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认同主流价值、富有理想、关注权利、善于学习等整体特征,同时也存在集体观念相对弱化、对部分不良思想抵制能力不强、抗挫能力不足等问题,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此,文章从影响要素入手进行横向比较,得出部分特征的内在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思政工作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特征;影响因素;工作建议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特征,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北京大学面临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在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学生群体的特征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发生新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背景、教育方式、信息接受和发布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在价值观、思维方法、行为模式上也呈现出与过往不同的新的变化趋势,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把握,不能以过往的僵化思维来分析和对待新时代大学生。
其次,北京大学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准确把握。北京大学的历史传统、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学生的群体特征可能存在区别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共性特征的一些独特性,需要基于本校样本,进行准确把握和深度分析。
最后,需要注意,虽然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但也不可否认,近年来学生思想动态中的新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趋向性。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区分其中因为时代背景变化、学校风格特色影响而导致的主体性倾向,通过横纵向比较进行深度剖析,把握共性规律。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炼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区别于以往时代学生的整体性趋势,并深入挖掘其中与北京大学风格与特色相关的要素。力图通过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以研究结果为学校各部门和教师群体提供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向的基础资料,为“双一流”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为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主要矛盾的转化趋势提供重要依据,提升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主要背景,提高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主要针对2017年以后入学的北京大学学生。选取北京大学普通在校大学生1217人参与此项研究,其中男628人,女589人;人文社科类专业959人,理工类专业258人;本科生871人,研究生346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摸排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的主要特征,并对此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政策建议。
(1)质性分析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把握和提炼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的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深度分析内在规律,提出政策建议。
(2)定量分析法
以定量研究把握和研判学生群体主体特征及演变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区分主体特征和个别问题,开展横纵向比较,把握变化规律,深度剖析背后成因。
(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下发“高校学生状况调查”问卷并量化问卷结果,从观念、行为、评价、期盼四个维度对样本学生的信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调查,结合学生背景信息,形成相对立体的原始资料,以便下一步分析研究。借助滚动调查资料,对同一要素的变化进行纵向比较,研判时代特征及变化趋势。
二、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归纳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从年龄上来看主体为“95后”和“00后”群体。结合201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滚动抽样调查的最新数据,整体来看新时代北大学生具有三方面主要特征:
一是热爱祖国、认同主流价值,知识结构、成才目标更加复合多元;同时思想活跃、开放、多元,部分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意识不强。
二是富有理想、主体意识强,注重个体表达,关注个体权益,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状态;同时集体观念相对弱化,对于强制性集体活动较为排斥。
三是善于学习、渴望被认可,自我期望值较高;同时劳动精神和抗挫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对现实困难的充分认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需进一步增强。
(一)新时代北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
新时代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状况上表现出政治认识正确、理想信念坚定、高度关注时政、价值取向明确、是非观念鲜明、道德状况良好、学习动力强劲、眼界视野开阔、成才意愿强烈的突出特点,普遍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积极健康的态势为北京高校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具体来看,当前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状况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热爱祖国,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强烈
当前北大学生十分关注和重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和法制建设成果,也高度关注祖国统一、国家发展前景,这反映出北京大学从创立伊始就时刻将自身命运和国家民族发展紧密联系的精神传承。
党政工作方面,当前北大学生高度评价过去一年党政工作,对反腐斗争、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扶贫、城镇化建设、外交活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科技发展等各项党政工作都比较满意。北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建设的一系列成果,对党和政府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予以了强烈肯定,并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此同时,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认同感相对较低。
党的理论方面,当前北大学生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西方的多党制和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北大学生也认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新的文化辉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前北大学生认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中国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发展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经典著作和党的理论著作的阅读情况方面,北大学生完整阅读过经典著作和党的理论著作的比例都比较低,体现出学生对经典著作特别是党的理论著作关注度的缺失,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
北大学生认为,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对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充满信心,也对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持肯定态度。但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在具体时间节点能否完成建设计划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当前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则集中在国家主权和民生方面,学生对于与自己相关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和就业前景方面更为关注,希望国家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2.富有理想,认同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
