豪 张容川 邱胤越 发布日期:2020-07-0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舆论环境倒逼高校加强德育工作,全方位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学生党支部是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堡垒,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党支部通过“党团联合”,积极拓宽思政理论课程的形式,以实践活动作为思政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元行传薪”计划充分对接北京大学众多的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通过“服务、倾听、记录、带动”四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建立德育工作新模式,着力培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生党支部;德育;思政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在学校统一思政课程框架下进行思政课程创新,也从实践中总结了成功经验、建立了德育工作新模式。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信息、舆情、媒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对青年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的舆论环境愈加复杂、多元,通讯手段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加速、媒体形式的演进,促使一部分错误思潮和极端观点混杂于信息流中,严重影响青年学生“三观”的塑造与培育;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极为活跃,对各种知识也有极强的渴求,极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德育工作的精心引导,才能让青年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学生党支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

 

首先,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党支部是对普通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和组织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力,从而吸收更多青年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生党支部能够对青年学生党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外的党性教育和德育工作,特别是以青年学生党员为榜样,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扩大党的积极影响力,团结带领更多学生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事业中去。

其次,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弥补思政课程“重理论、弱实践”的短板。当前思政课程设计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思想体系完整,但对于一些非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深奥且脱离日常实际的,从而降低了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让一些思政课程沦为“签到课”“点名课”。思政课教师用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去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缺乏人本性[2],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学习且学习的效果欠佳,甚至对思政课程及其理论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在阅读普遍碎片化的今天,部分学生对篇幅较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等重要文献存在阅读困难,进而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效果。针对现阶段思政课程的局限性,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大有作为。“实践是思想之母,时代是理论之源”[3],通过实践可以直接获得感性的认识,而感性的认识可以启发理性的认识,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德育工作的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解决思政课程时间局限、内容固定的问题。思政课程已行之有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目前的思政课程以一百人以上的大课为主,限于师生比例,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和接触不多,授课教师不容易了解学生的个别想法和需求。即便有师生互动,大多数还是集中在课堂时间,课下师生联系不容易形成。但德育工作仅仅通过课堂时间进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上课下相互补充,延长德育工作的时间,扩大德育工作的范围,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相比于思政课程的“固定动作”,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在形式上、时间上探索更适合青年学生的“自选动作”。在课下协调同学的课余时间,了解同学的切身需求,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延续德育工作,形成“春风化雨”式的全面德育工作格局。

 

二、多元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元行传薪”计划背景及构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在青年德育工作中,元培学院注重显性的课堂教育,更注重隐性教育,整合各类资源,依托学生党支部,通过“党团联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以老带新”促进全方位育人

北京大学现有5600多名离退休教职工,这些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不仅在年轻时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各自岗位上忘我工作、攻坚克难,耕耘学术园地,勇攀科研高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更是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仍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学校作出新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智慧、经验、品德和人格魅力,是当代青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精神力量,2019年春季学期以来,在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支持下和元培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元培学院团委和学生党支部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创新开展“元行传薪”系列品牌活动,切实将思政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综合实践育人、道德育人、劳动育人多种形式,努力培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活动旨在从关爱师长的角度出发,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动的德育工作。“元行传薪”计划充分探索发掘北京大学丰富的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资源,积极调动学院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以平均每周一次左右的频率前往在京北大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家中探望,并以访谈的方式,整理口述史,保留珍贵史料,弘扬优良传统。活动将“青年人关心老同志”与“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结合起来,将志愿服务与精神传承融合起来。

(二)“元行传薪”计划构成形式

截至201912月底,元培学院“元行传薪”计划共开展18次活动,累计看望了十多位北大离退休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涵盖行政、考古、历史、物理、语言、软件工程等诸多领域,其中有三位老院士、两位文科资深教授等。活动内容创新多元,以志愿服务为主,并通过“人生课堂”的形式,从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亲身经历中得到教育。活动累计整理录音稿20余万字,吸引了大量有志于参与志愿活动的元培青年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参与活动学生的思想水平,并实现了德育成果有效扩展。

1.志愿服务

通过在活动中组织青年人采取敬送礼物、打扫居室等志愿服务方式,服务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晚年生活,送去关怀,传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秀美德。志愿服务活动是深化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进步青年和学生党员可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提升政治自觉,加深政治信仰,推进养成理性、成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所须的人生态度、思维以及行动方式。[5]活动采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强调非营利性和利他性,学生不是为了收获名利而参加“元行传薪”活动,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服务的兴趣和参加社会活动、组织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德育工作“入脑入心”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奉献的成就感,通过正反馈的形成,促成青年学生自主奉献的动机。

2.家庭课堂

活动精心选择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北大著名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让学生在一对一交流中近距离感受其精神魅力,让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高尚的人格情操感染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学校课堂中,限于人生阅历,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因而部分同学对思政课程接受度不高。而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经历过建党以来的多个历史时期,参与过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事件,尤其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着深刻体会。通过聆听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人生故事,学生可以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着更立体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特别是对于奉献祖国的精神有着直接的体会和感触。

