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以体验为导向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创新

作者:陈征微 发布日期:2013-04-14

摘要:高校第二课堂向来是共青团组织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吸引学生数量有限。引入体验经济的视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推动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创新,有助于增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具体而言,包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活动互动机制、创新设计活动形式和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第二课堂;高校;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青年学子的聚集地和国家建设生力军的训练营,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众所周知,国内目前的高等教育仍以培养学科式专业人才为主导,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承担了重要的文化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传递职能。相对而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现代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种种挑战,仅有高智商和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抗挫折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合作精神等与情商相关联的一些能力素质需要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慢慢培养,这些能力和素质往往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现状不容乐观

高校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务部门的职责所在,第二课堂活动则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由共青团系统组织开展。以参加人员规模来划分,有面向全校的活动,也有仅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院系的活动;以主办单位来划分,有学校或院系的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社团、班级组织的活动;以活动性质来划分,有学术类、文艺类、体育类、实践类、公益类等类型的活动,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前后。“90大学生是一个伴随互联网长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具有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点。“90大学生总体好奇、求新;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追求新鲜感;自主性强、选择性强;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人际交往。

“90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与这些特点关系密切。有些学生没有合理分配好学业和其他活动的时间,有些学生沉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有些学生则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因此,第二课堂活动既有处处可见其身影的活跃分子,也有从不出现的缺席者。而事实上,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率。同质性活动过多分流参与的学生,而即使是已成为品牌的大型活动,总是一成不变也无法持续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亟待创新。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高校的许多第二课堂活动仍旧是少数人的舞台;有些高校通过学分制保障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内容,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不过实际的效果依然值得探讨。怎样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和参与效果呢?文章建议引入体验经济的视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

二、引入体验经济视角,创新第二课堂活动

何为体验经济?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II)和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在《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构建了体验经济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框架。他们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人类第四个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而当下计算机业、IT行业、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各行各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其回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无论体验经济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吸取体验的观念,并将其运用于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用一个大胆的比喻来说,假设高校是一个企业,学生是消费者,那么为学生提供知识就是工业经济,提供服务就是服务经济,提供体验就是体验经济。强调体验,就是要关注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从为他们提供独特体验的角度,在活动的策划阶段就精心设计,把关注的重点从活动本身转移到体验营造;强调体验,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要把无形的知识(或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声色地融入活动之中,并通过营造独特而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强调体验,实际上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设计的全新思路,通过这种努力丰富学生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扩大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力。

三、以体验为导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

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由于学生参与率高,活动安排细致和朋辈群体互动的积极作用,可以提升第二课堂的层次,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拓展参与范围

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设计,因而可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第二课堂对更多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活动水平

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加注重过程的安排和细节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通过活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并从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

(三)增强互动反馈

以体验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通过互动增强朋辈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加强活动过程中的反馈,能够实现学生对活动更好的控制和主导。

四、如何以体验为导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以体验为导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是要彻底推翻高校现有的各项品牌活动,而是着眼于对已有的活动进行体验化改造,使之耳目一新,更加契合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具体说来,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具体项目的执行者,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安排要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这一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学生骨干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在活动的策划、准备工作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思维,还要使他们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体验归属感、挫折感、成就感。一般而言,作为活动组织者、执行者的学生骨干主动性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工作热情,这样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第二课堂获得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活动也应充分重视占大多数的、作为参与者的那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完成从围观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在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以许多院系都开展的“K歌大赛为例,如果在该项活动中,以所有到场观众的现场投票决定选手的成绩和最终排名,可以使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决定活动进程的关键人物;如果“K歌大赛现场临时组建亲友团并增加其上场助演的环节,参与者直接参与的体验就更加强烈,必然会调动场下观众的更多热情。

(二)增强活动互动机制,发挥朋辈互动教育作用

现有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论坛、座谈会、交流活动等,很容易成为某一个或几个表达能力强学生的一言堂,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给更多的人创造发声的机会,为小范围内的私下交流提供空间,使那些略显内向的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朋辈群体互动。例如,在基层院系团校组织培训活动、各党团支部或班集体组织党团日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采取跨校、跨院系联合举办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校、学科之间的差异。这种求同存异的交流过程,正是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最佳方式;这种交流的体验,也能够满足学生在情感上追求理解和认同的需要。

(三)创新设计活动形式,注重场景设计和过程控制

创新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原有活动具体形式、场景和细节的创新;其二是创造新的、从未有过的活动形式。

针对活动的体验设计应该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独特的环境和场景布置,并注意对多种感官的调动,给人留下独一无二的经历和回忆。例如,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各院系均有代表队参加趣味项目。如果只是为了参赛而参赛,学生不会有太多特别的感受,但如果把场景和细节设计好,就可以给每个参赛的学生不同的体验,留下深刻印象,大幅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近年来,北京大学工学院团委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在比赛之前做好充分的宣传动员和队员的选拔工作;其次,在比赛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赛场上悬挂鼓动士气的横幅标语和院旗(调动视觉)、由后勤人员为参赛队员准备好早餐,避免他们赛后来不及吃饭就去上课(调动嗅觉和味觉)、为所有参赛队员发放专为运动会制作的纪念版院衫,以统一的着装上场比赛(调动视觉和触觉)、院团委书记或副书记到场带领啦啦队加油助威(调动视觉和听觉)、比赛结束时及时组织所有队员和后勤人员合影留念。最后把赛事新闻和照片发布在学院主页,对所有参赛学生予以表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齐心协力为学院赢得荣誉,体验到的不仅有体育活动本身的快感、与队友们惺惺相惜的团队情感,还包括代表学院出征的集体荣誉感、被广泛关注的自豪感、取得胜利以后的狂欢感等等。参加运动会的学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主,这些场景的安排和细节的设计对于增强新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也能使团结和凝聚成为学院的一项传统在学生中间传递。

同时,创新活动形式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曾经开展的女生节送柚子活动,该活动在内容、方式上都体现了创意,并在此后几年的活动中不断创新;再如,北京大学学生会举办的首届运动达人积分赛,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组织了自行车测速、臂力测试、投篮以及长跑等四轮活动。项目安排基本为零门槛,趣味性强于竞技性,同时又能够实现体能的比拼,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仅第一轮自行车测速活动(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就吸引了700多人参与,充分显示出学生对新颖活动形式的喜爱。

(四)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作用,探索活动新载体

如前文所述,“90大学生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一代,移动互联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如果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既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强活动的互动反馈。如今高校中绝大多数活动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宣传,这种宣传工作对互联网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展了非诚勿理三行情书大赛,在人人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三个星期就收到几百封投稿,在保证活动趣味性、生动性的同时,又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党团微博平台举办十八大专题学习十八大专题知识竞赛等活动,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此外,比较适合引入第二课堂活动的还有微博墙等新媒体形式,在晚会、年会等活动中,能够把传统意义上的观众变成现场场景的参与者、现场氛围的营造者,调动主体积极性,提高参与度。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会涌现出更多的新技术,如何将新技术与活动相结合,是摆在青年工作者面前一个常新的话题。

由于篇幅所限,文章主要探讨了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体验化改造。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许多共青团干部已经自觉地以体验为导向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始注重其所营造的体验氛围是否真正取得了相应效果。而对于一些参与度高、反响甚好的活动,应当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等反馈机制收集参与者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改进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而不只是组织者想象中的体验,使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陈征微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工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