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事业与人生》课程,通过问题式学习法和实践导向法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2007 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同年,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011 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选修课《事业与人生》,立足于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较好效果。
一、课程开设背景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想培养能够与全球优秀青年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优秀大学生,就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的特点和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全力投入,高效产出。生涯规划教育是让人通过内省、测定和分析,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进行总结,结合时代和组织特点进行权衡优化,为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发展选择合理的方向并设计出可行的步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富有竞争力的青年人才的重要手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在财政和法律上予以保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宣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由政府创办的一种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将其作为系统工程看待,注重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展相应的教育,并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有机衔接。在发达国家,小学往往通过开展“职业日”等方式,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介绍和扮演各种职业,培养小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中学则会进行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英国的《雇佣和高等教育》规定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接受职业咨询顾问的指导,然后根据兴趣选择大学的专业和方向。[①]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 在考生填报大学志愿之前,还会先让学生进行兴趣测试并据此对专业选择提出建议。[②]
当前,我国的普通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与考试无关的职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③]目前,一些中学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④]但就覆盖面、深入度等方面来看,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笔者在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 级学生的深度辅导访谈中了解到,在高中阶段接受过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学生不到10%,做过正式或非正式自我认知测评的也不到50%,且几乎都只为高考志愿填报。
由于缺乏系统教育,多数学生的生涯规划还停留在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生涯规划不重视、不了解,甚至误解,导致大学期间问题凸显。这个问题,只靠学生自己摸索,或者仅通过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来弥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够。通过开设正式的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理念,掌握基本理论和技巧,也必将提升学生对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二)以院系为平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特殊优势
学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专业各异的学生需求,全校性选修课可以做到对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但却难以指导他们针对现实做出科学选择;二是松散的教学关系无法实现持续指导,无法督促学生把积极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三是在提供与专业、校友等联系紧密的资源、信息方面,难以覆盖周全。
相比较而言,由院系来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则具有一定优势。首先,从师资力量上,《事业与人生》课程教学团队由接受过专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培训的院系学生工作教师组成,他们对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掌握最为充分,对学生的关注也会持久长效,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并利用学院资源邀请一些优秀校友参与;其次,课程教学目标可以更加贴近选课学生本身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1. 解释学生在校面临的困惑
一般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只要学好知识,就会被认为是“好学生”,并在升学时占有优势。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采用单一标准,大家的区别只是因分数不同而引起的高低分层。上了大学之后,如果仍然采用单一标准看待问题,就会面临很多困惑。当升学不再是大学毕业后的唯一选择,学生们便开始问自己,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才是头?毕业后哪一个职业才是自己适合的?如何实现?“只要学好知识就行”这一过去屡试不爽的风向标变得不再可靠,而且不再有人能告诉他们到底还要学些什么就够了。
大学期间,教学和生活环境的急剧改变带给大学生普遍困惑,同时学科的不同也会使得各院系学生具备不同的特点,因此,以院系为平台开设课程有助于聚焦重点。
2. 有助于大学生重建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根据美国学者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15~25 岁是人生职业探索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大学期间不再只是学习的延续和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完成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单纯学习知识到考虑知识、能力结构与未来职业发展的接轨,从学生向职业人、从子女向持家人的过渡。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并完成这些转变,将直接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个人幸福。
是留在本专业还是转到别的专业?转往哪儿?这是很多学生入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需要自主决策的生涯发展问题。而毕业后学生们面临的各种职业的性质更是千差万别,难以取舍。笔者根据深度辅导统计结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 级本科生110 人中,希望将来从事生物科研或生物产业的占46%,打算转行的占23%,没有明确想法的占31%。在近两年访谈的92 名研究生中,未确定发展方向的达42%,其中完全没有想法的达13%。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科学地关注过自身的特质,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面对各种选择表现得无所适从。因此,帮助学生重建自我发展评价体系,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让学生自主地量体裁衣般建立起适用于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程的重中之重。院系掌握关于学生现状和发展路径的第一手数据,能给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重要参考。
