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发展视角下的高校BBS科学转型路径与对策

作者:冯支越 潘聪平 钱一彬 发布日期:2013-04-13

摘要:高校BBS 的发展源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BBS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网络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媒介环境的重大变化,也改变了高校BBS 的既有发展生态。如何根据现实媒介环境的新情况与新特点,有效地促成高校BBS 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高校网络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历史与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高校BBS 发展历史和当下面临的冲击,分析其转型的必要性,并从管理、开发及用户使用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BBS ;科学转型;对策

 

高校BBS 作为在校学生交流思想、分享信息的重要网络媒介,从它诞生以来就在高校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BBS 正日益成为高校信息传播、育人服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网络阵地。在校学生通过BBS 获取资讯、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构建网络公共领域。BBS 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着人人网、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崛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经历自身发展的活跃期后,当下的高校BBS 正进入自身和外界双重影响下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网站在言论开放、社交互动与用户体验上的独特优势对高校BBS 造成了很大冲击,高校BBS 只有适应时代要求,跟进新媒体发展潮流,及时根据现实需求实现科学化转型,走内涵式科学发展道路,深挖潜力,才能继续保持其在高校网络使用中的地位,发挥新的沟通信息、共享服务、承载创造校园文化等功能。

一、国内高校BBS 发展与现状

BBS (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又称“电子公告板”、“网络论坛”,主要借助网络虚拟平台为用户提供发布信息或观点、共享文件或资讯的渠道,并为其提供电子信息服务。作为异时性互动方式的典型代表,BBS 为言论发布者和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进而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用户群。

大学校园作为活跃的言论讨论场所与思想汇集地,对言论发布和观点交流有着强烈需求,而BBS在言论讨论与互动上的独特优势又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而高校BBS 成为BBS 论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以北京大学为例,早在1995年,北京大学“阳光创意BBS ”就已经作为当时的北大官方BBS ,同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 ”一同成为我国高校BBS 发展的排头兵。此后,北京大学官方BBS 几经变更,从“未名站”到“未名空间”,再到规模和影响力全国最大、在线人数峰值超过2 万的“一塌糊涂BBS ”,北京大学在校园BBS 的建设与运营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1999年底,基于学校一台由IBM 捐赠的S/390 大型机,一个早期站点开始运行。此后,该站点成为北京大学校方正式批准开放的官方BBS ,在经历了“PKU BBS”、“北大BBS ”等站名变更后,该站点最终被命名为“北大未名BBS ”。至此,北京大学BBS 建设和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北京大学未名BBS 的发展作为我国高校BBS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全新网络环境下高校BBS建设的基本历程。在北京大学BBS 站点成立后不久,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建立起校园BBS 站点。其中,仅在1995~1997 年间就产生了一大批至今仍保持着较大规模和显著影响力的高校BBS 站点,如19958 月建立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 ”,19964 月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BBS ”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BBS ”。之后,西安交通大学的“兵马俑BBS ”、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BBS ”与“济网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的“天地人大BBS ”、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BBS ”等一大批重点高校BBS 相继建站并正式投入运行,为广大在校学生参与校内外话题讨论、共享各类资讯提供了渠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各主要高校BBS 站点从最初的几十个注册使用账号、若干信息版面发展到如今的上万注册账号、几百个互动版面,对在校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网络自身的特点和高校在当代社会的显著地位,决定了BBS 的影响力不会局限在高校范围内”[1],高校师生在BBS 上的声音受到广泛关注并通过不同渠道扩散到社会中。而高校师生对于共享社会新闻动态、获取社会知识的需求也进一步促使高校BBS 逐步同社会舆论环境产生联系并进行必要互动。因此,高校BBS 的发展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发展,也为高校BBS 的多次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高校BBS 的三次重要转型过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Web 2.0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网络虚拟平台自身的开放性、匿名性、讨论碎片化等特征以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社会形态,都对高校BBS 的管理、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些冲击的背后,高校BBS 也通过自身的转型,实现着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高校BBS 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型。

(一)实名制框架下的校园言论开放(2004~2005年)

尽管高校BBS 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在校师生,但在其产生之初,国内各主要高校BBS 并未对使用账户采取实名注册的限定。实际参与高校BBS讨论的群体除在校师生外,还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网络用户。用户群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为高校BBS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素材,但也导致社会网络中涉及色情、淫秽、暴力、诈骗等内容的信息流入校园,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纯洁性造成破坏,对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出于对新生的高校BBS 保护和引导的需要,兼顾网络讨论的合理性和自由度,“实名制”成为高校BBS 面对该冲击时实现自身调整转型的重要一步。200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2]20041228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BBS 应当“实名制”,要求校园网BBS “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要加强对校园网BBS 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关闭”[3]

