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法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建设法治社会的外部要求和建设法治校园的内在需要以及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复杂化所决定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高校内部管理、外部行为管理、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依法治班、法律思维等方面,了解和掌握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法律知识。高校也应当为提升辅导员的法律素养创造有利的法治环境,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辅导员两个积极性,高校辅导员才能有效提升法律素养,真正成为专家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培养;专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辅导员的素养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质量,关系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自身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对于辅导员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很高,如政治品性和理论素养、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独创能力等。而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入,较高的法律素养同样愈来愈成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在于使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具备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使得辅导员自身和学生的行为都能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防范法律风险。文章拟从法律素养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一)建设法治社会的外部要求
我国已步入向法治化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国是我国既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法律规范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行动指南。社会大环境要求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前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就理应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律的观点分析问题,重视法治原则,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氛围的熏陶,建立起法治观念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建设法治校园的内在需要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在国家基本法层面得到确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从“人治”逐渐向“法治”转变。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必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自觉依据法律和校纪校规进行,贯彻法治理念,有助于化解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防范纠纷和法律风险。这对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高校和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的行政法律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从免费转为收费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两类,除了上述行政法律关系仍然存在外,增加了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的民事法律关系[1],和过去较为单纯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化,无疑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本质要求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素养。“专业化”需要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经历长期的训练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而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尚不足十年,专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在大学辅导员队伍中,既有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有许多年龄偏大的中年教师,甚至还有部分是己退休的老教师。在这支队伍中,不少人都缺乏辅导员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包括法律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及培训。法律素养的提升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内容和要求
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辅导员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才能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升应当把握适度原则,高校辅导员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具备律师、法官等法律专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法律知识具有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层次结构,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重点掌握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可归纳为以下五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行为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班级建设和管理。根据上述职责,高校辅导员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法律知识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要充分掌握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
1. 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国家颁布的这些法律规定了高校运行的基本规则,掌握这些法律有利于高校辅导员从宏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生、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升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视野高度。
2. 教育部颁布的行政规章和指导性文件
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文件不仅直接约束高校管理学生的行为,也是各高校制定校纪校规的依据。各高校制定的校纪校规不得与其冲突,否则将被视为无效。这些法律文件与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充分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文件对于辅导员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各高校颁布的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校纪校规
高校颁布的校纪校规并不属于广义上的法律,而是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管理文件。对于国家法律法规已经规定的内容,这些文件不能与之冲突,否则无效;国家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内容,可以自行规定。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在多数情况下适用校纪校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把握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在工作中涉及的主要面向和差异,准确理解运用各项规定。
(二)要基本了解与大学生外部行为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
大学生除了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活动,与学校发生关联,还不可避免地在校园外进行活动,与社会发生关联,如创业、勤工俭学、助学贷款、暑期实践、实习等。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年满十八岁,已经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高校辅导员也有必要去了解这些相关法律,以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并指导大学生依法处理有关问题。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中的有关伤害罪、盗窃罪的知识,民商法中的有关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的知识等。
(三)要充分了解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法律知识
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模式的变化导致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和这一领域相关的法律主要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合同法》,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依法指导学生签订、解除就业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维护学生的权益,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法律风险,依法提供参考意见。
(四)要基本了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目标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之相关的主要是宪法和行政法的相关法律知识。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结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了宪法,才能了解整个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如何产生和运行的,才能了解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行政法则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运行程序以及监督和救济。高校辅导员掌握这些法律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运行,解答大学生的政治困惑,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要贯彻“依法治班”的理念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班主任或级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也应当依“法”进行,这里所谓的“法”是指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班干部的选拔、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有关奖励的评定、请假制度、班会制度等。“依法治班”首先要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其次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最后,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贯彻法治理念,发扬民主。“依法治班”不仅可以达到班级管理有序、和谐的目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
(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大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所谓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概括地说,即解决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具体而言,即在解决大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时要遵循“三讲”原则——讲法律、讲证据和讲程序。
“讲法律原则”即辅导员在处理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时,要以法律为准绳来判断事情的性质,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讲证据原则”即要求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讲究证据,以证据来服人,在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法律、制度来解决问题;“讲程序原则”即在处理法律问题时要遵守既定的程序,法律程序是权利得以实现和义务必须履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规定的程序办事,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法律和制度规定的程序。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可行性措施
(一)创造一个促进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提升的内部环境
只有在高校中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高校辅导员提高法律素养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良好的法治环境也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自觉养成。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良好的高校法治环境至少应当包括:
1. 完善的程序制度
尤其是涉及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的决定和行为时,相关程序至少应当包括事前告知程序、事中听证程序和事后救济程序。
2. 健全的监督机制
包括建立和完善校务信息公开机制、学生组织参与监督机制以及职能部门落实监督机制等。
3. 有效的救济制度
包括听证制度和申诉制度。在听证制度上,应当大幅扩大听证的范围,经论证可以听证的事项尽量听证,完善高校听证委员会的组成结构,确保听证人员的中立性、客观性。在申诉制度上,要保证学生申诉委员会成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避免申诉流于形式。
(二)建立一套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有效体系
1. 建立和完善法律知识培训体系
在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短期培训和学习进修、理论培训和社会实践中都考虑法律知识的内容。鼓励和推荐优秀辅导员攻读法律或法学硕士乃至博士学位。
2. 系统开设特别法律知识课程或讲座
针对高校辅导员应当掌握和了解的法律知识,邀请法律专家或高等教育专家开办系列专题讲座,有体系地培训高校辅导员法律知识。
3. 编写简明易懂的法律教材和案例分析教材
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教材应当更强调应用性,贴近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要严格区分于注重法学理论的教材。
4. 强化法律实践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理解和应用,逐渐内化为法律意识,进而转化为法律能力,真正提高法律素养。因此,高校应当多为辅导员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如观摩听证会或申诉会,乃至适当吸收辅导员进入听证委员会或申诉委员会,观摩与学生工作有关的劳动争议仲裁开庭、法院开庭等。
四、关于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思考
在目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而专业素养则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专业素养是指个体从事一种社会职业,按照这种职业的要求和标准,经过锻炼和修习培养,能够圆满完成专业任务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和意识。具体到辅导员而言,则是指应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素养。也有学者提出,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定位,把辅导员作为社会工作者,认为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其辅导内容包括学业辅导、生活辅导、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婚前教育和矫治服务等。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两个文件颁布后,很多高校都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上仍显非常欠缺。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逐渐建立起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后,专业素养的提升就成为非常急迫的工作。
培养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需要发挥国家、高校和辅导员三方的积极性,在国家层面,国家和社会要重视辅导员这一社会角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大学辅导员制度,制定角色规范,设立专业发展组织,优化保障措施,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而高校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有法可依,即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增强辅导员专业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探寻专业化发展路径,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看,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则要避免把辅导员当作临时性、过渡性工作的误区,努力向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人才学习和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