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北京大学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途径建议

作者:董子静 发布日期:2020-01-14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学为着眼点,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形势、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思政教育平台搭建以及思政教育模式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文章提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政教育,重点要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以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北大智慧和高校方案。

关键词:北大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弱化,要持续推进高校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工作创新发展,就要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模式。

 

一、 紧跟形势: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三重挑战

(一)形势挑战——国内外形势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当前,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意识形态的碰撞交锋与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渗透,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淡化的现象。各方势力长期致力于削弱青年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信心,利用电影、电视、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等多种文化媒介,输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动摇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在价值取向上诱导学生,企图占领思想阵地,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形成一定挑战。面对全新的工作形势,基于当代学生特点,高校思政工作如何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成为工作的重要前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工作要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价值挑战——多元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的冲击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成为在网络空间最为活跃集中的人群,他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渠道无所不在,但同时,所处的信息圈、交际圈都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青年学生在享受网络平台带来的海量信息与便捷资源的同时,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有些青年学生呈现出拜金、享乐、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这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面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必须要准确、全面、深刻认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追求、行为特点和内在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用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走近学生、懂得学生、影响学生。

(三)语境挑战——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

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语境日新月异。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网络暴力现象和低俗观点传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大量价值导向不可控的信息资源,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对于这类信息的传播控制力较弱,而且在网络上,往往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会被大量“哗众取宠”“博眼球”的观念掩盖。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给学生价值观造成的影响,难以及时判断和把控,容易导致错误的观念先入为主,不良的价值观先对学生产生影响。如何主动占领新媒体工作阵地,引导青年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网络产品,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面对的重大课题。

 

二、重整队伍:教师、朋辈、校友三元合力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北京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各院系党团工作专职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兼职辅导员等组成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在继续倡导全员育人的今天,教师、朋辈、校友“三味元素”需要形成合力,全方位动员从源头供给侧让思政引领之“盐”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与需求。调整结构,补强短板,继续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平,是撬动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有力杠杆。

(一)教师为首,核心引领

队伍建设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在充实思政课程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各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充实辅导员力量,打造多元学科背景、多种业务专长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思政课程的核心,其讲授方式、讲授内容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学习形成多方面的影响,高水平的思政教师能够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要重点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政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其他各专业教师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课堂环境。院系思政工作教师、专职辅导员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感情联系最为密切。要鼓励基层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人、引路人,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朋辈在侧,榜样效应

要发挥朋辈力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树立榜样模范,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以点带面,集体成才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学骨干的先锋带头作用,抓好这部分学生骨干的政治学习,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将他们打造成为模范学生、先进榜样。同时,可以推动朋辈辅导专业化发展,打造专门的学生队伍。《论语》中提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出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个他人那里学习到自己目前尚不具备的某些能力。朋辈辅导员的出现源于每一个人都可能为“师”的理念。相对于一般的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和被辅导者年龄相仿,成长背景和环境相似,参与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共同的社会文化,面临相似的未来可能性等,具有同辈优势,在拉近同学距离、及时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很大的便利性。建设好朋辈辅导员队伍,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灵活开展,提升引领水平。

(三)校友为基,回应需求

挖掘校友资源,动员优秀校友回母校,为在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引领航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突出贡献。邀请优秀校友返回校园,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生动,说服力也更强。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心手计划”中优秀校友发挥了重要作用。“心手计划”寓意导师与学生“心手相连、薪火相传、成长相伴、生涯相携”,在导师的带领和陪伴下开展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向北大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生涯发展指导,分享职业经验,并通过生涯规划工具、方法等,帮助北大学子梳理并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通过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交流,能为学生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充分发挥了发动校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升级平台:立体建设三大课堂,统筹成就一个空间

为了做好北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把握在校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把准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规律,将思政教育同校园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教育工作抓手。

(一)紧抓课程教育第一课堂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课堂是大学知识传播的最主要场所,思政教育要把好源头关,首先要进课堂、上讲台,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平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特别是要牢牢把握好思想政治课程的主阵地,丰富教学形式,改进讲授内容,同时逐步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通选公选课等各类第一课堂教学课程中。

