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集体访问题研究与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欧阳晓玲 王天兵
发布日期:2013-01-14
摘要:高校集体访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集体访现象形成的内因、外因都具有特殊性;其主体、信访事项及所处环境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信访问题的特征。高校集体访问题的对策以及如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应从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健全集体访渠道与排查预警机制、完善问题解决机制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校;集体访;和谐校园
和谐稳定的校园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基础。信访工作作为学校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学校与广大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促进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学校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具有政策性强、牵扯面广、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如何科学对待、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信访问题,成为摆在高校信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高校信访问题的成因、特点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高校信访问题的处理机制。
一、 高校集体访问题成因研究
高校集体访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高校事业发展进程中利益矛盾的存在、增加,以及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是引发高校信访问题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校在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事业体制机制的调整与重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利益诉求之间一旦无法完全平衡,就必将导致矛盾的出现。新产生的矛盾与原有的矛盾交织、或在一定条件下积累、聚集,就很容易被诱发,产生集体访问题。
另外,重大政策、制度在出台前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决策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导致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单位不严格按规定执行、相关工作人员不负责任、作风简单粗暴、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都容易导致矛盾纠纷,引发信访问题。
(二)社会历史、国家政策、区域和行业标准以及不同高校间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信访问题的外在原因
高校是社会的一元,高校信访事件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一个反映,其运行、活动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运行、活动息息相关。各种社会关系、社会问题与高校自身的问题交错融合,共同作用于高校,形成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国家政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涉及的人员较多、积压的时间较长,信访人之间互相串联、煽动情绪,很容易形成长期的重复访、集体访。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行业之间、高校之间的差异性,政策的制定必然不尽相同。而利益相关人则倾向于将政策拿来做横向比较,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导致信访问题。
(三)信访人自身的观念意识是高校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从古代的伸冤制度以来,信访的传统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虽然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但诸如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遇到问题“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仍然在不少人头脑里存在。而近年来,一种“集体访文化”更是悄然形成并迅速传播,成为影响信访人行为的重要因素。集体访文化,是指集体访群体在其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多势众”的成就效应;二是群体事件的轰动效应;三是“法不责众”的规避责任效应。
[1]这些文化、观念的传播,使得相关人员在认为利益受损或产生矛盾纠纷时,第一反应是希望通过“找领导反映问题”的方式进行解决,甚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呼朋引伴”地上访,并寄希望于以此为要挟,促使问题尽快解决。
二、 高校集体访特点研究
高校是国家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它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它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它是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单元。这决定了高校集体访问题不同于一般集体访问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一)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集体访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学历水平高、民主法治意识强的特点。他们对于参政议政具有比普通公民更强烈的意愿,对于决策水平的高低及决策程序的正当与否具有更敏锐的判断,对于政策执行水平也有着更高的期待。而一旦相关环节与预期不符、侵害了其正当的或自认为正当的权益,其较普通公民更强的维权意识也将促使其更快、更激烈地作出反应。另外,高校师生除维权意识强之外,也更善于利用各种维权手段,如通过网络、媒体等对外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并且随着高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和媒体对高校的相关动态高度甚至过度关注,从而使得相关集体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二)信访事项的特殊性
高校是国家的教学科研单位,其事务具有专门性、特殊性,因此高校集体反映的问题也相应的具有特定性。从实践经验来看,高校涉访事项主要是学生学业、学籍、评奖评优、资助、保研等问题,教师员工工资、职称、住房待遇问题,餐饮、住宿、环境卫生等后勤保障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近几年随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发展而产生的拆迁、安置、住房分配等问题。
(三)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精英汇聚的最高等学府,大众对其有着比一般社会单元更高的期待,也必将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信访问题,特别是一些突发、重大信访问题,集体访问题等,一旦发生并被外界知晓,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引发种种讨论。特别是前文提到的,高校师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善于利用媒体、网络等工具来进行维权,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这使得高校的信访问题形势更加复杂、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三、 高校信访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高校集体访问题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
信访工作是学校听取群众声音、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工作,是实现学校团结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信访尤其是集体访问题能体现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也是各方利益矛盾的集中反映,高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积极对待集体访问题,从群众利益出发,致力于为群众解决问题,并通过群众反映的问题发现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防患未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
牵涉面广的重大政策、举措,在出台前应按相关规定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尽量兼顾各方面利益,如果简单地由决策层单方面做决定,就很容易引发排斥、对立情绪,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在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显得尤为明显。同时,决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应坚持信息公开,通过校务公开、校情发布等形式,主动对外发布信息,接受各方的质询和监督。只有使广大师生充分享有对学校各项事务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营造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才能够防患于未然,有效减少因考虑不周、沟通不足而导致的对立、排斥。
(三)注重疏导,健全集体访渠道与排查预警机制
首先,应畅通信访渠道,通过信访接待室、信访接待员、热线电话、网络信箱等形式,建立起全方位的信访沟通机制,使得广大师生员工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反映,避免矛盾积压。
其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院校两级信访化解与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接访单位应通过热情的接待、耐心的解释以及高效的沟通和协调,竭力将信访问题及时予以化解;对于接访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紧急信访问题,及时上报。
最后,学校还应定期对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于苗头性信访问题提前介入,主动消除信访诱因,将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标本兼治,完善问题解决机制
集体访问题一旦出现,相关部门应立足“理顺情绪、妥善解决,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原则,采取思想疏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协调,多种手段并举,力求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首先,注重情绪疏导,耐心细致缓和局势。信访问题多是矛盾积累、激化的集中反映,上访人员常有情绪激动的表现,在一开始时容易给信访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因此应加强对上访人员的情绪安抚及引导,在与其接触过程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取得对方的信任,尽快建立起平等友好协商的局面。
其次,分步骤分层次,对症下药化解矛盾。对于信访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全面了解情况,根据相关政策和信访人具体情况,分步骤、分层次给予答复、落实。对于能当场给出答复或采取措施的,在第一时间作出答复;对于一时不能给出答复的,要作出积极的表态,尽力帮助争取。
最后,加强协调、多手段并举,重点落实“事要解决”。通过专项工作小组、联席会议、联合接访等形式,形成跨部门的信访解决机制,促进问题的快速及时解决。当然,问题的快速及时解决是以法律、政策及现实条件允许为前提的,单纯地寻求“息事宁人”的做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从表面上看事态是暂时平息了,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反而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积累和恶化。因此,应正视信访人诉求,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政策规定及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研判,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妥善解决问题,真正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简介:欧阳晓玲 北京大学督查室信访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王天兵 北京大学督查室主任、党办校办副主任 副研究员
[1]周翔:《我国转型期集体访的现状与对策探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