2005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BBS 相继实行“实名制”。在“实名制”实行初期,高校BBS 的访问人数和用户活跃度都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看,“实名制”的实行,促进了高校BBS 管理的规范化和体制化。一方面,对注册资格的严格限制使得用户群体简单化,通过对用户群体的限制阻挡了众多不良信息的侵入;另一方面,对使用者的身份认证虽然对活跃于高校BBS 平台的用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在校师生能够更好地和素质相近、兴趣相似的群体开展网络交流,营造出较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Web 2.0 背景下社交网站冲击下的校园平台(2005~2010年)

Web 2.0是相对于Web 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 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html 的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及工具性更强的Web 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4]在高校BBS 发展历程中,基于Web 2.0的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和格局。尤其是在2005年之后,博客、播客和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基于Web 2.0的社交网站快速崛起,对高校BBS 用户群体产生了明显的分流影响。这些社交网站不同于Web 1.0时代的网络应用,它成功将可读式网页转变为可读写式网页,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互动交流和信息传播,混合了B2C (网站对用户)和C2C (用户对用户)的传播模式。相比于Web 1.0技术条件下单纯以用户浏览信息为主的互动方式,Web 2.0时代更加强调用户的交互作用和对传播内容的贡献,以不断补充和丰富用于网络传播的文本和多媒体内容。

以北京大学未名BBS 为例,依据2007~20115 年间的系统数据汇总,不难发现,伴随着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兴起,高校BBS 目标群体的分流现象正愈发明显。

事实上,受到这一分流影响的并不只有北大未名BBS 2011 11 月,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 ”宣布着手关闭66个乏人问津的版面;201210月,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 ”平均在线人数跌破1800人,而这一数据在一年前还从未跌落至2000人以下;201212月,中山大学“逸仙时空BBS ”连续一个月内日均在线人数不足40人,不复当年“千人在线”的盛况。

社交网站对高校BBS 的用户分流源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与高校BBS 相比,社交网站的服务功能更为突出,它往往以某些特定服务吸引用户,并整合了BBS 和其他网站的多种功能,服务更加便捷和全面。此外,不同于高校BBS 实名制框架下的用户限定,很多社交网站对用户限制更少,用户间交流和联系自由度更广。与此同时,由于突破了校园范围的框架限制,社交网站之间的互动与连结更为频繁和深入,使得用户能够获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资讯,极大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社交网站的这些新型特征对高校用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前一次由行政命令手段推动的转型中,由于不同高校BBS 运行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应对模式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一次转型中,高校BBS 在形成较为统一的“网络服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特点,通过必要技术改造等措施,不断满足学生使用群体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强对校园用户的吸引和凝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借鉴社会化网站的优势和长处,服务自身发展。

(三)Web 3.0趋势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传播(2010年至今)

Web 3.0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相对于Web 2.0而言,它在可读写参与的基础上,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形式实现了便携式、实时性的互动和参与,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信息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传播。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它逐步呈现信息定制的趋势。以微博为例,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手机、ipad 客户端等的开发,实现实时互动。同时,通过对关注对象的分类和RSS ( 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 实现信息分类与定制,更突出信息交流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多维性。对传统的高校BBS 而言,Web 3.0趋势下信息的生产、组织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BBS 的发展和转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就高校BBS 而言,由于用户群体的限定和自身技术条件的局限,单纯依靠BBS 自身提供观点、话题等素材难以适应在校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话题与信息需求。这一“供需缺口”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校BBS 对目标群体的吸引和凝聚,反而会加剧高校BBS 与网络时代发展脚步的脱节,阻滞其长远发展;其次,从技术方面而言,针对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尤其是实时性互动加强的特征,高校BBS 需要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应用;同时,从功能方面考虑,高校BBS 需要从整个传播模式上予以转变,逐步将高校BBS 站点建设成为“集网上交流、交友、交易、教学、招聘资讯、校园便民信息等诸多方面于一体”[5]、利用多个不同服务系统搭建起来的服务整体,并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共享和贡献模式,积极倡导学生用户对讨论内容和信息分享的贡献,以丰富自身的内容活力。总之,面对Web 3.0时代的技术冲击,高校BBS 一方面尚未完全实现基于社会化网站冲击所启动的转型,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整体网络布局和架构上予以及时调整,以应对更为复杂和艰巨的第三次转型任务。

三、多重主体视角下高校BBS 的转型路径

(一)转型方向:以校园现实为导向,紧扣学生需求,实现多重升级

自高校BBS 产生之初,鲜明的校园属性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尽管面临着来自多元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冲击和自身硬件技术条件的瓶颈制约,高校BBS 仍然是高校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平台。基于这一定位共识,高校BBS 在面对社交网站及微博等新型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冲击、实现自身转型的进程中,校园色彩的凸显必须成为其与后者开展竞争的优势条件。因此,对正在经历自身发展第二次转型与第三次转型的高校BBS 站点而言,无论是在硬件升级还是模式调整时,都需要以校内师生使用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逐步调整高校BBS 的运营理念和传统模式,突出校园文化气息和服务本位,从技术、管理和内容等多个方面着手开展全面的调整与转型,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化转型。