在第一课堂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要同时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做好思政课程,就是要在思政课堂上给予鲜活案例、输出真实感情,同时做好思政课程改革,邀人来说、学生来讲,讲通透、说彻底,在实践中讲、有体有悟地讲。做好课程思政,则要协同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发展中心,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在课程中渗透成长故事、核心价值,通过挖掘树立学生喜爱的师德榜样,塑造争做人师、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

(二)繁荣校园文化第二课堂

校园氛围就像空气一样,其存在形态是精神气息,对学校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比赛为代表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建构起学校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北大共有学生社团260余家,覆盖在校学生近30000人次,学校每年派出社会实践团队近千支,参与学生规模数千人次,各类学术科创比赛、文体活动凝聚带动了一大批在校学生投入参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结合学生兴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要继续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育人平台,不断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拓展和丰富思政育人的工作空间。

(三)善用网络空间第三课堂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资源共享平台、文化传播空间和社会舆论场域。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各类信息交融、交汇,一些消极、片面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影响青年对信息的客观判断力。同时,青年学生容易被多元化价值观念、碎片化知识传播方式、娱乐化及消费主义价值观等影响,出现理想缺失、信仰淡化、价值取向偏离的现象。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原有的体系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环境冲击,但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创新思政育人工作模式、搭建思政育人网络平台、丰富思政育人文化资源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网络空间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抢占的阵地。高校思政工作要覆盖互联网,要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为青年学生指引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网络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网络空间打造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平台。

(四)打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工作不能仅靠“灌输”,不能仅靠教条式、“填鸭式”、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更重要的是融入生活的隐性宣传。新形势下的思想引领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平等、互动与开放,将传统思想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转化为平等交互的二元结构,提升和优化学生受教育的参与体验,将思想引领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能够凝聚感情,唤起共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基于学生基础认知和内在需求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才能有的放矢。在抓好课程教育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网络空间第三课堂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生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与社会实践和时代性的网络思想教育相互关联配合,将线上线下的思想工作有机结合,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努力实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

 

四、创新模式:把导向,抓关键,拓阵地,促创新

(一)明确内容导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1],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为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任务,青年应当树立同国家民族共命运的远大理想,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宏伟事业相结合,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当前高校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其成长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生活环境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其接受的各类信息非常丰富,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勇于创新,期望个人价值的实现。然而,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中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中接受的价值观培养较少,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缺乏必要的引导,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对未来发展和个人追求缺乏明确认识,进入人生的迷茫区,部分学生产生激进的、脱离主流的价值追求。

思政教育要引导青年一代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教育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学生补足信仰之“钙”,筑牢精神之基,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青年的理想信念是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现实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理想信念对象的真理性和真实性问题成为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要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理论的科学认同上,正确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非然,知其所必然。要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客观认识上,深入学习我国当代发展历史,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圆梦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深化对党的领导的价值认同。要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2]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要引导北大青年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全面客观看待问题,避免走进片面看待发展问题的思想误区。在丰富课程内容,将教学方式从单一说教向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转换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育人理念和讲授方法,将知识传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换,将教学场所从单一的思政课堂向全方位、全环境、全时段育人转换,打造内容丰富、场景多元、个性定制的教育模式,在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抓好关键少数,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水平

教师独具人格魅力,除了解答知识之惑,更应疏导思想之难。学校开展的“教授茶座”活动广受同学喜爱,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言行及人生阅历对广大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校内其他序列的教育行政工作者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同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里每一位老师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育人,校园里需要更多的教师对承担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职责有共识有认同。例如,地球与空间技术学院将专业教师聘为班主任,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学生谈心谈话,每次的谈话都有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发挥了良好的效果,要鼓励更多教师加入思政工作队伍,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基。

打造过硬的学生工作队伍,要加强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不仅能给同学讲好党的故事,也能解释好现存的负面问题。同时,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要敢于担当,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进行持续性培养,一方面加强政治学习,另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例如,心理中心对全校的学工工作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其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要全方位培养,长时间关注,着力提升这支队伍开展思想引领的工作能力。

