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学生校园公益营建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形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朱亮亮 发布日期:2020-07-07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发布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学生校园公益营建活动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兼顾多种劳动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成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形式。文章以北京大学学生的相关实践为例,分析学生校园公益营建活动作为劳动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及优势。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园营建;创新创业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再兴及其新要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并对大中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纲领性的要求。这是继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之后,中央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所做出的一次新的、具体的指示,也进一步标志着在一段时间内被淡化、弱化之后劳动教育的再兴。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哲学与新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一次复兴,也带有显著的新时代特征。在总的指导思想部分,《意见》就指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并在阐述基本原则中,强调“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过去一个时期,劳动教育的具体举措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如1950年代发布的《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报》(1955年)、《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1980年代发布的《全日制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7年),21世纪初经过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的形式固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对高等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表述较少,要求也比较宽泛。而《意见》则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这都要求高校不仅要继续开展劳动教育,还要根据社会、校园、学生的变化,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阶段特征,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

尽管过去中央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泛,但由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20世纪90年代又明确将其写入了《教育法》,很多高校也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劳动教育。以北京大学为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进行的几次教学改革,都对劳动教育有所体现,作为毕业要求,学生需在本科期间参加一周的劳动。新世纪更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体现劳动教育的要求。但劳动教育本身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实际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和基础保障,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技能培训等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高校亟需更新、拓展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从现有的教育和实践资源中寻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形式与平台。

 

二、学生校园公益营建作为高校劳动教育形式的可行性:以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为例

 

学生校园公益营建是指学生根据校园的情况与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参与式设计和建造,改善校园空间的活动。校园公益营建的主体是学生,贯穿考察场地、收集使用需求、项目可行性分析、实际设计、施工建造、后期管理、效果与满意度评估等一系列过程,要通过有组织、有效率的团队工作完成,体现了多样的专业知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织贯穿于营建的整个过程,从多个层面契合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北京大学学生率先在2016年成立了校园公益营建社,迅速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全校不同学部各专业学生百余人参加,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设计建设了第一个由在校生设计的雨水花园,还主持或参与了学生宿舍楼、食堂、办公楼等多项营建工作。2018年,在北京大学的倡议下,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共同发起了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并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教育与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式校园公益营建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内的蓬勃开展,有力地证明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切实可行的。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期的、持续的,这为校园营建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基地。事实上,过去传统的劳动教育也经常采用清洁、整饬校园环境的方式。其次,高校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能够保证营建设计、施工的顺利完成。此外,由于校园公益营建与专业知识,包括景观设计、建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学等,联系紧密,相关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劳动教育,为打造一支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做好了准备。

因此,校园公益营建活动可以形成包含课堂教学、教师指导、具体实践在内的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绝大部分的高校,也都具备开展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条件。

 

三、校园公益营建作为一种劳动教育形式的优势

 

从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开展的具体实践来看,校园公益营建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形式,具备诸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营建活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意见》在阐述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指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并在基本原则中强调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原则:“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更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新需求,转变劳动教育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高速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带来的城市治理等民生问题,延伸到高校,也表现为校园空间及基础设施与师生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最初的实践便是从北大校园中不为人注意而又需要改造提升的地块出发,将未名湖建筑群中一块小型的建筑边角地改造成了初级的雨水花园,既在小范围内尝试解决了所在地块的排水问题,又为师生提供了一处休憩场所。这样的尝试迅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师生的欢迎,在社团成立的第一年便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学生社团,并吸引了大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以“我的校园我做主”为口号,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开展了一系列参与式校园营建活动。从校园民生的实际出发,与新型城市化的社会现实相呼应,实现参与式设计,这些都使得校园营建活动作为一种劳动教育形式既极富时代特征,又与校园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校园空间不仅与生活在高校的师生紧密相关,也是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具体而微的形式。学生在校园营建的过程中必将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如2020年初全球爆发“新冠”疫情,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的学生就开始讨论通过校园空间的合理布局进行防疫及特殊状态下校园管理的可能性。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的实践活动也已经逐渐向社区扩展,如与燕园街道办、万柳社区等开展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二)校园公益营建活动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契合高校教育的要求