当前大多数北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学生更加认同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也有较多同学希望实现进步,但缺乏对成功方法的掌握,应当予以重视。学校应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力。在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日趋紧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格局下,学生主动适应潮流寻求自我发展,并已经意识到要重视自身健康的发展,为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北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坚实的理想信念,愿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部分当代学生可能存在着缺乏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倾向。有部分同学认同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观念,缺乏奋斗的意识,应该帮助其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宗教信仰方面,北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宗教信仰。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里,一半左右不会以宗教教义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新时代北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特征
1.重视学习科研,关注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学术科研,北京大学学生普遍感知到身边同学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同时主体意识强,注重个体表达,关注个体权益,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状态,对于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学生高度关注教师群体的学术道德、学术水平、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较多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创新精神”和“育人意识”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学校教育中各类教师的满意程度方面,满意度最高的是专业课教师,可见学生对于专业课老师非常认可。相对而言,满意度最低的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北大学生受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影响较大,这些教师对学生能产生直接指导作用,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且具有一定权威性。
北大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资助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党建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学业辅导工作等各项工作均较为满意,但是,学生对于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满意率相对较高。
2.善用网络新媒体,信息来源和知识结构多元
当前北大学生对国内时政、国际时政、社会民生、经济财经等新闻消息仍然十分关注,但在信息接收来源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使用偏娱乐化实用性的网络新媒体,传统的报纸杂志使用很少。虽然学生们信息获得渠道复杂多样,但当对同一事件出现不同意见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相信《人民日报》等官方权威媒体的消息,认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告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对朋友圈、微博、知乎等自媒体的传播更加谨慎。可见,同学们对于官方媒体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其他媒体。
当前北大学生仍然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发现有危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时,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在网上看到有抹黑党和政府的言论时,大部分学生也会予以反驳;在进行选举投票时,会认真了解候选人情况,谨慎投票;学校就有关事项征求意见时,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会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评论,并且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做“键盘侠”。
(三)新时代北大学生心理生理状况特征
1.主体意识突出,集体观念和奉献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信息时代充斥着多元文化和多样的价值选择,当代大学生身处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也会感受到多重压力。分析问卷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青年普遍有较强的理想信念,但“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两项上表示不赞同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8%、4.2%)。同样地,在被调查者对本校学生的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和纪律观念评价较低。
此外,在对生活态度的调查中,“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一朝成锦鲤,奋斗少十年”和“我向往‘佛系’人生”的赞同率略高于其他选项,可以推断出仍有部分同学认同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观念,缺乏奋斗的意识。在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劳动精神和抗挫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对现实困难的充分认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需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起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自我期望较高,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仍有待提升
北大学生有着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度赞同。同时高度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对政府工作满意度高、对党和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认同度总体较高,对党和政府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予以了强烈肯定,对各项党政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了85%。通过纵向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持续保持关注热情。这些数据表现出同学们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和积极关注、参与讨论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北京大学的学生普遍感知到身边同学的学习态度非常好(39.9%)或比较好(48.8%),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断敦促着同学们更加努力上进,也在无形之间让同学们感受到一种压力。调查显示,北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科研,其次为就业和发展前景的压力。
三、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我们从学生的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和生源地等维度出发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以探究影响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形成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比较不同类别学生在特定问题上态度倾向的频率分布差异;二是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均值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党员与非党员、研究生与本科生、来自不同地域等的学生在某些特征上呈现显著差异,政治面貌、学历层次以及生源地、家庭、高等成绩等前置因素或构成了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多样化的成因。
(一)政治面貌:党员与非党员对比分析
1.党员群体理想坚定,担当意识强,人生态度积极
党员群体往往有更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更强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问卷题项,除“青春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员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都高于非党员;从总体上讲,党员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高于非党员,党员选择“不大赞同”“很不赞同”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党员。这体现出党员对于集体主义、风险精神、担当意识更加认同,更愿意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和“青年大学生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外,党员和非党员在其余各项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来看,除“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外,党员在其余各项上的回答显著低于非党员,说明相对于非党员,党员更显著地赞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之外的各项。以上结果印证了党员比非党员有着更为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认同度更高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大学生整体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且学生党员比非党员的认同程度显著更高。
总体上看,全部学生在每一项上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都很高,体现着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的高认同度。同时,党员在每一项上选择“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比例都高于非党员,体现着党员对于这些表述的认同程度更高。
