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就业工作组织重构:基于“敲门行动”的思考

作者:张 勇 陈征微 发布日期:2020-07-07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就业工作形成冲击,也催生了变化的可能性。文章对传统就业工作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形势变化,呈现其面临压力与挑战。以“敲门行动”为例,文章介绍了思路与举措,通过打破传统意义校院纵向工作格局,建立以行业为单位的横向工作模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网格。基于北大实践,着眼服务高校就业工作变革发展,文章总结提出重构组织的四重目标指向,包括服务学生需求、强化思想引领、助力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校就业;组织重构;敲门行动

 

组织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面对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以及经济转型升级、中美贸易持续摩擦等外部环境因素,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主动求新求变对冲不利影响,优化调整组织结构是重要方法之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矛盾更为尖锐,稳就业、保就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寄语青年一代“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从创新发展的角度,高校就业工作迎来变革探索的新契机。

 

一、高校就业工作组织体系面临压力及疫情的进一步挑战

 

分析组织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其组织目标。1993年起,高校学生就业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日趋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高校就业部门要努力促进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大优化,也就是“人岗相宜”。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角度,就业是检验“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环节,高校就业部门区别于市场化就业机构的显著特征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作为学校行政工作体系的组成部分,总体来看,高校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呈现“学校—院系”二元纵向结构,且多年来保持形态基本稳定。围绕实现组织目标,学校层面重在宏观统筹协调,涵盖就业手续办理、就业岗位拓展、职业生涯咨询等,基本1—2人负责一项独立事务;院系层面重在微观督促落实,考虑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约束性条件,往往是一名专职辅导员同时负责就业、资助、心理、奖惩等多项学生事务。由于就业指导服务理念的时代变迁,学校与院系也在努力形成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开展重点领域就业引导。

回归到现实环境,这种固有组织体系在日常运行中实际面临不小压力,集中体现为由于力量投入的不足,难以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持续有效的针对性就业支持。

从资源覆盖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学生群体求职动力却出现分层,有积极争取的、有等待观望的,也有迟疑不前的。此时,学校通过院系渠道,以惯常的个人申请形式分配岗位机会等就业资源时,不可避免地多数流向“先知先觉”群体、少数流向“后知后觉”群体,很难实现对剩余群体有效覆盖。实际上,具有效率的资源投放,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合理干预促进公平实现。但是,现实条件下囿于分配方式很难精准覆盖,或是针对性覆盖,很多时候是重复覆盖,从而影响了资源使用效率。

从学生需求角度来看,高校专业设置日益细化,而行业领域边界则日渐拓宽,“专业”与“行业”不再完全对应,成为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具备专业素养外,建立行业认知同样重要。然而,现有院系依据学科划分,有着明确的专业导向,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所熟悉的多是传统意义“专业对口”行业。这种背景下,如果学生跳出专业选择其他行业,更多时候需要个体的努力,从而出现“抱团取暖”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自组织,交流岗位、薪酬、发展空间等信息,探讨笔试、面试等技巧。我们无法要求辅导员面面俱到,但对于学生需求满足的“空白点”也不可忽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和院系开展就业工作无法依赖面对面现实场景,只能隔空见面,由此出现新的问题:由于疫情持续而毕业在即,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焦虑;由于缺少了老师监督和同学鼓励,部分同学的惰性影响到求职动力;此外,个别同学的就业困难需要持续跟踪进展。由此,疫情期间就业工作不仅需要优化资源分配、引导行业认知,更需要在“暖”字上下功夫,一对一、点对点、心连心,更加精准、更加务实,通过“敲开心门”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同路人和引路人。为此,需要调整思路、充实力量,需要重新审视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

 

二、“敲门行动”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北京大学首场“在线双选会”期间,21名专职辅导员于3月6日晚组成“精准就业敲门行动工作组”,对接45家用人单位及2442人次学生,通过主动联系、主动询问和主动服务,为企业和学生提供相应支持。4天后,启动“敲门行动”常态化机制建设,并在探索中逐步完成了就业工作组织重构。

(一)“敲门行动”工作思路

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敲门行动”自提出就有双重目标指向,既着眼就业落实率,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现精准对接,还要求体现价值引领,充分就业同时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通过对“在线双选会”后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的深入分析,逐步聚焦于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同一意向行业这一现实情况,3月13日明确以行业作为工作切入点。辅导员一手抓用人单位、一手抓学生,多种形式开展行业咨询,创造条件实现用人单位与不同求职阶段学生的“有效连接”,通过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传递学校暖意、提升资源效率、补位组织覆盖,帮助学生调适心态、稳定情绪的同时,融入价值引导内容。

根据学生去向实际,3月16日完成行业划分与责任人对接,包括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国际组织,以及高校及科学研究机构、中小学及教育培训、金融保险证券、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新闻出版、文化传媒、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业、建筑与房地产、能源与化工、交通运输业、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环保与绿色产业等。

