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周曼丽 发布日期:2013-04-13
摘要:近年来,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已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不断增多、参与人数不断攀升,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文章以北京大学为例,对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进行分类和总结,归纳出这些项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6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管理;服务
 
在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跨国研究和比较方面,学者一般强调五方面的国际化内容和指标:学生流动性、教师流动性、课程设置国际化、国际合作与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1]。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在校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比例”也成为高校国际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人员对中国26所大学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后,提出:教师的国际化是推动大学国际化的关键,而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将逐步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2]
一、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现状
目前在北京大学的国际交流项目大致有以下3种类别[3]
(一)常规项目
这类项目是目前国际交流项目中的主体,指在常规学期中,选派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一年或一个学期/学季[4],学生享受免除外方学校学费的待遇,部分学生还可以额外获得政府或学校的奖学金。在国外大学所获得的学分可以按照北京大学相关规定转换为北大学分。此类项目有国家层面的(如欧盟推出的伊拉斯谟世界项目),校际层面的(即在北大与国外合作院校签署协议框架下开展的学生交流),也有院系层面的(即在某院系与国外院系签署的协议框架下开展的学生交流)。这类项目的特点是交换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的学术、语言、生活自理能力要求较高。国外大学接收此类交流学生一般要求有校际或院系级的协议,或是依据两国相关教育管理机构间协议进行专门安排,这使得项目管理相对规范。
(二)假期项目
假期项目,指国外院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利用假期(主要是暑期)时间组织的一些学术课程和文化体验项目。包括大学常规举办的暑期项目,如北大学生已经连续6年参加的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暑期学校项目。该暑期学校每年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超过600门不同专业的课程。假期项目也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体验、游学项目,以某一专题为切入点,组织课程和讲座以及相关的参访活动,如北京大学学生参加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组织的暑期项目。假期项目时长为28周不等。它的特点是活动内容紧凑、丰富,既包括学术课程、讲座,也包括参观游览;在项目设计方面以文化体验、视野拓展、外语语言水平提高为主要目的。有些课程上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北大学分,有些则不可以。开设此类项目的国外院校对团体申请会给予优惠;但也接受个人申请,且个人申请无需提供任何在学证明,这使得学校往往无法掌握以个人名义申请出国交流的学生的情况。
(三)会议、短期文化/学术交流项目
随着教学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鼓励学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自2007年起设立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有教师出资、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情况。会议、短期交流项目一般在学期中进行,有国外院校组织、邀请北京大学学生参加的项目(如斯坦福大学中美学生交流论坛),也有北京大学学生社团自行组织、主动与国外院校联系的项目。这一类项目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天,没有学分,且因为通常在学期中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但由于时间短、信息量大、活动安排紧凑,此类项目深受学生欢迎。
以上是在北大主要开展的三类国际交流项目,其他一些项目,如学生在海外的实习项目,因参与人数有限,暂不讨论。
二、国际交流项目相关特点
(一)国际交流项目参与人数多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其国际声誉为学生吸引到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海外交流机会。由于篇幅所限,只介绍几个影响力较大的项目。在政府层面,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北京大学是获得资助名额最多的院校之一,每年有近160名研究生通过此项目赴海外研修。
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资助学生赴海外交流的同时,国外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也提供资金,吸引北京大学学生交换学习。为了应对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升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欧盟于2004年发起伊拉斯谟世界项目。在项目第一期(2004~2008年)中未邀请中方院校;项目第二期(2009~2013年)将参与院校扩展到中国高校,到2012年为止,北京大学共有约100名学生参与此项目。
在学校及院系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每年有大批学生通过校际交流和院系级交流项目赴海外学习。2010~2011学年,北京大学共选派446名学生参加校际常规项目和假期项目;2011~2012学年,增长到575名。而一些国际交流资源比较丰富的院系,如光华管理学院,可以为每一名学生在学期间提供至少一次海外交流机会(以2012~2013学年为例,已派出15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外交流)。丰富的交流资源是北大的优势之一,但参加国际项目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国际交流项目发起者多元化
北大宽松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国际资源,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与其他高校中的国际交流项目一般由学校负责组织不同,北大很多的国际交流项目,尤其是暑期和短期的国际交流项目,是由北大师生自发组织的。以学生社团为例,北大现有13个专门从事国际交流的学生社团。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该协会2012年组织约10个国际交流项目,参与学生达150人次。此外,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北大教师也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2012年,学生出国参加会议共有953人次。师生参与项目的发起、组织工作极大丰富了北大国际交流项目的内容与形式,但组织者的多元化亦为项目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国际交流项目所涉及的国家广泛
除了美国、日本、英国、澳新、西欧等国际交流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北大小语种的学生还会到一些人员交流相对较少的国家学习,如缅甸、突尼斯、古巴等。这些国家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且由于交流人员有限,语言、通讯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学校、导师和家长很难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三、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建议
(一)增强服务意识,以服务代管理
