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一
杨辛先生1922年出生于山城重庆,少年时代便失恃失怙,生活无着,不得不寄宿在茶馆、寺庙。为了谋生,小学毕业的杨辛在益商职业学校读了一年会计,便进入民生轮船公司做学徒工。
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当时的长江航运,英、法、日轮船公司横行,竞争十分激烈,国运不昌,民生不济,民族企业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给少年杨辛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做事认真,字迹清秀,杨辛被民生公司推荐去重庆的南开中学念书。但这次求学经历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中日战事的变化,杨辛和同学们决定投笔从戎,以身许国。
1944年,印缅战事吃紧。杨辛和南开20多名同学加入了印缅远征军。战争胜利后,杨辛他们隶属于廖耀湘新六军22师,听说部队可能要调到东北打内战,因为不愿意打内战,于是决定离开。当天晚上,杨辛3人偷偷上了曲靖到昆明的火车。那时候有规定,只要是逃兵,抓住一律枪毙,不管背景如何。部队派人驾驶汽车追击,想要把他们在途中阻截住。巧的是,杨辛在中间一站正好碰到从昆明离开的南开同学,告诉他们前面有人在阻截他们,别继续往前走了。于是杨辛3人赶紧下车,而堵截他们的人,就在列车的下一站。侥幸逃过一劫的几个年轻人辗转来到昆明,这个在当时号称“民主堡垒”的城市。国家前途未卜,个人无所依靠,他们就在这样的未知中开始了下一段人生旅程。
二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杨辛来到昆明以后,去找他在南开中学的同学汤一介,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热情收留了他。当时邓稼先姐弟也在汤用彤家寄住。国难当头,汤用彤一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他依然对寄住在自己家的年轻人照顾有加。
1946年,汤用彤举家迁往北京,杨辛随而北上,并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董希文。
因为多次担任学生运动的负责人、参加爱国运动,杨辛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于是杨辛再次投笔从戎,从冀东到热河,投奔解放军参加了辽沈战役。
三
杨辛在汤用彤家借住时,经常为他做一些助手性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的汤用彤,特意把杨辛从吉林省委党校调到北京大学工作。在汤先生的指导下,杨辛开始走向美学教研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学研究和美学教育停留在旧唯物主义时代,认为美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特征,或是一种精神的外化。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美学教研室,杨辛担任教研室主任,他和甘霖等人在新中国美学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带进美学研究。他们为北大美学专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的美学研究由此奠基。
杨辛在美学原理的教学和研究中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放眼东西,综合古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美学基本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他的美学观点从理解人和生活的本质出发,结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探索美学理论。他认为美的本质离不开人,人能在“他们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也就是在对象世界中看到人类目的、理想、力量、智慧、才能的实现,因而产生美感。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为研究“壮美”,杨辛选择长城作为典型,他不仅到北京附近的八达岭、慕田峪、金山岭等处作实地考察。而且和章啓群教授结伴去西北考察,经甘肃河西走廊直至阳关、玉门关。向古建筑专家学习,同时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探索、思考。大地之上,群山为座,云天为幕,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完美融合,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绝知此事要躬行。杨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使美学教学更带有学术研究的特色。旁征博引的讲授,信手拈来的论证,引人深思的推理结论,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遨游,在鉴赏中感悟,杨辛的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有一个学期曾三易教室,从两百人教室到容纳五六百人的礼堂。
“美学体现了‘人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杨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身体力行,把“美学原理”课从哲学系的必修课,扩展为北京大学的全校选修课,还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授课。在中央电视大学面向全国系统讲授美学,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杨辛的课先后十几年经久不衰,听课学生以十万人计,盛况空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杨辛在哲学系为外国朋友和大学生授课130余次,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和艺术的魅力。
四
书法是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写字是一种美的追求,带来身心的和谐与人际之间的和谐。
杨辛的书法,除了一些诗文名句之外,还通过独字书法这样一种精练形式,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一幅幅“一字书”加上题词、款书、印章的点缀,有种中国画的意蕴:飘扬朦胧的“梦”,亭亭玉立的“荷”,幽静清雅的“兰”,腾云驾雾的“龙”,生机勃勃的“乐”,舒展飘逸的“舞”,气韵生动的“道”,书中有画,画中有诗,高山流水,意蕴悠长。一个“春”字,杨辛写了二十多年,他说每次挥毫都有每一次的感悟,不经意的一笔背后,是几十年的浸润、揣摸,千百次的推敲、思索。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书法作为杨辛践行和推广美学文化的抓手,经常被杨辛搬上国际讲台和展台。
