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有计划地选拔、培养和储备国际组织人才,改变我国在国际组织任职人员代表性严重不足的现状,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是国际组织的重要人才储备库,有必要尽快推进对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研究。文章依托北京大学“敲门行动计划”,通过对19位2020届毕业生进行质性调研访谈,对访谈文本概括总结,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进行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思路。文章分析总结了国际组织就业特征和意向学生群体特征,针对现有基础和现实矛盾,从学校、院系、辅导员三个层面提出工作建议,并尝试进一步细化讨论高校辅导员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关键词:国际组织;就业;辅导员;敲门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极为重视,特别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价值,培养全球治理人才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内涵。
国际组织是制定国际规则、协调多边事务、分配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阵地。支持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是高校培育全球治理人才,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贡献高校力量和青年智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高校加强培养推送国际组织人才的工作要求,多所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工作上发力,积极完善制度建设,实施诸多支持举措,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工作初见成效。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就业工作面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大局,提出并实施“红绿蓝”三色就业战略,红色代表基层一线,绿色代表国防军工,蓝色代表国际组织。目前,北京大学已基本建立以“一个国际组织人才办公室、一个国际组织就业信息网、一本国际组织求职教材、一门国际组织指导课程、一个国际组织专家人才库”的“五个一工程”为支撑的国际组织人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北京大学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生人数连续三年居全国高校之首。
但是,受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工作起步较晚、高校学生普遍对国际组织缺乏深入了解、国际组织岗位供给较少且门槛较高等因素制约,本文发现,高校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人数规模仍较为有限,高校学生对国际组织及国际组织求职的了解和热情还有待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也缺乏了解。因此,进一步理顺校、院、辅导员协同的国际组织人才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作为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择业价值推广和人才培养推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地位,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水平,既面临紧迫需要,亦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尝试构建辅导员在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工作中的工作思路,对于高校辅导员从事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以及提高国际组织求职指导服务能力的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际组织领域求职特征
(一)获得感高、竞争激烈
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获得感高。国际组织的工作往往需要跨国开展,且常在全球进行岗位流动,能够较为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助于培养全球视野。对于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高校学生来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服务世界”的使命感强、挑战度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获得感高。
然而,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就业方向,国际组织就业岗位供给少,竞争更为激烈。以北京大学为例,2019年,北京大学共有89人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人数创历史新高[1]。尽管如此,相对于国内就业市场,国际组织的人才需求还是相形见绌。国际组织岗位供给较为有限,且一般采取全球竞聘的形式,应聘门槛较高,竞争相对更加激烈。
(二)职位数量少、增长速度快
尽管国际组织岗位供给有限,但随着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缴纳会费比例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组织任职职员代表性严重不足,目前来看,国际组织的中国职员人数具有较高的增长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价值理念,培养全球治理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有计划地选拔、培养和储备国际组织人才,改变我国在国际组织任职人员代表性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十分迫切、十分紧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不约而同地将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着力点之一。2017年以来,高校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生人数迎来了高速增长。以北京大学为例,《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大学共有84人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相比于2017年的42人,实现翻番增长。
(三)高门槛——高校学生以实习和短期工作为主
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竞争激烈,进入门槛较高。岗位数量少是第一道障碍,语言关是第二道障碍——国际组织工作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例如联合国有六种官方工作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其中英语和法语最为重要,两种语言均擅长的求职者在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时有天然优势。联合国很多机构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交流。实际工作中,需要至少具备良好的英文听说能力和快速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材料的能力。此外,国际组织吸纳高校学生实习任职的考核机制灵活多变,常常一岗一议,专业性强,因此需要高校学生对所应聘机构的所在领域有较强专业认知,并且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同时,国际组织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和创造力、计划组织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都很重要。
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工作主要以实习、短期工作为主。国际组织更为青睐有一定工作经验、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毕业后能进入国际组织正式任职的同学屈指可数。此外,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一般是无薪实习,工作地点分布在世界各地,对学生的能力、精力、财力均有一定要求。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赴海外国际组织总部和国家地区办公室实习的学生提供资助,很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学子赴国际组织实习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赴海外国际组织实习的热情。
二、有志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生的群体特征
(一)存在一定的信息剪刀差
