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学校和院系之间的角色探析

作者:李 玲 发布日期:2016-04-25

摘要:院系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院系国际化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文章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国际化实践的角色与作用为主线,通过梳理相关文件和基础数据、访谈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等多种方式调研该院系的国际化现状及其在学校国际化中的角色,分析院系国际化的现状,并探讨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和院系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为大学国际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丰富了国际化实证研究数据。

关键词:国际化现状;高校国际化;院系角色

一、前言

国际化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已经渗入到了现代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合作等,成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衡量一所大学全球地位的重要标尺。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并期望能通过国际化战略与实践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发展良性循环的一方沃土。1998年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的发展愿景;2015年,在“十三五”规划的推动下,北京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日程,即到2018年建校120周年左右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国际化”实践成为北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之一。

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国际学生和学者交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学术组织的变革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国际化等多种策略,加速了北京大学国际化的步伐。学校在国际学生和学者交流、课程设置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加速了学校国际化的步伐。院系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最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只有根据基层需要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促成实质性的合作,把国际化真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去。这使得单纯学校层面的政策制定与国际交流已经无法满足国际化实践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自上而下”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实现学校国际化政策与院系国际化实践的无缝对接,解决国际化过程中学校和院系的“两层皮”问题。理顺国际化进程中学校和院系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是解决“两层皮”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的国际化现状和遇到的问题,探讨了院系国际化实践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定位。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案例法、访谈法和文献法。1.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为案例,收集了人员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及学院日常交流等各方面信息,通过分析学院相关文件、数据等第一手资料,从微观层面对学院的国际化实践进行观察和剖析,寻求院系国际化和学校国际化之间的关系。2.以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形式访谈学校相关领导、教职工和学生,整理第一手资料,探讨国际化过程中学校和院系直接的角色定位。3.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国际一流大学的一些定量和实证研究,为本文提供思路和参考。

三、院系国际化现状

下文通过整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人才队伍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等基本数据,对院系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和学校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教职工及学生的意见,为新时期院系国际化实践提供建议。

(一)人才队伍国际化

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工作教育背景、国际化视野、国际化实践能力等对高校国际化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实现大学国际化首先应该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美国高校师资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师资的聘任来实现的,因此其本土教师的海外经历并不占优势。而中国恰恰相反,现阶段中国国际师资聘任方面比较欠缺,国际化主要通过本土人员海外留学及工作来实现。我们调研了化学学院目前教师队伍国际化现状,并结合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文件分析了目前的问题所在。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0余人,其中教师系列121人,有37人(占30%)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有106人(占87%)有1年以上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61人(占50%)有3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远远高于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平均数据。可以看到,化学学院教师国际化背景较高,87%的人具有1年以上的海外经历,近两年招聘人才中,54%的人都从国外获得学位。这与国家及学校各类人才计划的资助都不无关系。除此之外,化学学院在人才招聘、考核和队伍建设方面都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人才招聘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人才遴选委员会,制定了国际化的人才引进标准,人才引进标准的国际化使得教师应聘伊始就具备了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尽管如此,学院在海外师资的聘任方面仍缺乏突破,目前尚没有专职海外教师任职。

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团队是院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化学院管理支撑人员共94人,有1人从国外获得学位(占1%),有1年以上国外经历的人员有7人(7%)。和教师系列相比,管理和技术支撑人员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院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国际交流

国际出访及来访是国际化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吸取国际前沿知识,不断学习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自己的国际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加大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我们统计整理了化学学院现有教师出访及外国专家来访情况。在出访方面,过去三年学院共有89人曾经出访交流,占教师总数的80%89人总出访次数为447次,人均出访次数为4次。在接待来访方面,近三年共有300余人次外国专家来访交流,参与交流的教师达到102人,占学院教师总数的84%。通过以上数据可见学院国际出访与来访交流比较活跃,这主要得益于学院积极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学院获得教育部与外专局111引智项目资助。资助以来,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制定了项目的管理办法,鼓励学院教师邀请著名的国际专家来访交流,资助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出访等,大大促进了学院日常的国际交流活动。但是通过对来访出访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出访和来访交流主要是7天以内的短期交流和单独课题组科研交流,长期、有组织的交流仍需要进一步的统筹和加强。

(三)科学研究国际化

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和国外人员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化学学院近三年42%的人员与国外同行共同发表学术论文,18%的人员与国外同行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频繁高效的国际交流促进了深层的科研合作。学院在合作论文发表、合作申请项目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建树,年均国际合作论文数接近80篇。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应该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学院教师参与和主持国际重大的科研合作项目。