离休以后,杨辛辗转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新加坡等地举办书画展,讲授中国的书法艺术与美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戴维斯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香港艺术学院等学校开设书法讲座。特别是2001年和2005年,杨辛和钱绍武两次在法国巴黎举办“钱绍武杨辛书画展”,并且把“春”字作为礼物送给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的杨辛生活只有四个字:立德树人。
杨辛说,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应该是统一的。虽已离休,但是他对教育的探索没有止步,尽心竭力在关心下一代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精神,他选择了弘扬泰山文化与荷文化作为切入点,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德育与美育相结合,以美引真,以美导善。
1979年,杨辛赴济南参加美学研讨会,会后与友人结伴登临泰山。从望岳到登临,“目尽长空闲”“一览众山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泰山壮美的景色与它承载的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杨辛惊叹不已。
1986年,有关部门将泰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请北京大学有关院系考察论证泰山的科学、美学、历史价值,已经堪称“泰山知己”的杨辛参与了申报书的撰写工作。一代美学大师以思考结合亲感,以深情融合责任,撰写出一篇严谨翔实的《泰山的美学考察》,创作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泰山颂》。
1987年,《泰山颂》经书法家钱绍武书写,悬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厅。2008年,杨辛自书的《泰山颂》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杨辛的泰山缘不止于此,酷爱攀登泰山的杨辛在每次登临之后,都要挥毫赋诗,以壮心志,至今已创作了30余首歌颂泰山的诗歌。1991年秋,他在岱庙举办了“杨辛泰山诗书展”,并将所有展品无偿捐献给泰安市博物馆。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除了仰泰山之高,杨辛亦慕荷花之洁。荷花不仅是杨辛创作的灵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20多年间,杨辛精诚所至,辗转收集了140多件荷花艺术藏品。“这些艺术品包含着艺术家的创造和智慧,包含着我们民族的传统,一种荷花的精神。”这些藏品的价值可观,但在杨辛眼里,这些荷花艺术藏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才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建成,杨辛将所有藏品无偿捐出。2014年,这个展馆成为北京大学首个立德树人教育基地,后来又建设成为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和教育部教育系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把它们捐给学校更有意义,也可以说是我生命的一种延续。荷花高洁,代表了奉献,寄托了我们中国人对于和谐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培养下一代年轻人很有意义,能够以美引真,以美导善。”这是杨辛的捐赠初衷。
为更好弘扬以荷花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0多岁高龄的杨辛不辞辛劳,多次为参观展览的学生们做解说。生动讲述荷花的高洁品质和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在向北京大学捐赠荷花艺术藏品的同时,杨辛捐资100万元设立了“杨辛荷花品德奖”,用于奖励北京大学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这是北大第一次设立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励项目。杨辛的所作所为感染了同学们,获得荷花品德奖的同学,自发组织成立了“荷风学社”,弘扬荷花精神,倡导君子之风。
六
2012年,杨辛获得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国教育系统仅3人获此殊荣,杨辛名列榜首。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杨辛首先想到的是感谢,“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恩师的培养,没有朋友同事的扶持,我根本不可能到现在。”感谢之余,一个想法浮上杨辛的脑海——报恩,“我一直有一种心情,有一种报恩的心情,总是想做一些事情,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于是杨辛把感恩之心,化作了对学生的爱护与关心。2012年,杨辛出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和“杨辛助学金”。“汤用彤奖学金”60万,用以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杨辛助学金”40万,用来帮助哲学系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
“春风化雨,绿草如茵,燕南庭院,有我双亲。”这是杨辛怀念汤用彤夫妇的诗文。“汤先生品德高尚、学问深厚,汤先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所以我设立这个奖学金表达对恩师的一种怀念。”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杨辛晚年每做一件事,他都认为是自己人生的艺术化,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人生。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重友谊而贵诚,崇奉献而知乐,爱人民而怀恩。对美的感悟、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已经潜移默化为老人的一种品质,一种不断融化在血液中的良知和禀赋。
这个当年从山城走出来的少年,用一生践行着“得其精髓,付诸实践”。
作者简介:刘华东 光明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