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调查问卷,了解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项目的现状和效果,考察了研究生国际交流机制对研究生科研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学校支持系统及学生参与度对参会收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专项资助;学术交流基金项目
目前,国际化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路和举措,这其中,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设立和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些项目借助研究生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理念以及学术素养进行传播,这些行为既使得研究生锻炼了自己的学术能力,扩大了自身的学术视野,也同时收到了让国际学界了解我国的研究生学术水平,从而认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效果。随着这些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模式的日趋成熟,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值得推广的做法,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发展策略的构建提供参考。
自2007年开始,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启动为标志,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选拔和派出,使得大批在读博士生获得了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层面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培养过程国际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北京大学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学校层面的研究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资助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短期出国境访问研究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全面了解项目现状和实施效果,考察研究生国际交流机制对研究生科研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可参考的实证数据,我们组织实施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调查。
一、研究设计
学生参与度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高校相应的改革。阿斯丁最早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involvement)的理论,他提出,学生在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中投入时间越长,付诸的努力和精力越多,则收获越大。佩思(G.Pace)在此基础上认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时间长度,也应该关注其努力的质量(QualityofEffort)。乔治库(G.Kuh)则认为学生参与度要具有双重核心特征:首先是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其次是大学如何分配资源、组织课程,如何提供其他学习机会和服务,从而加深学生参与度,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次调研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基于实践并借鉴相关经验,依据问卷信效度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分析框架。
图1:分析框架
本次调查测量工具依据“参会投入——参会过程——参会成效”的逻辑顺序,假设学生的参会成效及其满意度取决于学校的支持、学生的参与等要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在学生参会成效的测量方面,将参会成效的内涵设定为参会收获和学生满意度,其中,参会收获包括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两个方面。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调查问卷》;回收32个院系249名参会研究生问卷,其中理学42.6%,工学20.5%,文学18.9%,社会科学18.1%,与参与项目的学生情况总体相符。
二、研究发现
(一)现状分析
1.个体特征
从性别结构来看,参会学生中,男生占60.6%,女生占39.4%,男生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女生。从院系分布来看,理学部的资助比例最高,为42.6%,其次为工学20.5%,文学和社会科学的资助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18.1%。从所处研究生培养环节来看,65.6%的学生完成了综合考试,47.2%的学生完成了开题报告。而从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来看,54%的学生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或是部分取得阶段性成果,18.5%的学生已开始撰写论文。
2.参会特征
通过对学生参会的地点、频次及参会规格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参会地点最多的五个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24.5%、中国14.9%、台湾10.0%、香港6.8%、英国6.0%;按大洲排序依次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从参会频次来看,本科学生参与国际会议机会并不多,76.7%的学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为1次。但学生参会规格普遍较高,专业领域内顶尖及较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占93.9%。
3.参会动机及过程
学生参会动机前三位依次为:展示研究成果(55.8%),扩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23.7%)以及结识国际学者、建立学术联系(19.3%)。参会论文中,85.5%的学生为文章第一作者。关于会议内容与论文的关系,87.5%的学生认为参会论文与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相关,会对论文完成起到重要作用,其中,57.8%的学生认为,参会论文是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参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个人研究成果,会议内容多与本人的学术研究方向密切相关。
4.参会支持分析
在学生参会的支持方面,99.6%的学生认为导师对参会持积极态度,其中,63.1%的导师愿意资助经费。学校支持方面,研究生院的学术交流基金资助覆盖比例集中在25%~75%之间。而将学生在学期间参加的所有国际会议的资助来源排序发现,研究生院资助比例最大,占41.4%,其次为导师资助,占36.1%,会议方资助占13.3%,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学术交流有较大的支持力度。
(二)参会效果分析
本次调研注重对参会结果指标的测量。调查的结果性指标包括:参会收获(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参会满意度两方面。
1.参会收获
参会收获体现为学生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的提高。国际经济合作开发组织2008年在日本东京所举行的各会员国教育部长级会议中通过决议,自2008年9月开始推动进行“高等教育学生学业成果评估”(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AHELO)。AHELO计划测评的能力包含有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s)、学科专业能力以及与学生出身背景及学习环境相关的背景信息因素。其中通用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理解、解决问题与书写沟通等四大通用能力。
