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网络教学在人文社科理论课中的应用与思考——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的研究

作者:贺凯丰 李 敏 孙飞宇 发布日期:2013-01-14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主要讨论网络教学在人文社科类理论课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的意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应用网络方式教学中,必然有其特殊性。如何在一门理论性和人文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上使用网络教学,能否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好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该尝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何借鉴意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教学;人文社科;理论课
 
有关高等教育中网络平台的实施和应用,目前学界已经有颇多研究,而对于国外大学相关经验的借鉴,也已成为反思我国当前相关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此类研究多着眼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者是力图构建某种能够针对多学科普遍适用的技术性和服务管理性平台[],或者是从外国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网络教学的可能性模式[]。而具体到从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来反思学科教育的特点与大学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学研究中并不多见。在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大势所趋的今天,对于网络教学的研究和讨论,就必然要更加细化到各个学科层面,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网络化教学的思考和建设。
一、    人文社科类课程视角下的网络化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的优点在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即借助网络,倡导自主学习,基本上属于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尤其在今天许多学术资源(包括期刊和书籍)都已经电子化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共享还是信息沟通,都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高校之中,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早已普及,而国内的许多高校也已经开始尝试开展网络教学。
  以北大教学网为例,北大教学网是由北京大学推出的专业网络教学平台,旨在推动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策略”(blendedlearning)试点实验与教法研究,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教学的立体化和信息沟通的便捷化,推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改革,促进研究型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事实上,无论在北大,还是在其他大学,例如鲁东大学,即使不运用教学网,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早已在教学中运用公共邮箱等网络方式来共享资料和教学信息,与学生交流沟通。北大教学网的应用,首先在基本层面上解决了信息时代大学教育的技术性问题。不过仅有这一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保证在教学上的突破。
  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大学里,网络化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教学网使用上得心应手的,大部分是理工学科的教师。对于理工科性质的课程来说,由于作业管理和平时考核都主要以量化的原则进行,教学网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极佳的教学辅助工具。然而,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来说,教学网的使用和效果就值得进一步讨论了。以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程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学历史上经典作品的思想史脉络,并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书籍,同时要求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持有一种多元的视角,既能够结合传统思想的脉络来加以理解,同时又能提出基于当下社会经验的新问题。作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此课程试图通过上述训练,为新入校的本科生提供一种社会学的眼光和感觉,而非仅仅给出一种标准答案。这一点恰恰是人文社科类课程与理工科类课程在教学性质上不同的地方,也构成了其网络教学的基础。
二、    网络教学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如何使教学网更好地为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服务,值得探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通过言传心授来完成教学目标。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一种新的条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在网络时代,能否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学网的帮助下,来完成这一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极为明显的优点,不过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课程为例,笔者提出,教学网在设置方面,应在吸取各学科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发展出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模块,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的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就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来说,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教学网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加深对于阅读材料的掌握
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常常有大量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掌握,其中许多都已经被制作成电子版,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获取。此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多元化和常态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之外,大多是通过预约的“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来进行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次低、时间和地点上都受到限制。而在网络教学的条件下,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常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地去阅读艰深的理论原典书籍,是大学中各人文和社会学科共同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通过网络获得大量阅读材料、进行留言互动和答疑解惑以外,更应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面对面的互动更能让教师获得学生及时的反馈,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并能通过互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强调网络教学,必须要以重视课堂教学为先导。
(二)教学网如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兴趣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明白,理论研讨并非虚无飘渺、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都息息相关的思考。所以,如果能够通过网络教学,将现实生活与经典的理论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一定能够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于在网上讨论现实问题并不陌生,而且现今的年轻人也更喜欢通过网络的方式沟通和交流,例如北大未名BBS上经常会出现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教师应善于抓住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网络讨论的方式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北美的大学教育中,本科基础类课程基本上都有“讨论课”(tutorial):在正式的课堂授课之外,将选课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由助教带领,每周进行若干次讨论课。讨论课上的表现同样被记入期末分数,而最终论文和考试的批阅也都由熟悉本小班的助教来进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艰深的学术问题可以在小班讨论课上得到充分的讨论和理解。目前,北大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推行小班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结合北大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网的使用上考虑引入类似于小班讨论课程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学习。改进可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在教学网上设立分组讨论版面,并将其建设成某种课程制度,进而建立各个学科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与交流平台等等。我们认为,在尚未开展小班教学的学校中普及上述措施,同样会对教学提供极为有益的补充和帮助。
(三)教学网是否能够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对照和互补提供支持
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各种学科为基础的分科目教育,学界对于学科不断分化和细化趋势一直有着深入反思。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这一趋势的反思和批评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学术传统。就本科生教学而言,上述反思的一大指向是引导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学习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出专业性的感觉,又能够照顾到更为宽泛的视野,避免片面狭隘的“学科帝国主义”倾向。然而,这一宗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实践。在这一情况下,网络平台有可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平台支持。
  例如可以向授课教师咨询意见,请授课教师提供与其所授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并在教学网设置上将这些的课程互相链接起来,形成一种对照关系,使得那些没有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也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进一步来讲,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的做法,也许是建立一种跨学科的网络资源平台,在实现各个学科核心经典书籍电子化的基础上,实现书籍的网络化和资源化。以北大为例,困扰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原著经典书籍很难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数量有限,或某些书籍只能够在某个特定的院系图书馆找到,而许多院系图书馆并不对外开放或者是借阅手续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能将某些核心经典书籍电子化并整合成网络资源平台,将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重大补充,大大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并对高校教学资源整体分配与利用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本文认为,就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教学来说,教学网的使用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网的使用与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无缘。如果运用得当,教学网或许可以成为在当前的资源配置体系之下,为人文社科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尝试途径的一个好的选择。这或许是高等教育网络化平台建设的一个亟需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贺凯丰 北京大学教务部交流合作暨暑期学校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李 敏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副教授
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讲师
[]郁舒、常小荣:《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 年第11 期。
[]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5 年第2 期。
[]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外语电化教学》,2006 年第10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