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国际化建设中的育人模式初探——以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为例

作者:王 勇 杨薏璇 马 博 发布日期:2018-02-23

  摘要:在全球化逐渐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愈发重视国际化校园建设和对国际化育人模式的探索。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创办于2004年,旨在突破国内高校既有的国际化育人理念,探索国际化育人的新路径、新方法。文章以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为例,着眼于对中国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总结北京大学建设国际化校园、促进全方位育人的思路和成果,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育人;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愈加密切,教育领域的交流互动也日趋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全世界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重大挑战。2015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着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树立中国大学的一流品牌1。高校国际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根本任务。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进一步将“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并列入高校五大重要使命之中2。这说明高校开展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与其育人使命是协调一致的,同时也要求高校始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国际化育人理念,站在人类文明传承的高度来加强交流合作,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3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国际化建设,始终将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作为自身发展建设的使命之一4。近年来,在“2048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大学进一步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求为高校国际化育人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贡献北大智慧和北大经验。本世纪初,在我国高校国际化育人实践主要围绕开办跨文化课程和为学生搭建出国交流平台两个方面展开、高校国际化育人格局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北京大学积极探索国际化校园建设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在校学生的多元背景优势,将国际化育人理念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创办于2004年的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经过14年的发展,已成为北京大学开展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事业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覆盖学生最多、育人效果最显著的国际化育人活动品牌。本文将以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为例,着眼于对中国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总结北京大学建设国际化校园、促进全方位育人的思路和成果,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一、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提升国际化育人格局

  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高校办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国际化育人实践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国特色,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创办初期,以搭建留学生展示舞台、促进跨文化交流为目标,围绕校园生活和中外学生互动开展各项活动。随着组织模式的发展成熟,国际文化节的聚焦点开始向校园外延伸。自2007年起,每届国际文化节都针对当年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提出具有时代性和全球性的主题,逐渐形成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育人格局。

一方面,国际文化节热切关注全球发展,致力于启发学生对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第四届、第五届国际文化节聚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第七届、第九届国际文化节则分别以“绿色校园:共建和谐家园”和“公益前行:世界梦想传递”为主题,深入探讨环保和公益等全球性话题。另一方面,国际文化节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战略举措,着力增强学生参与国家发展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例如,2015年,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以“我行动,爱艺术,爱创意,爱科技”为主题,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投入创新创业热潮;2017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以“四海一家”为主题,开设“一带一路”青年论坛,邀请沿线国家大使、国际组织官员、相关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等,围绕“一带一路”视域下各国青年的机遇和使命以及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合作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倡导全球青年的联结,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4年来的主题变迁反映了国际文化节育人视野的日益开阔和育人格局的逐步提升。国际文化节秉承“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育人理念,着力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度思考中国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全球问题与人类命运,将个人发展统合于民族进步和世界繁荣的宏伟目标之中。

二、立足长效,双线并举——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

为避免活动成效“昙花一现”、切实打造高校国际化育人品牌,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自创办以来始终寻求革新和突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力求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扩大活动的有效覆盖面,探索国际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打造主体活动日与文化节系列活动相结合的“1+X”活动模式,形成贯穿全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活动架构。以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为例,除在20171029日组织主体活动日展会及留学生演讲比赛、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等品牌活动之外,本届国际文化节还紧扣主题,开展了包括难民儿童画展暨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一带一路”青年主题论坛、中乐学社与圣母大学手铃乐团联合音乐会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活动。活动在全年内有序开展,吸引学生广泛关注、讨论和参与,发挥持续性的品牌宣传、文化传播与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实现了时间维度的全覆盖。

全环境育人是对“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必要补充5,强调现实与虚拟环境深度整合,打造线上线下、学校社会立体复合的“大思政格局”6。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在创办第二年就搭上互联网“快车”,主动探索,超前布局,营造线上线下并举、学校社会联动的育人环境。一是借助互联网收集、梳理、展示国际文化节活动风采和育人成果,形成国际文化节自身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和品牌效应。二是与线下宣传平台呼应,在网络上掀起宣传和介绍国际文化节的高潮,帮助中外学生及各界人士多渠道、多视角感知国际文化节的魅力。三是大力推动网络直播,从第二届国际文化节仅通过校园媒体直播,到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实现通过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社会媒体直播且观看人数逾159万人次。国际文化节借助互联网的广阔空间和快速传播能力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使国际文化节的育人价值和文化内涵从“受限传播”到“无处不在”,实现了空间维度的全覆盖。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全覆盖,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经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形成了品牌效应,逐渐成为中国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也已经融入校园的整体文化环境中,渗透到中国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持续的育人作用。