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就是想遏制中国,维护其全球经济霸权”外,党员和非党员的选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从均值上看,党员的回答显著低于非党员,说明相对于非党员,党员更显著地赞同这些选项,更为认同党的指导思想、路线和方针。
3.学生身份认同感普遍较强,党员认同程度更高
问卷结果显示,北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和五四精神有着高度认同,党员群体的认同感较非党员群体更高,这也体现了北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普遍较强。
具体分析,党员在关于五四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选择“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比例都高于非党员,选择“很不赞同”“不大赞同”的比例低于非党员,体现了党员对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的认同度更高。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党员和非党员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且“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一项,党员和非党员的认同程度均很高。从均值上看,对于题中各项的选择,党员的回答显著低于非党员,说明相对于非党员,党员更显著地赞同这些选项,即更加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和五四精神。
4.党员更加珍惜政治权利与义务,约束自身行为
珍惜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职责,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的珍惜程度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行为特点与态度。与非党员相比,党员更加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同时,作为“网络世代”,网络行为表现也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党员更能够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对于以上珍惜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约束网络行为的选项,除了“我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评论”外,党员“非常符合”“比较符合”的比例高于非党员,体现了党员更能够珍惜政治权利和义务,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具体分析,除“我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都会经过深思熟虑”和“在网上看到有抹黑党和政府的言论时,我会予以反驳”外,党员和非党员的行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均值方面,除了“我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评论”,党员在其他项目上的回答显著低于非党员,说明相对于非党员,党员的行为更显著地符合这些选项,更能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更会在网络上维护党和政府尊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学历层次: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比分析
在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横向对比中,将样本按照学历划分为两个群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层次对学生的观念和态度有显著影响,其中研究生对于学校工作的满意度整体高于本科生,其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呈现显著差异。
1.学生对学校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在全面贯彻中央及教育部相关精神、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重要的育人理念。学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整体工作水平。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工作满意程度总体较高,且研究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整体上高于本科生。
具体分析,绝大多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在横向比较中,除“学业辅导工作”外,研究生对学校其他工作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均高于本科生,在对各项工作的评价中,研究生选择“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对学校工作整体满意程度更高。
另外,除“专业课教学”“学生资助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学业辅导工作”外,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各项的满意度上都存在差异。同时,从均值上看,研究生在其他项目上的回答显著低于本科生,说明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对题目中所涉学校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2.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信息来源有较大差异
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00后”走入大学校园,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维度。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学生行为方式的重要变量,值得教育者关注。
调查显示,本科生最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第一位的前三项是“微博”“微信”“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国外网络渠道”;第二位的前三项是“微信”“QQ”“知乎”;第三位的前三项是“QQ”“知乎”“bilibili(哔哩哔哩)等国内视频类网站”;第四位的前三项是“知乎”“国内综合性新闻网站”“bilibili(哔哩哔哩)等国内视频类网站”。研究生最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第一位的前三项是“微博”“微信”“知乎”“QQ”;第二位的前三项是“微博”“微信”“知乎”;第三位的前三项是“QQ”“知乎”“国内综合性新闻网站”;第四位的前三项是“电视广播”“政府、学校的网站主页”“bilibili(哔哩哔哩)等国内视频类网站”。
由以上结果可见,“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国外网络渠道”是本科生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这个选项在研究生的统计结果中并未出现。而“政府、学校的网站主页”出现在研究生的信息来源统计结果中,未出现在本科生的统计结果中。本科生的信息来源更具社交性和外向性,而相比之下,研究生则更愿意选择官方渠道作为信息来源。
同时,本科生和研究生最信任的媒体的前三位均为“人民日报等各级官方媒体的消息”“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告”“BBC等各类境外媒体的消息”;但是在具体比例上,研究生对官方渠道更为信任,相比之下,本科生更相信“师生亲友之间口口相传的消息”和“其他”消息来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信息来源的差异。
(三)生源地:不同生源地学生对比分析
作为影响学生特征的重要前置因素,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例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东华南地区,选择“志愿公益”“文化体育”类学生社团的比例较高;来自华中和西北地区的学生信仰宗教比例较高;不同地域的学生使用互联网媒体的习惯也有所不同。
1.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有生源地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社团活动的选择上有集中表现,“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是最受欢迎的社团类别,华东、西南地区的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是“志愿公益类”;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地区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文化体育类”。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选择,在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来自东北地区的学生有67.39%会选择,来自华南地区的学生中只有8.43%会选择。而来自华南地区、华东地区的学生较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思想政治类”社团,来自华中地区、华北地区的学生较其他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律互助类”社团。
2.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有生源地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华中地区的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最高;西北地区的学生最熟知自己所信仰宗教的教义教规;华中地区的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最高,最坚持用宗教教义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
3.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略有差异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信息来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时又有集中趋势,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学生最信任的是“人民日报等各级官方媒体的消息”,华南、东北学生最信任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告”。总体来讲,“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告”“人民日报等各级官方媒体的消息”是各生源地学生最信赖的信息来源。