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更是直接联系学生、引导学生最有效的力量。大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引领大学生党员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提升学习状态,不断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给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辐射带动周围其他同学,在思想教育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要重视对学生党员,特别是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北京大学近两年已经连续开展了学生党支部书记赴京郊集中学习活动,学生党建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进一步丰富形式,做好对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带动突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发挥学生骨干力量,积极充实骨干队伍。引导学生在参与团学工作中学习成长,让普通学生从工作的对象变成工作力量,激发学生的发展自觉。青年学生骨干是团学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从学生中来,离学生最近,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信念坚定、旗帜鲜明、素质全面的学生骨干能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例如,北京大学开展的榜样学长进思修课堂受到同学喜爱,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学校评选年度人物、网络新青年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先进代表,不过分包装,不过度美化,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引领。同时,也要建立利用专业中心,以及社团骨干,打造多支朋辈队伍。心理中心开展了“阳光伙伴”项目作为朋辈辅导员建设的试点,重点培养高年级同学具备帮助大一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成为带领新一届大一新生的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给予新生帮助、支持和鼓励,疏导新生在新环境中所面对的压力,为新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三)拓展工作阵地,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在发挥北京大学师资队伍人才优势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价值观引领平台的建设,根据不同教学平台的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对各类思想阵地的把控意识,统筹规划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网络空间及其他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打造多元化的价值观引领平台。

第一,要将思政教育进课堂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完善课堂教学的育人体系。

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要在改进中加强,切实办好思政课,打造课程精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阐释。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论建设,构建深入学习、系统培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平台,学校在2014年推出了首期北京大学“名师大讲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核心关键词,邀请厉以宁、梁柱、楼宇烈、李伯谦、钱乘旦、袁明、程郁缀、朱苏力、潘维、于鸿君、韩毓海、孙熙国12位专家教授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念的起源和内涵,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生活的案例入手,阐释概念,讨论流变,探究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了广泛影响,究其原因,在于讲授的内容深入浅出,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名师解读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强大吸引力,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这也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持续改进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要逐步将思政教育融入全校课程体系中。历代北大人不懈努力,浇筑出了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生活中师长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带来深远影响。前不久,北京大学教务部开展了北大老师经典语录征集摘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广泛影响,充分显示了名师名言对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广大师生对于核心价值的追求和认同。做好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在各类专业课、通选公选课以及英语课、体育课等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育人效果。例如,城市与环境学院积极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设立“知行—同行”计划,在地理、环境、生态、人文、规划学科暑期实习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实践基地资源,开展国情考察、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并探索将支部建在实践团上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党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生动、自然地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学习,也得到了各专业任课教师的高度认可。

第二,要谋篇布局,加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第二课堂育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要继续发挥好北大优势,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的凝聚力。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庆祝活动,并注重将思想引领融入其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举办“百廿常新”校庆晚会、社团文化节,展现北大校园文化内涵,强化师生校友对北大家国情怀的认同;以校庆志愿活动为契机,发布北大志愿者“小燕子”形象系统,弘扬志愿精神;支持北大山鹰社登顶珠峰,并举办“北大精神 永在巅峰”2018珠峰攀登报告会,鼓励全校师生向珠峰登山队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攀登科学的高峰、人生的高峰。

未来要继续推动校园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多元发展,进一步发挥育人实效。在大型活动方面,继续以校园品牌活动为抓手,做好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与引导,汇聚向上向阳的青春热情,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在社团管理上,要继续加强纪律约束和正面引导,优化评优表彰方案,完善日常活动登记,明确日常指导工作标准,进一步压实责任,激发活力。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广度,深入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索、认识国情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锻造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国家和学校大型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服务中凝练家国情怀。要创新形式,发挥优势,将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为学生砥砺德行,提升自我,多元发展,集体成才的教育平台。

第三,要与时俱进,把握潮流,建设网络思政平台。

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首先要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抢占青年聚集新阵地。当代大学生常常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对其价值判断的形成影响非常大。高校思政工作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覆盖和引领,就必须瞄准网络空间,着力开拓新平台新阵地,将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从微信、微博等延伸到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同时将校园BBS、树洞等多种网络平台与校广播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协同融合,整合阵地资源,形成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播的合力,实现信息传播和教育引导相结合,输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能够体现主流价值的内容,弘扬校园正能量,传递核心价值观,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要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运用交互性、渗透性的思想引领方式,创新网络育人手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充分的敏锐度,结合学生关注点、新闻舆论点与时代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好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新闻热点去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相融合。例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2017年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10天,浏览量突破10亿。用户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制作自己的“军装照”,用户成为主动传播者,通过分享获得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建军9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通过充满趣味又易于分享传播的方式,为普通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提供了表达的载体和渠道,拉近普通人与解放军战士的距离,增进了对解放军发展历史的了解。[3]