过去,由于国际组织招聘信息来源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各国际组织的官方网站,大部分同学对国际组织求职缺乏关注和有效了解。对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感兴趣的同学中,除少数有实习任职经历,相当一部分仍停留在对国际组织工作“高大上”的想象中,对国际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求职渠道并不清楚,总体上处在“感兴趣”的初级阶段。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及多所高校均加快了国际组织招聘实习信息的整合、推送工作。例如,教育部在大学生就业网开通了“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通了“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大学于2017年底建成全国高校首个国际组织就业信息网。但是,根据质性调研的结果,仍有很多有意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同学,不了解这些新的信息整合及发布渠道。对于国内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国际组织求职仍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信息剪刀差效应。
(二)存在明显的专业集聚
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高校学生存在较明显的专业聚集,以北京大学为例,对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感兴趣的同学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和经管类院系,理工科院系同学赴国际组织实习和长期工作的兴趣和意愿明显较低。通过一对一质性访谈,笔者发现,人文社科和经管类院系学生对国际组织的兴趣多源于以下几个因素:(1)外语语言优势;(2)专业课程学习引发对世界发展的思考与兴趣;(3)模拟联合国等社团活动和国际交流经历。本次质性访谈研究还发现,一些同学通过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形式。自发组织以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为共同目标的互助团体。
(三)国际组织作为长期职业目标
鉴于国际组织青睐有一定工作经验、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型人才,且具有岗位机会少、求职门槛高等特点,国际组织正式职员更适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后长期努力的职业目标。高校学生在寻找机会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相关领域的工作机会。国际组织职员所需能力可迁移性较强,如研究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智库、咨询机构、政府机关等用人单位也较为适用。高校学生在缺乏工作经验、无法直接申请国际组织正式职位的情况下,除选择国际组织和短期工作外,也可选择先进入智库、咨询机构、政府部门等,积累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后,再进入国际组织,或由国家选拔推荐到国际组织任职。
三、“学校—院系—辅导员”: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思路
随着2017年教育部专项政策文件《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通知》的发布,各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工作上纷纷发力,包括完善领导机制、加强信息推送、举办指导讲座、配套奖励资助等。然而,由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刚刚起步、配套政策资源有待完善、中国籍国际组织职员专家人数不足等问题,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工作主要由学校层面主导推动,院系层面对国际组织人才工作既缺乏了解,也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辅导员也难以有效开展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但是,随着高校工作的逐渐深入,笔者发现,由于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工作链条中一定程度的缺位,学校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工作的支持举措、信息推送、讲座课程很难有效地直接传达给学生,仍有广大学生对国际组织缺乏了解和求职意愿。因此,完善“学校—院系—辅导员”的工作链条,进一步完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工作机制,对扩大国际组织人才工作的基本盘、在校园内引领“投身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鉴于目前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工作的现状,高校的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建立“学校—院系—辅导员”的轴心工作模式,学校作为轴心,负责整体协调推进,在扩大岗位供给、提高学生岗位匹配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院系作为传导,积极宣传落实学校的支持举措,加强国际组织招聘实习信息下沉渗透,并结合院系实际开展特色试点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具有引领青年、聚焦青年的作用,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且更具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作为轴心,主要负责国际组织人才指导服务工作的整体统筹,理顺工作机制,扩大岗位供给,增加信息推送;与此同时,建立高校国际组织专家人才库,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国际组织求职课程,开展指导讲座。以下以北京大学为例,对上述做法进行案例说明。
目前,北京大学已建立了 “引领未来”国际组织人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该体系以“首个专项办公室、首个就业信息网、首本求职教材、首门指导课程、首个专家人才库”的“五个一工程”为支撑,以常年举办的IO Career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系列活动为抓手,在工作机制、岗位供给与信息推送、专家人才库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均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工作机制方面,北京大学建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国际组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就业中心、国际合作部、研究生院、教务部、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多部门、多院系参与工作。2017年,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建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国际组织人才专项办公室,作为日常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全校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工作的协调统筹。
在国际组织岗位供给和信息推送方面。北京大学就业中心于2017年底推出北京大学国际组织就业信息网,这是全国高校首个国际组织求职信息网站;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国际组织人才社群等,进一步丰富国际组织招聘实习信息的发布场景,加强国际组织相关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除信息推送外,北京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妇女署、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签署了实习协议,进一步扩大岗位供给,提供专门面向北大学生的实习机会。
在专家人才库建设方面,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在教育部学生司指导下,依托北大丰富的校友和专家资源,在学校国际合作部、校友会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国际组织专家人才库,目前专家库人数已近百人。此外,建立国际组织实习生社群和国际组织兴趣社群,作为国际组织人才的储备库和孵化池,为有志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北大青年提供交流分享、互帮互助的平台。