同时,微信和微博对于各地学生来说,都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对两者的选择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地区的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是微信,西北、西南地区的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是微博。
(四)民族、家庭、高考成绩等其他因素
关于学生特征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用学生发展理论来分析的方式较为广泛。囿于问卷内容与样本规模,本研究无法就民族、家庭、高考成绩等其他因素对学生特征的影响展开更加详细的分析,但依然可以从日常工作、深度辅导以及质性访谈中窥见一斑。例如,高考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有比较大的概率将高学术水平保持到大一乃至大二年级,然而,如果无法保持对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其固有优势将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成绩往往低于整体水平,然而,投入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上的各种教育和促进措施,往往却能收到高于整体的效果,即少数民族的“补偿效应”。研究者发现,这种“补偿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少数民族群体上,家庭困难群体、“学困生”群体等也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以家庭经济水平为例,经济水平的“极端化”也会带来学生表现的“极端化”。例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存在困难的比例也较高,家庭经济水平较为富足的学生一部分表现出对大学更好的适应性,也有一部分由于“溢出作用”,认为大学生活不具有挑战性反而对学校的适应性和兴趣值较低。
四、结合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开展思政工作的建议
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弘扬主旋律、营造暖文化、传递正能量
北京大学学生在思想上呈现出热爱祖国、高度关注时政、认同主流价值、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同时,年轻的北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多元,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一定程度存在抵制不良思潮的意识不强的情况。结合这些特点,学校应该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把握关键时期关键节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的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重点改革的理解力和关注度,弘扬主旋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弱化灌输式传递,侧重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在对问题的思辨过程中,洞悉道理,理解政策。主流价值内化于心,从而有效抵御不良思潮。
结合学习生活,搭建接地气有触动的实践平台,开展爱校荣校教育,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营造校园暖文化。
发挥党团班组织先锋作用,借助学生骨干的朋辈影响力,有效引领北大学生脚踏实地做奋斗者,知行合一服务国家发展。调查数据发现学生党员普遍具有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本科生阶段积极培养和发展优秀学生入党。扩大骨干选培范围,通过骨干训练营、学生助理学校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引导更多优秀青年成为思政工作的后备力量。
(二)强化规则意识,凝聚集体力量
北京大学学生行为方面表现出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同时集体观念相对弱化;注重个体表达,关注个体权益,同时,规则意识较弱;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状态,对于强制性集体活动较为排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和问题,应突出“学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主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专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党规党纪专题学习,进一步明确规矩和纪律底线,增强学生的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引导学生普遍认同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创新学生党支部建制,借鉴军队党建工作中“支部建在连上”的模式,探索纵向建立学生党支部的办法,发挥党支部在思想引领、骨干培养、精神传承方面的作用。提升传统班团组织的凝聚力,加大对班团组织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班级、团支部开展有品质、有温度、贴近学生需求的集体活动,提升集体活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关注少数关键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引导
北京大学学生善于学习、知识结构复合、渴望被认可、渴望成才,但同时存在着劳动精神和抗挫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对现实困难的充分认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需进一步增强。2018年的思想政治滚动调查中有20%的同学对奉献存在怀疑,有18.4%的同学不认同艰苦奋斗。从调查中我们看出,有部分同学认同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观念,缺乏奋斗的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探索在高校率先推出劳动育人工作体系,将现有的实习就业体系、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勤工助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推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实践锻炼为一体的劳动素养养成计划。同时,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学会尊重劳动、创造性地开展劳动,重拾艰苦精神。
此外,从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问题的关注度可以看出,有较多同学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好,但不知道该怎么努力”。针对这一群体,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同学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不断提高在校生认识自我和提前规划的意识,以及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而对数据中展现出来的针对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观念的学科差异,也要在政策制定和教育开展过程中,注意到理工学类与人文学类等不同学科的特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四)全员全环境育人,精准滴灌
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避免批量化、模式化的塑造学生,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学校的专任教师、管理干部、辅导员走近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识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成长成才方案,真正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学校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和辅导员有效配合,形成合力。
1.发挥专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都在教师。2018年的滚动调研数据中,教师的人格魅力首次超过专业能力,成为学生最看重的教师素质,这说明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大有可为。2019年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研结果显示,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是各类教育主体中比例最高的。任课教师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的影响和触动是非常大的。学校建立和完善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2.发挥管理干部的职业优势开展爱校荣校教育
由于日常接触不多,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或存在偏见。在部分院系试行本科生班级“双班主任”制,除第一班主任外,本科生班级再配备一名班主任担任第二班主任。第二班主任由学校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担任,由机关党委推荐人选、学生工作部进行匹配、院系聘任和使用。通过管理干部担任第二班主任,建立密切联系学生的纽带,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交流,鼓励管理干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在思想理论指引、班级文化建设、爱校荣校教育、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开展工作。
3.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专职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学生普遍认为,除专业课教师之外,辅导员群体对学生成长影响程度最大。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力量进行科学选拔、充分培养、全面管理和有效激励,为专职辅导员队伍科学设置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形成更加积极的用人导向。
课题负责人:王恒
课题执笔人:王艳超、吴文婧、曹宇、蔺芳
课题组成员:丁尧、冯一帆、朱彦红、刘武铭、李涛、李木子、张莹、胡康琪、郭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