3.整理口述史

新中国历史光辉灿烂,但一些历史的细节往往藏在经历者的脑海中,需要加以整理方可成为历史材料供后人研究。口述史资源涵盖内容广泛,受访者可以是国家某段历史时期的见证者或重大国家工程的参与者,以亲身经历来讲述对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人生浮沉等过往经历的感受与体会。[6]北京大学很多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曾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在“两弹一星”研制、百万次电子计算机问世、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重大国家战略工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或参与并见证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变革,他们的回忆是学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元行传薪”计划组织学生采访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大家共同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并进行视频录制。参与的学生们将采访记录整理为《北大师说——口述实录》以保留珍贵的校史。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口述史是对北大校史、党史和新中国史的重要补充,其中所饱含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鲜活案例,拓展了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4.强化典型示范引领

大学生正处在逐渐走向个人独立自主的过渡阶段,同龄人的带动示范作用比师长的说教更有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由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由于拥有相同的话语模式和行为方式、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等,而相互吸引、相互信任。[7]“元行传薪”计划每次结束后,参与学生们往往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校报校刊等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元培学院团委联合学生党支部通过主题片拍摄、书籍出版等方式扩展辐射面和影响面,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教育一个,辐射四方”的效果。通过组织、参与“元行传薪”计划的活动,元培学院培养了一批党、团学生骨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跟进参与,从而提升整体德育工作效果。通过发展一批政治信念坚定、学术水平过硬的党、团学生骨干,以同龄人的身份和朋辈教育的模式发挥凝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德育工作向基层深入。思政教育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社会实践,都不如学生骨干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及时地针对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反应,学生骨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舆论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示范,提高青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潜移默化地加固德育工作的成果,帮助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立德育工作新模式——“元行传薪”计划创新点

 

(一)探索“老少双关”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德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青年要向年长者学习,年长者也要向青年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信任帮助。”“元行传薪”计划将志愿服务与“聆听、采写”结合起来,开创了“老同志关心下一代,下一代关心老同志”的新模式。与中青年教师相比,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在德育工作上有前者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其政治立场更坚定、思想站位更高、社会阅历更丰富,对立德树人的本质有自己多年的思考,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德育工作再发挥余光、余热。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具有读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传承红色基因、传递革命精神的愿望和热情,通过党史和新中国史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如果没有革命前辈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8],对下一代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发展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

“元行传薪”计划将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家中、办公室变为思政课堂,他们的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课堂素材。在这样一堂别样的课堂上,同学们聆听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响应国家号召、在艰苦岁月里不忘初心、为党和国家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光辉故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思政课程的要求,激励青年学生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中去,用中国梦指引个人努力的方向,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与坚定的报国志向。榜样就在身边,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到了非常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元行传薪”计划的经验启示学院团委和学生党支部从实践项目系统结构设计出发,通过深度挖掘志愿活动的现实意义、探索寓教于行的活动形式,只有让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克服传统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高年级学生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低等现实问题。

(二)建立“精准滴灌”的个性化育人模式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精准滴灌”式的德育工作,就是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多元、个性突出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宣讲报告等形式,其效果未必达到理想的现实,提出新的德育模式,在进行普遍性思政教育基础上,能够结合学生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理论学习服务。[9]在“元行传薪”计划的实际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从必要性层面来看,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社交新渠道,对社交软件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多元化信息的涌入不断地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占据了学生的碎片时间,满足了学生获取信息、了解资讯的需求。但信息化和新媒体的出现,同样加强了学生时间和关注度碎片化的程度,而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同样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传统思政课程的“大水漫灌”式宣教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于新时代和新形势,这要求育人模式要不断创新和探索。多组织一些访谈交流活动,让学生与老同志一对一交流。

第二,从重要性层面来看,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青年学生反而缺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元行传薪”计划从学生的切身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梳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组织小范围访谈交流,可以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精神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大师,在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外,根据自身的切身需求,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主动与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交流,有助于放下传统师生关系的条条框框。并且在“忘年交”中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陶冶也远比听取讲座报告、辅导员谈话等“固定动作”更为深刻。

第三,从可行性层面来看,“元行传薪”计划通过老少“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式新颖且可行性强。在活动中,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或为学生题写寄语,或将自己撰写出版的著作签名后赠予学生收藏,这体现了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在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和情谊等方面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饱满的服务热情,为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出力,可谓厥功至伟。

(三)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结合,促进跨学科互动

首先,德育工作结合专业教育可以助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元培学院中心工作之一,作为跨学科的书院制学院,元培学院学生的专业方向横跨文、社、理、工,在德育工作中融合专业教育,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不断探索党建工作创新,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发挥高校学科的优势,形成党建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10]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在专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都颇有造诣,“元行传薪”计划不仅是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而且更能获得专业和学术上的启发。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学术提升都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可以最广泛地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将老同志“传道”和“授业”的不同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专业教育带动德育工作。