在工作力量方面,要打造高校网络思想引领工作专业化队伍。高校思政工作必须要打造一支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专业能力的网络思政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既要主动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同时,也要创新设计网络思想引领的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便捷灵活的传播渠道开展工作,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性的需求。北京大学网教办(青年研究中心)要求各院系确定一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专项联系人,围绕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等具体工作组织开展日常培训与交流。同时,为加强队伍建设,更准确把握网络时代青年思想和行为特点,每周组织开展“青年空间”培训活动,主题紧扣互联网发展前沿(如燃文化、丧文化、嘻哈文化、粉丝文化、后喻时代、网络素养教育等),通过研究青年思想动态和把握工作前沿,服务学生工作的实践和创新。

要在网络空间树立校园典型,培育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表达观点的平台,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自主运营的公众号也逐渐增多。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观点新颖,很多自媒体公众号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精彩、对热点事件反应迅速。这些具有号召力的、能够影响学生价值判断和舆论走向的意见领袖与网络“大V”,从学生中来,离学生最近,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思政工作应该善于发掘、识别和培育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工作,规范言行,加强宣传,提供正面信息,增强交流互动,引导他们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将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纳入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队伍中发挥作用。

要加强监管,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对学校以及各部门、各院系官网、官方微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的统筹管理,结合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校报等传统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强化思想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大学组织年度人物评选、开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文化节活动、网络新青年评选活动等,通过宣传校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新青年,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明确监管职责,加强热点事件和负面信息的监测处理,密切关注师生使用频率较高的BBS、树洞、微博、微信等平台,把握舆论引导话语权,有效应对各类舆情事件。

第四,要实现网络引领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

新形势下,要继续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在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传统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同向同行。同时,完善网络空间第三课堂育人体系,搭建新媒体平台,抢占青年学生高度聚集的网络阵地。将网络育人贯穿到思政育人的全过程,线上有平台、线下有活动。高校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工作,不仅要“键对键”,还要“面对面”,最后实现“手拉手”。例如数学学院开展经济困难生燕园领航导师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配备专门的成长导师,对他们进行学业、生活、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关心和辅导,将思想引领融入学生生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与学生做到心意相通、心手相连。

(四)推动创新改革,促进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

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工作方式上开拓创新,将青年成长发展需求与教育引导有机融合,在青年的话语体系中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表达方式与学生交流,生动展现主流价值的强大凝聚力。

第一,要精心设计,加强策划,提高课程和活动质量。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受到了来自各类信息平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中,内容的精彩程度成为了能否吸引学生关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北大现阶段开设的各类课程为例,由张会峰老师主讲的“法律基础”课由于课堂气氛活跃,讲述内容生动,能够吸引学生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中国历史地理”“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国美术史”等“名课”人气较高,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课程内容生动,深入浅出,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和个人提升的多元需求。思政教育更应当注重内容设计,将理论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提升吸引力,增强感染力。

第二,要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和流行文化的演变日益加快,青年话语体系中流行元素多,更新迭代快,要主动融入学生话语体系,强化在青年聚集的公共平台上开展思想引领的业务本领。目前,学校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也有较多学生社团拥有自媒体账号,在做好对学生自媒体账号日常管理的同时,也要通过官方账号做好正面引导,例如,数学科学学院学工队伍在2019年新年来临之际,专门拍摄祝福视频,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短视频形式表达对全院同学的关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突显了融入学生群体的重要性。

第三,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北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校园内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加多元。校园和谐稳定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要保持底线、红线不松动,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校园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积极排查隐患,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要在做好正面引导的同时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加强部门间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为学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邵献平,陈海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6):5-9.

[2]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1-25(1)

[3]余荣华.超出预期的互动体验——人民日报新媒体H5创意实践.中国记者,2019(2).

 

 

课题负责人:董子静

课题执笔人:董子静、索天艺、田定方、庄明科

课题组成员:董子静、石长翼、郭琦、陈红松、占子玉、索天艺、李子奇、黄雪凇、李沣恒、卜思涵、林达、王欣涛、田定方、尚俊颖、张鑫、庄明科、汪宇婷、谢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