(四)教学国际化

教学国际化主要包括学生来源国际化、学生培养过程国际化

学生来源方面,目前化学学院本科生中留学生占0.8%,研究生中留学生占2%。由于语言和文化限制,留学生数量和比例都比较低。虽然核心课程陆续实行双语授课,但是仍不足以满足非汉语留学生的选课需求,所以留学生目前以华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为主。为了提高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应该加强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前沿课程的开设,不断增强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宣传力度,以更好的师资、更好的专业和课程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

培养过程国际化方面,主要是改进教学环境,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科的前沿交叉、紧跟国际新领域和新形势;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双语课程;努力争取学生的国际化交流项目,让学生真正体验异国文化与不同。目前,学院已经有5门主干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有2+2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项目、暑期项目等交流形式。

(五)学院师生对国际化的建议和意见

师生是国际化实践的主要执行者,师生进行国际化实践的积极性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意识进行了调研,为理顺院系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本科生问卷调查分析

学生是最重要的教育和服务对象,也是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了解学生的国际化意识、需求、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要,本文就化学学院国际化现状、问题、需求、建议等问题设计发放了本科生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26份,问卷回收率63%126份问卷中,其中本科一年级占22.22%,二年级占23.8%,三年级占22.2%,四年级占31.7%

问卷还对学院开设的英文专业课进行了调查,选过英文专业课的学生中40%的人认为这样的课程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50%的人认为可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又可以为出国深造做准备。没有选过英文专业课的学生,30%是因为人数限制没选上,20%认为英语水平受限,觉得没有必要的只占25%。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英文专业课是必要的。在下一步学院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提升国际化程度的问题上,87%的学生选择了增加出国交流机会,57%的学生选择了邀请国外专家参与授课。

从整个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比较强烈,态度比较积极。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课程比较紧张,国际化实践机会有限,无法做到全覆盖。

2.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教师是学院国际化过程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因此教师的国际化意识、感受、建议和意见非常重要。我们共访谈了4位教师代表和5位有国际交流经历的学生进行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师生对于学院国际化程度的了解、认识和建议。

从整体情况看,教师和学生对大学国际化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都意识到了国际化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一环,并对学院国际化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各位老师集中认为目前化学学院在日常国际交流、人事制度、英文课程建设、科研氛围方面发展良好,但是在国际学生的数量、国际教师的突破和国际宣传力度等几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学院的硬件条件和后勤支撑管理的国际化也是师生们认为应该切实加强的方面。

(六)整体国际化现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该学院正在经历从日常交流的国际化向全面深层次国际化转变的阶段。日常国际交流、人才评聘、科研国际化方面日趋成熟。相对而言,学院的留学生招收、外籍教师的招聘等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方面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文环境有关。这两方面必须切实加强,循序渐进,逐步突破。这两方面工作的提升是教学国际化的前提,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强日常的国际交流。

四、国际化过程中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角色和关系

处理好学校和院系之间的关系,找准各自的定位,是实现大学进一步国际化的关键。根据上述院系国际化进程和存在问题,对学校和学院之间的角色和定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一)学校在国际化过程中发挥导向性与保障支撑作用

学校需要定位于提出国际化战略与政策,从院系的国际化实践中总结共性问题(学生培养、人才评聘等),制定和优化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对于个性问题,学校通过调研后放权给院系,制定特殊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来解决。此外,院系国际化对学校的管理、后勤保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聘任合同和规章制度的国际化,支撑服务体系的国际化。学校应更好地统筹资源,保障院系更加自主地向国际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二)院系灵活推动有针对性的国际化建设

学院应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挥学科建设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目的地开展国际化实践,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包括:1.系统梳理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明晰自身国际化程度并进行常态化的动态评估;2.针对人才引进与培养、课程设置、国际化宣传、管理制度国际化等薄弱环节制定政策,全方面提升院系国际化水平;3.根据国际化建设需求加强自身保障与建设水平;4.总结院系国际化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寻求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学校与院系相互沟通并无缝对接

学校和院系在国际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和针对性实施、整体配置和个性支撑的角色与作用,互相协商磨合,不断完善,进而达到学校国际化的深层次健康发展。目前,学校和学院应该首先在政策制度国际化和国际科研合作方面积极寻求衔接点,建立学校——院系在国际化方面的紧密配合机制,从而高质量地加快大学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