(二)多角度统筹:管理、开发、用户三维联合推动

从服务定位和实际效用影响范围来看,高校BBS 一方面是服务于校园学生群体的重要网络交流与信息沟通载体,另一方面,考虑到高校BBS 在信息承载量和影响范围上的独特优势,它也逐渐成为校园管理者开展校园管理和相应公共服务工作的有效渠道。因此,面对社会化网络平台冲击带来的第二次发展转型期,高校BBS 只有从管理、开发和用户等综合角度出发,统筹兼顾,以整体战略统领高校BBS 发展全局,才能促成高校BBS 的科学化转型。

1.   管理角度:兼取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

作为校园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表现载体,高校BBS 已经被纳入到高校网络管理的范畴之中。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及相应管理措施将为高校BBS的规范化运作提供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高校BBS自身所具备的个性化、自由化特点以及学生用户的自愿选择行为,也要求BBS 的管理需要包含充分的人性化因素,尊重使用者的个人意愿。因此,如何协调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学校管理者在BBS 日常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具体而言,高校管理者在开展相应管理工作时应坚持“网站建设中的学生自发参与性、网站管理的学生主体性及网站内容建设的交互性”[6],既要继续坚持实名制对高校BBS 系统的安全保障,主动占领校园学生关注的网络阵地,又要避免将实名信息作为限制学生发言讨论的“筹码”,而应将其转化为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重要信息资料,例如在发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实名寻找当事人,及时提供合情合理的帮助。既要重视相应管理部门对高校BBS 发展方向与基本方针的把握,又要积极鼓励更多有志于参与高校BBS管理的学生加入自身队伍,运用学生视角调整BBS在日常运营中的具体措施,兼取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之长,共同服务于BBS 的近期转型与长远发展。

2. 开发角度:着眼潮流,开辟立体化技术体系

由于受到部分客观因素的限制,高校BBS 在技术开发层面一度面临巨大的困境。登录方式单一、界面设计粗糙、使用体验不佳等技术短板随着BBS的发展逐步显现,并逐渐成为制约高校BBS 巩固既有用户和吸引新用户的重要因素。一个全新的、更具有操作性和友好性的站点,将为高校BBS 在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这些都需要技术开发者紧跟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以全面、立体的视角关注其技术升级工程。

在硬件设备上,开发者需要积极联系教育部门和高校,及时做好站点硬件与软件规划,在关注站点局域网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与可控性指标;在界面改造方面,部分高校BBS自正式建站起就从未开展过界面升级,难以适应现今用户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因此,必须加快美工和板块设计、更新,提升界面美观程度与使用便携性,不断吸引新用户;在登陆方式上,要紧紧抓住新媒介环境下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偏好,着手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与登录终端,形成PC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动静”结合、双向互动的应用系统格局,便利用户的使用与体验。

3.   用户使用角度:主动参与、文明发言

高校BBS 是学生实现自由交流的思想聚集地,而实现高校BBS 新一轮辉煌的关键在于持续激发学生自由讨论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在Web 2.0时代,“UGC”(用户提供内容)模式已经成为网络平台内容提供的主要模式,即由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提供网站内容,以吸引更大范围的用户关注。因此,学生使用群体对于高校BBS 的使用“回归”无疑是对高校BBS 内容生成努力的一大推动,也将使高校BBS 长久地保持讨论活力和话题能量,促进其发展。作为深受高校BBS 服务便利之益的学生用户,需要在BBS 舆论环境中提供丰富多样的话题内容,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做到文明发言、理性参与,积极为高校BBS的转型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从实名制框架下对用户群体的限定到Web 2.0时代社交网站崛起后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再到Web  3.0 时代对用户主体的关注,高校BBS 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来自管理、技术和内容生产等多方面的升级与转型。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媒介生态,高校BBS 唯有在发展视角的指导下,立足校园,关注学生使用需求,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道路,牢牢确立校园信息交互、校园文化凝聚建设平台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好发展转型期之中历史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寻求管理、开发、用户使用等领域的创新,才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媒介沟通与共享功能,促成自身的发展与科学化转型。



作者简介:冯支越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员
     潘聪平 北京大学新闻网编辑 编辑
     钱一彬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本科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BBS 的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1]阳德青:《打造高校BBS 的网络育人平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8 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
[4]何雪梅、黄学军:《Web 2.0及其搜索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期。
[5]肖源源、冯宁:《基于Web 2.0的校园网络社区的研究》,《科技信息》,2012年第13期。
[6]张彦、刘杉杉、项习、王伟:《从危机管理走向服务建设——高校BBS 管理初探》,《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