这种思路设计,打破了传统“学校—院系”纵向工作格局,建立以行业为标准的横向工作模式,实际上重构了就业工作组织结构,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新格局。

(二)“敲门行动”具体举措

在高频次集中培训基础上,21位辅导员一边主动“补课”行业知识,一边在咨询实战中练习提升。通过一个月磨合,4月10日第一轮督导后,4月19日对外正式发布“敲门行动”,以问卷形式邀请毕业生填写意向行业,涉及学生近900人次,并且与既有困难群体帮扶形成一定比例交叉覆盖。至6月初,近七成学生达成就业意向,与此同时,“敲门行动”聚焦本科生中尚未落实就业群体,启动新一轮的就业需求对接。

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助力学生就业的具体举措也基本定型。一是形势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和疫情影响,结合自身实际和岗位要求,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二是行业咨询,全面客观介绍行业发展前景,以及评价人才价值导向,结合学生能力结构、性格特点、发展潜能等,引导其对行业从了解到理解,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三是就业服务,根据学生选择偏好,针对性提供所属行业优质岗位机会,同时对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等求职应聘方法进行技术指导,针对手续办理进行答疑解惑。四是心理疏导,通过一对一交流谈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建设支持,疏导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三)“敲门行动”取得效果

“敲门行动”自提出到启动常态化机制建设,已近四个月。这期间,从结果导向出发,追踪其现实效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针对重点用人单位,通过主动服务,更好体现了北京大学希望加强人才输送合作的诚意,也由此争取到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育人资源。二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了解意向行业的发展形势、能力要求,更好地开展职前准备,合理制定预期,最大限度降低了外部风险因素对于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三是以行业为纽带,将意向就业的不同院系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同伴互助效应,实现有组织的共情共生和抱团取暖,减少了个体求职焦虑伴随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四是适度分解宏观层面就业中心在岗位供给、学生服务与指导方面的压力,多方联动打破微观层面院系工作面临的资源瓶颈。五是助力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成为某一行业领域咨询专家,从就业“同路人”成为思想“引路人”,将有益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的不断创新。

 

三、关于高校就业工作组织重构的目标指向

 

“敲门行动”为疫情形势下重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提供了一种方案,其具体实践的不断深入,也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关于组织重构目标指向的认识。

(一)服务学生需求

毕业就业是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就业工作部门发挥着保驾护航的重要支撑作用,围绕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目标,要让学生成为“阅卷人”。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了解学生需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落脚点应该是倾听学生,需要进一步密切与学生日常连接,点面结合、综合分析、准确研判。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体现服务水准。就业已经成为不少学生情绪焦虑和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往往叠加心理脆弱、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问题,为此更加需要“暖”的体验,要更多使用个体辅导形式,在细节之处让学生感受学校关心关怀。组织结构要有利于汇集资源支持。满足学生需求,需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涵盖信息、政策、岗位、培训、资金等多种形式,就业工作组织要发挥枢纽作用。

(二)强化思想引领

就业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以就业引导工作为例,学生不仅需要岗位信息,更需要关于如何选择的具体指导,考量因素不仅包括工作地域、个人兴趣等,还蕴含对个人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求。在这种真实情境中,不同选择、不同排序的反复比较,根本上是不同价值观念在碰撞在交锋,对学生个体而言,正是思想认识水平提升的过程。此时,学生主观层面也更加容易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输入性影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有其政治属性,组织结构要有利于思想引领工作的展开,包括施教者的角色更易于受教者接受,施教内容更加贴合受教者需要,施教过程更多互动交流,通过将职业规划与成长规划二者相统一,面向学生提供有温度的发展支持,让就业真正成为一种教育。

(三)助力队伍建设

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一工作兼具对外和对内的双重属性,对外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信号变化,联系接洽用人单位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对内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群体时代特征,对学生个体问题能够因人施策。这对辅导员能力素质是一项综合锻炼,一方面要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敏锐度,避免思维认识与社会现实发生脱节,另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不忘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初心。由此,组织结构要有利于促进队伍建设,要给辅导员“压担子”,通过明确责任、日常督导等方式,引导其深度参与;要给辅导员“搭台子”,鼓励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选动作,通过交流活动等展示工作成绩。

(四)推动教育改革

就业工作与社会需求直接接轨,伴随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将更加深刻融入经济结构与经济秩序的变动和调整,各种外部风险因素不可避免地在就业这个关键节点产生复杂影响,其作为“晴雨表”,能够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的真实效果。实际上,就业这一“出口”表征的是社会需求,需要从中反思培养过程,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由此,组织结构要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作为“观察哨”要对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建立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为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输送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 勇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师

                    陈征微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副教

 

注释:

本文写作过程中,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樊志提供思路指导、参与审看,其在2020年1月上旬至6月初代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牵头“敲门行动”工作启动实施,为持续推进这一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