在职业指导方面,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高校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入门》一书,该书是国内首本指导和服务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发展职业生涯的系统教材。2017年起,开设全国高校首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分课程,通过理论课程、专题讲座、实务工作坊、机构参访等形式,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国际组织的工作内容、用人机制和人才需求。此外,2017年2月以来,举办“IO Talk”国际组织高端讲坛、“IO Course”国际组织职业课堂、“IO Solon”国际组织职场沙龙、“IO Visit”国际组织参访考察等IO Career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系列活动五十余场,服务高校师生近8000人次,切实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总体来看,北京大学的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化建设已较为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工作下一步的推进重点,应是让更多学生了解国际组织求职和学校相关的支持举措,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这就要求进一步动员院系和辅导员的力量,补齐“学校—院系—辅导员”这一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以形成更有层次、更加深入的人才输送机制。
(二)院系层面
院系层面,首先是加大宣传、全面覆盖,从学生进入大学起,就要让同学们了解国际组织这样一种就业选择,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其次是加强与学校层面的协同合作,将学校层面整合、发布的国际组织实习招聘信息和指导活动信息及时传递给院系学生,做好对接、传导、宣传和推广的工作。最后是结合院系实际,开展特色工作。如通过拉群、建站等方式,建立国际组织求职兴趣群,定期推送国际组织就业岗位信息、求职经验等;若院系有意向同学数量较多,可考虑成立国际组织求职为目标的学生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此外,院系可以邀请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院友和实习生,开展经验分享和求职指导等特色活动。
(三)辅导员层面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要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2]。辅导员兼具在学校和学院工作的经验,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均可发挥作用。辅导员走在青年学生身畔,具有引领青年、聚焦青年的作用,能更灵活高效参与就业工作。以下将从个性化一对一辅导孵化,求职能力培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等角度具体阐述高校辅导员在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四、辅导员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设想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与部署,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以北京大学为例,随着辅导员“敲门行动计划”的常态化开展,辅导员有更高的责任、更广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够在学校和院系之间起到穿针引线、增强合力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近距离、个性化、有深度的就业指导服务。
(一)个性化一对一辅导孵化
就业教育涉及到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要通过课内外多种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3]。目前,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更多基于团体辅导和社群工作方案,讲究集群效应,形成1+1>2、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效果。然而,“90后”“00后”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个性鲜明,差异十足,传统的团体辅导和社群工作方案难以满足需求,需要辅导员发挥个体能动性,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个性化的辅导主要采取一对一咨询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更加关注来访者的个体需要,使来访者在开始规划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个性化一对一就业辅导孵化作为团体辅导的重要辅助手段,由辅导员提供,结合辅导员谈心谈话,交流融于日常学习生活。结合北京大学“敲门行动”的工作经验,辅导员可建立记录就业辅导工作台账,定期了解和分析同学们的职业发展心理和动向,识别出其中确定对国际组织感兴趣的同学,为他们一对一量身打造辅导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指导孵化。
(二)国际组织求职能力实训
传统的就业指导,偏重于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提升,一定程度忽略了能力素质的长期培养。对于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而言,对学生软技能和硬技能的培养都亟需加强。硬技能是与事相关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问题解决等技术性能力;软技能则是指与人相关的能力,包括沟通、团体合作、自我管理、规划与组织等社会与关系能力 [5]。辅导员可以加强对同学们国际组织工作素质能力的实训,从实操出发,定期组织国际组织实务模拟。这也要求辅导员主动与在国际组织有过工作、实习经验的专家校友沟通交流,自身加强学习,加深对于国际组织职员价值观和能力框架的了解,使自己能够引导学生成为符合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的全球治理人才。
(三)连点成线、织线成网
从学校层面看,对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感兴趣的学生已有一定基数;但从院系角度看,各院系感兴趣的学生人数规模比较有限,呈现散状分布状态,尤其是在理工科院系,信息剪刀差效应更加明显。因此,辅导员要致力于成为良好的粘合剂,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让这些同学找到组织,加入大部队,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结合北京大学“敲门行动”的经验,辅导员可通过与同学的一对一沟通,精准定位零散分布的对国际组织感兴趣的同学,引导他们加入国际组织交流社群,使他们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取得联系,增强朋辈学习和交流[6]。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也为辅导员“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提供了良好契机。通过微信群和职场社交平台等工具,就可以达到快捷分享实习、招聘信息的目的,也便于社群成员建立点对点联系,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完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投身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事业,这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圆梦新一代”在国际舞台实现个人价值的绝佳机会。高校国际组织就业服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在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中,既要讲究输送数量,更要讲究培养水平和质量。在政策支持、资助配套的局面下,在学校层面主导整体工作、信息推送和讲座指导活动如火如荼的基础上,辅导员的加入将使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更接地气、更加灵活、更有深度。辅导员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在充分了解国际组织人才需求和能力框架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对国际组织感兴趣的同学,为他们开展近距离、个性化、有深度的就业指导服务,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聚焦、引领更多青年学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谭卓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助教
谢泽中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干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年度总结[R].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
[3]李会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2):42-44.
[4]孙成政.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71-172.
[5]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02):48-53.
[6]汪国琴.论高校引擎型就业辅导模式的建构[D]. 杭州: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