校园空间的改造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从前期的场地选择与踏勘到设计方案的确立,从建筑材料的采购到具体施工,再到最终的评估和后期的维护,涉及到诸多专业知识。因此,除了校园空间的营建与每一位师生密切相关外,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机会也是校园公益营建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第一次招新后加入的近300名成员的专业涵盖了北京大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力学、信息与工程学、经济与管理学、医学及跨学科类等全部学部。学生在营建实践中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科优势,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协同性产生了充分认识,体现了大学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

(三)可以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有机结合

在过去的劳动教育中,曾一度出现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对立的情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不断凸显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要求。但在此前的实践中,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始终是劳动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有研究者指出,21世纪国家提出以综合实践取代劳动教育后,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劳动教育课程数量下降、课程目标不明确、课时难以保障、课程设施与场地转做他用等问题。[1]校园公益营建基本上可以分为设计、施工和维护三个重要部分,其中设计与建成后的评价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为脑力劳动;而施工与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则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同时,由于校园空间的营建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活动,学生还有机会与专业的劳动者进行直接的接触与沟通。北大校园营建社在进行学生公寓30号楼雨水花园营造时,就曾与参与施工的工人有过深入沟通。有新闻媒体报道,参与施工的学生讲述:“‘施工的时候发现,我们此前有不少设想是难实现的,工人有非常多经验和技巧,反过来能给我们更改设计很多实用的指导。’比如,为一个雨水导流槽契合不严的问题,卓康夫和工人争论很久,工人建议换一种材料,而卓康夫觉得把金属切割的严丝合缝就可以解决问题。类似的情况很多,张浩和卓康夫都是第一次正面接触工地上的事,‘比写论文难多了’。”[2]这样鲜活的经历,对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工匠精神和如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有较为实际、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考察劳动技能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在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时,也要从劳动素养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升与劳动价值观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等方面出发。校园公益营建的目的不止于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营造,更在于通过营建的过程实现学生多方面的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施工中的安全教育并通过全程监督进行评价。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的学生骨干均参与项目的施工过程,学院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进入施工场地的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并提供了安全帽等安全保护装备。当校园公益营建成为一门劳动教育课程时,安全规定的执行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得分评价标准。

其次,综合运用景观设计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美学等专业标准,可以对校园公益营建项目进行工程建设效果和文化社会效益的评估,从而检验学生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对劳动技能掌握的程度。

最后,在完成营建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育评估工具,全面评价学生创造性(能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公民意识(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完全人格(沟通能力与团队归属感)和科学思维(积极思维与建立联系的能力)的提升情况。

 

四、结语:高校校园营建活动的拓展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必将通过一种体系化的、协同性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完成。校园公益营建活动由于其时代性、综合性、协同性等特点,可以成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肇始于大学校园的校园营造活动还拓展到了中小学,如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联盟与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小学开展合作,为3—6年级学生每周讲授2节营建课程,鼓励学生发现校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放性创意设计,自己动手创造理想的校园空间,完成了校园广播室拆除后空间改建设计等项目。

中小学的热情参与,催生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契机。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创始人黄彬凌等,基于此前的校园公益营建及与中小学合作的经验,创立了“草图营造”团队,专注于为中小学提供师生参与式校园空间改造设计,并将其过程作为项目式教学的载体推行博雅教育、素质教育,这当然也是一种积极的劳动教育。目前,“草图营造”已经在北京、山东等多地开展中小学校园营建项目,反响良好。这些实践都表明,校园公益营建活动是一种具有多元优势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在高校中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还可以成为衔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持续性教育模式,并在营建中催生出新的创新创业契机。这也是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劳动精神面貌、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高超劳动技能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朱亮亮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办公室职员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刘向兵,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9.

[2]张静姝,李木易.北京大学“雨水花园”改造计划,荒地变身休闲广场[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11/05/646022.html.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