三、创新形式,立体施策——丰富国际化育人载体

在开拓格局、营造环境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创新形式、立体施策,构建“一主多元”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不断丰富国际化育人载体。

所谓“一主”是指国际文化节主体活动日的展会。从2004年创办开始,每逢主体活动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上搭建数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展台,通过表演、陈列、讲解等方式,展示各国独具特色的服装、民俗、工艺、歌舞、美食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尽享文化交流的乐趣。此外,展会还设有舞台表演区域,为各国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更让中国学生充分体验五洲风情、感受多元文化的繁荣。

所谓“多元”是指除主体活动日的展会外,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还围绕当届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以期丰富学生体验,强化育人效果。

一是讲座论坛类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与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互动交流,增进学生对全球发展变迁的思考与认知。其中,“大使论坛”是国际文化节历史最悠久、组织模式最成熟的论坛活动。自2006年起,国际文化节先后邀请了近百位各国驻华大使就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全球热点问题与青年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调动了学生关注、思考和参与解决世界问题的积极性。

二是公益实践类活动,旨在通过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兼济天下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自创办至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开展了“公益大讲坛”系列活动、“我们与他们的未来”难民儿童画展等活动,并邀请公益名人走进校园,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公益理念,助力创建乐于奉献、勤于实践的校园风尚。

三是文化艺术类活动,旨在通过喜闻乐见、世界共通的文化艺术形式,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开展的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和留学生演讲比赛已经成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园品牌活动,中乐学社与圣母大学手铃乐团联合音乐会等活动则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一主多元”的立体化活动布局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文化交流互动的多种选择,将国际化育人理念渗透在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调动了中国学生参与校园跨文化交流和全球问题研讨的热情,巩固深化了国际化育人成效。

四、文化引领,实践助力——开拓国际化育人路径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提出了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的“双核助推”7理念,在为各国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的同时,注重活动对中国学生的教育作用,坚持文化与实践并重的育人路径,致力于培养视野开阔、思想包容、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国际一流人才。

(一)文化育人:以我为主,兼容并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8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引导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9,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进而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方面,国际文化节在为世界各国文化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加深了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曾指出,大学应该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阐发其时代价值,激发其蓬勃的生命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10。国际文化节在主体活动日的展会上,单独开设了大中华区展台,全面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礼仪传统、山川风物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感知中国的发展变化,更让中国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国际文化节为多元文化提供了互学互鉴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多样性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国际文化节致力于打造平等、尊重、多元、共荣的校园文化生态:在主体活动日的展会上,无论国家大小、远近、强弱,展台布置均无差别对待;各类国际论坛也会邀请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国际代表参与交流互动。国际文化节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尊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滋养和启发下自觉承担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实践育人:深度参与,校地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积极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扎实开展系列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一方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依托学生会及校内各类以开展中外学生交流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学生自组织筹办各项活动。以主体活动日的筹办为例,在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从前期策划、人员联络、节目编排、展台布置到现场协调等各个环节,都有来自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学生会、模拟联合国协会以及中韩交流协会等学生社团的骨干全程参与,活动的直播和后续报道则由国际合作部学生记者团主责,活动现场另有2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各个岗位上。通过全程深度参与,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充分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国际文化节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流行文化,大力推动各类公益实践类活动的开展。如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开展了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此外,国际文化节还积极整合校外资源,与海淀区、西城区等多地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校内外互动互通,让学生有机会在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上展示和传播多元文化,不断丰富国际文化节的内涵和外延。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的创立与发展根植于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历史文化土壤,也得益于北京大学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创办至今,国际文化节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形象11,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汇聚全球精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提供自由表达、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以不同身份参与其中,着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北大精神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2017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导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12。国际化育人工作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持续拓宽高校育人路径、不断完善高校育人体系、全力打造高校育人格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 勇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副研究员

     杨薏璇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

 马 博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2010-10-2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2-27.

[3]唐景莉,韩晓萌,刘川生.思政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N].中国教育报,2017-3-4(4).

[4][11]北京大学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规划(2016-2020)[Z]2017-6.

[5]蒋广学,张勇,王志杰.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39-42.

[6]蒋广学,徐鹏.全环境育人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位、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13-116.

[7]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十年拾忆: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十周年纪念文集[Z]2013-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2016-5-18.

[10]郝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7-10-24(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Z],20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