其次,德育工作结合专业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学风。许多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亲身经历过新中国重大事件,作出过很大的科研贡献,他们研究的领域涵盖人文、社科和理工等门类,与党的理论、政策方向紧密相关,而他们的研究经历是科学报国的最好证明,具有感动青年学生的强大力量。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给后来研究者留下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更是扎实奋斗、求真务实的学风,通过学风的传承接续,可以加强青年学生的学术道德涵养,起到凝聚人心、推动院系学科建设发展的鞭策作用。

再次,德育工作结合专业教育可以让德育真正深入人心。部分青年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程没兴趣、不积极,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思政课程中说教偏多、说理欠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初衷,将德育工作的内容化作行动,必须要结合专业、加强说理,“元行传薪”计划则是一个有益尝试。通过深度交流对话,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学术造诣,对党的相关理论和德育工作进行更深入阐述,让参与交流的学生在“真学”的过程中“真信”,让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德育工作结合专业教育可以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学生学术带头人。元培学院学生专业范围跨度大、学生之间日常交流较少,而学科内部的建设对元培学院整体的凝聚力发挥着很大作用。通过“元行传薪”计划,可以锻炼、甄选出一批有意愿为同学服务且在相关学术领域过硬的学术“领头羊”,参与组织筹划专业方向内的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将德育工作也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学术活动之中,进一步扩大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让德育工作融入元培学院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德育工作。

 

四、强化德育工作成效——加快“元行传薪”计划改进

 

(一)以高质量、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

“元行传薪”计划初期,学院团委同学生党支部仍然需要组织动员学生,但在组织了几次活动后,活动反响热烈,学生报名非常踊跃,甚至主动询问和催促什么时候再开展活动。截至目前,活动报名总计逾200人次,以低年级同学为主体,参加看望活动的学生对活动无一例外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元行传薪”系列活动依托思政实践课设计,但在工作开展中实际上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高年级同学参与。

在同参加活动学生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元行传薪”的最大特点在于从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人生经历中受到的启发。有学生认为,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每次与老同志聊天时他们展现出的历史观,相比于日常的生活点滴,“问起几十年前的事情,他们都能说得很清楚,我觉得老同志本身就是一部很鲜活的历史书,是很好的见证者”。而“传薪”侧重于“将老同志们身上的精神,特别是北大的精神,能够传递到同学心中,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有这么一批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们的长辈和学习的榜样,在为我们言传身教。”从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言传身教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波澜壮阔与奉献精神的光辉不朽:“他亲历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对党和国家有一种强烈的热爱,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我们虽然未能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但那个时代的很多精神是值得被传扬的”。

(二)推动学生参与热情转向参与深度

元培学院团委联合学生党支部将继续把“元行传薪”计划做久、做精,综合考量“元行传薪”计划的现实开展情况与活动总体定位,将进一步构建学院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夯实活动内容,完善活动机制,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创造良好德育环境。

在与老学者、老同志和老干部的交流中,很多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巨大贡献,更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团结在党的周围。看望老教授王学珍的学生认为“在国家命运飘摇的时代,老先生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终身理想和事业。解放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风暴来临前,团结同学保护校产,迎来了北平解放。我与老先生当年的年纪相当,但是远不如先生当年的志向高远,实在惭愧。在和平时代,我辈也要向前人学习,找到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艰苦奋斗,做民族复兴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活动同样激发了学生练成坚实本领、真才实学报国的决心。在看望老教授陈堃銶后,学生表示:“当被要求举出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时,陈老毫不犹豫地回答,在198934月份,负责他们团队的印刷装备协调小组召集记者说他们的激光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纪元,随后由各大报纸刊登并认可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她说那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时隔这么多年,她的脸上依旧充盈着喜悦,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工作中,元培学院团委联合学生党支部将总结当前经验与研究成果,继续建立“元行传薪”计划长效化、规模化的运作机制;完善“元行传薪”计划“精准滴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探索德育教育的个性化改革;加强“元行传薪”计划的学术化、专业化属性,将学术性与思政性相结合。将“元行传薪”计划与志愿服务项目相结合,协调推行并整合成为系统化的元培学院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系列。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构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考评手段,促进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元行传薪”计划为党员先锋服务队精品志愿活动,强化品牌效应,塑造优良道德氛围,着力培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李 豪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专职辅导员 讲师

          张容川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工作人员

          邱胤越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2]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4-4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5]陶然.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内核”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35-37.

[6]吴凯.口述历史资源开放使用中的若干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38(04):48-51.

[7]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02):36-39.

[8]饶国顺.青少年所需就是关工委应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前进,2019(09):56.

[9] 徐艳国.以精准思维深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01):1.

[10]刘季平.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推进高校教育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6):36-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