基于此,本次调查从专业知识、外语表述能力、分析性思维、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全面考察参会学生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的变化。调查表明,参会效果的总体情况为:9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了解国际研究的新热点、新理论和新方法”“激发学术灵感”“促进学术研究水平”“锻炼国际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拓宽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结识国际学者,建立学术联系”上有较大提高,约85%的学生在“丰富论文文献资料”“信息获取能力”“演讲和表达能力”上有较大提高,约70%的学生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提高。
图2:参会收获
我们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尝试挖掘数字背后的结构性特征。因子分析结果抽取出“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两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8%和20.2%,对总方差的解释力为46%。
第一个因子由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构成,我们将此维度命名为通用能力。第二个因子包括了专业学科的知识面与视野、专业文献搜集、学术灵感和对前沿知识的了解等要素,反映了高校学生在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素养,我们将此维度命名为专业知识。
表1:对参会收获的因子分析
通用能力 | 专业知识 | |
锻炼国际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 | .812 | |
锻炼演讲和表达能力 | .786 | |
外语水平提高 | .729 | |
信息获取能力提高 | .516 | |
结识国际学者,建立学术联系 | .411 | |
扩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 | .667 | |
丰富论文文献资料 | .654 | |
激发学术灵感 | .618 | |
了解国际研究的新热点、新理论和新方法 | .536 | |
促进学术研究水平提高 | .480 |
2.参会满意度
图3:参会满意度
上图显示,学生在参会中,和外方参会人员讨论、交流的成果和收获较大,参会满意度普遍较高,对学校支持研究生参与项目的总体评价较高。参会学生普遍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对提升综合学科素质的影响很大,对参会的总体感觉比较满意。
(三)参会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尝试考察学生参会效果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高校支持系统及学生参与在知识素养与通用能力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
1.专业知识的提升
数据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国际会议的规格、导师支持力度、学生在会议中的表现及满意度,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而参会次数、资金支持等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学生参会次数普遍较少及学生的大部分资金支持来源于学校有关。在高校教学服务支持的提供方面,不仅学校的教学质量,且优质的教学支持系统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我们发现,学生对学术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包括积极推进论文方向及选题的进展,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广泛收集学术活动相关信息,努力获取多方支持,这些都会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
2.通用能力的提升
数据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学生的参会次数、参会规格、导师支持、参会论文与会议的相关度、参会期间与学者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生的参会满意度,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素质,而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及资金支持的预测能力则较弱。就高校教学支持和服务而言,提供更多的参会信息、参会机会以及资金支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此外,学生本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
表2:影响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因变量 | 专业知识 | 通用能力 | |
自变量 | Beta | Beta | |
培养机制 | 培养环节 | .139** | .055 |
导师支持 | .055* | .034* | |
资金支持 | .030 | .013 | |
学生参与 | 参会论文 | .042* | .118** |
参会次数 | .075 | .015* | |
会议规格 | .036*** | .033* | |
参会表现 | .052* | .051* | |
参会满意度 | .062*** | .443*** | |
调整R2值 | 0.286 | 0.218 | |
模型F值 | 11.751*** | 8.486*** |
三、基于研究发现的工作思考
科研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证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在研究生教育中十分重要,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生教育需重视对研究生学术参与与交流的关注和测量,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也应以促进学生参与和发展为目标之一,注重多方支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科研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支持力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提供的学术支持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包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术活动机会、专业文献、研究经费与设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本次调查发现,对学生而言,经费不足是出国交流最主要的困难,比例达66.7%;资助规模也被认为是学校资助项目最需改进方向之一。为此,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和覆盖面,探索和建构更为有效的研究生科研交流支持体系,开拓更为方便的审核通道。
其次,进一步注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导师指导是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导师能够把对学生的指导,视为自己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那么必定能够在学术、生活及人生发展等各个方面热情、真诚地关心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个人实践和社会性成长。
最后,注重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理论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同时,高校也要创造环境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研究表明,除了课堂学术参与,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也会对学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参与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业成就、丰富学生院校经历,还会对学生的通用能力、知识和学术能力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注重学生参与对改革管理实践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