参加国际交流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其不同于日常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即学生一旦出国,因为时间、地理、沟通条件等限制,学生往往不能从学校得到及时的直接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要“自己管理自己”。虽然“自己管理自己”对国外大学生来说已习以为常,但从以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管理经验来看,北京大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有关部门、院系要提供额外的服务,特别是在学生出访前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辅导,除了介绍对象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更要进行安全教育,介绍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如何应对,紧急事件如何处理。学生(尤其是参加较长时间交流的)在外期间,应定期与他们沟通,也鼓励他们定期与父母、同学和负责老师联系,交流在外的感受,提出遇到的问题。学生回国后,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外经历包括遇到的困难。对于在外交流时间较长的学生,还应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回国后重新融入原来的集体。
(二)对不同层次、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区别管理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本科生的特点是外语水平好,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往往安全意识不够,以自我为中心,凭兴趣行事。比较而言,研究生相对成熟,在外期间更专注于专业学习。但由于课业压力大,较大年龄的研究生还可能遇到来自家庭、经济上的压力,独自在外的他们更需要来自学校、同学、导师的支持与心理疏导。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常规交换项目,因为在外时间较长,学生往往会遇到文化冲突;从中文授课进入到一个纯外语授课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因为在外有充足的时间参观、游览,遇到安全事故的几率也会增大。而对于假期项目、短期文化交流项目而言,因为时间短,学生们希望最大可能地利用在外机会多参加活动,往往造成体力透支,出现人身伤害,或是因为过于疲惫而疏于财物管理,造成财物丢失。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管理重点,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利益。
(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明确学生、家长的安全责任
虽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都是成年人[5],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但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相关的安全教育,家长、学生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安全责任,更为强调学校的责任。目前学校/院系常用的一种做法是请家长和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或责任书,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危险提前告知,明确学生在外期间的安全责任。签署知情同意书或责任书的做法不是为了推卸学校的责任,而是希望家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出国交流,充分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加强学生在外期间的自我管理、自我安全意识,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外学习、交流的安全。
(四)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北大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报批程序,即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学生家长签字,院系/导师和院系审批、教务部/研究生院审核、国际合作部批准后办理任务批件。虽然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出国交流都应履行此手续,但由于目前出国出境环境更为宽松(我国公民可自行办理因私护照,无需所在单位证明;有些国家办理旅游签证也无需提供在学证明),很多学生在回国后、需要报销相关费用时才想到要履行审批手续、办理出国任务批件。而有些参加自费交流项目的学生,往往回国后都不知道要办理审批手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做好日常的说明解释工作以外,还应该加强项目组织者,如学生社团(尤其是涉外社团)负责人以及院系外事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并尝试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如未能按照申报程序组织出国交流项目的社团不予考虑参加“十佳社团”等优秀称号的评选等。
(五)结合北京大学特点,借鉴国外经验
北京大学在学生管理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但同时国外大学对学生海外学习期间管理的丰富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加州大学系统,从1962年起开始提供面向所有学生的海外交流项目(EAP)。到目前为止,已有86000名学生参加过海外交流项目。EAP现在提供39个国家和地区的285个项目供学生选择。从学生选拔、行前培训到在外沟通、医疗保险、紧急事件处理,以及回校后的环境适应,加州大学系统已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程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建议北京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合适的时机赴外交流,就学生在外期间的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调研,以丰富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水平。此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如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为国际学生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其中一些专题性论坛/会议所讨论的内容对学生管理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机制
随着赴海外交流学生人数的增加,自然、人为等不定因素造成的突发、紧急事件数量也会相应增多,如学生在外遭遇车祸或罹患重大疾病、学生所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虽然是偶发事件,但为了能够有效、稳妥地处理此类事件,北京大学应形成紧急事件处理机制,从事件的层级汇报制度的构建、紧急事件处理小组的组成,到处理办法的有效实施等有一套完备的预案,避免事件发生时忙乱无措,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应急时间。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项目的增多,学生在外期间的保险、全校学生赴国外交流的数据统计口径等问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商讨。


作者简介:周曼丽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1]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
[2]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翁丽霞、于展:《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建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7期。
[3]我国其他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分类也大致如此。
[4]美国大学的学制分为学期制和学季制。学期制分为秋、春两个学期,与我国现行学期制度相似。学季制则将一年分为四个学季,先后是秋冬春夏,每个学季约为3个月。
[5]极少数低龄学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