3. 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完成学业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它看成是就业指导课,这是一门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和能力素质多方面进行教育和提升的综合性培养课程。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大学生面临课程、专业和人生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并正视大学的情况,协助他们做好学业规划,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在普通教育阶段,由于是以打基础为主,学校一般比较强调各科目全面发展,升学一般也都是按照考试总分划定录取线。于是,好学生们通常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集中到“补短板”上,避免原本不擅长的科目拖后腿,而对于擅长的科目则往往满足于课本要求的内容,不愿意“浪费时间”按照兴趣去探索。进入大学之后,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和特点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因为学习方向的多元性和知识范围的开放性,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多方面齐头并进应付自如。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业上有的放矢,才能在精力分配上有所侧重,使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
二、课程教学进程组织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教学进程组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6 个部分。由于学分和学时的限制,我们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开设了2 学分的《事业与人生》课程,安排了32 课时的教学和实践。课程采取理论讲授、名家讲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做到将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在培养初步职业意识的同时,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根据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详略不同的安排。理论部分仅讲授经典易学的理论,重在启蒙,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后自学的方式深入。对普通学生而言,经典理论的提示也足以引发他们思考,指导他们实践规划。
在名家讲堂模块中,课程邀请不同领域、不同经历的代表人物与学生见面,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思想观点或自身的感悟,并回答学生在学术或生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未来的专业与人生道路。
社会实践部分则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进行社会观察,谋定而后动。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把规划转化为行动力,从而让生涯得到积极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讨论,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抛给学生,使其充满兴趣和好奇。课程还特设了大量的实践课,保障学生可以亲手去实践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分组走进社会去寻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去勇敢地尝试自己有意向的方向,并发展协调好各种职业素养和能力。学生在实践之后,又返回课堂,和同学们分享,讨论并分析总结,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热身训练。
(二)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注重采用问题式学习法和实践导向法,取得了较好效果。问题式学习法是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⑤]实践导向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角色由编导者变成活动的引导者、辅导员和主持人。[⑥]通过一些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小组讨论技巧、随机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答辩技巧和守时意识等。主要活动有:
1. 建立团队
根据兴趣岛游戏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并设计自我介绍和快速民主选出组长环节。此后的课堂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 无领导小组讨论
为让学生感受到有无领导的差别,在某次讨论环节要求所有组长轮转到下一组担任观察员。
3. 情景模拟
安排一名教师扮演团队负责人,某个小组的学生扮演团队成员,进行现场表演。
4. 意外事件
在“备战备荒”游戏中,突然宣布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规则,检验和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5. 生涯人物访谈
每个小组自行查找资料,确定并联系好访谈人物。在正式访谈之前要求提交访谈提纲,由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6. 现场答辩
分小组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的现场答辩时,将会场组织工作交给学生。开场时老师介绍答辩规则和注意事项,此后只作为旁观者倾听。答辩会取得圆满成功,学生表现个个精彩,且没有超时。
7. 撰写生涯规划书
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让学生全面梳理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思考自己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事业与人生》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出发,认真剖析每个独特的个体,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他人经验、社会观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修课之后开始具备正确职业意识,在做出选择和判断时,会通过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维度来剖析自我,通过探索外部世界的方式分析,并利用适当的工具帮助决策,做到对自己负责,并进而实现对社会负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环节中,学会团队合作,并至少深入地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对社会和职场做出基于自身考虑的分析,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决策等核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求职,更有助于他们实现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曾有一名学生很想学医学,但因为父母反对一直犹豫不决,为此很苦恼,通过课程学习和探索,最终下定决心转专业,并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成功取得父母的支持,最终如愿以偿。
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课程中也力求将多种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分为三种:专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来自日常的课程学习,而对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几乎没有课程特别设计,但正是这两种能力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事业发展的走向。在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中后两种能力的训练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被融入到每堂课中。在北京大学教务部组织的课程评估中,本课程取得了总平均93.6 的好成绩,有学生留言说,课程“联系实际,给我们很大的收获”、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锻炼团队合作意识”。
开设正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几场生涯规划报告和讲座无法取代的。而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专业的差异,采用院系开课、小班教学模式的生涯规划课程是最有成效的形式。当大学生们对自身思考得比较清楚,有困惑知道如何排解时,必将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科研之中。
唐 平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助理研究员
[①] 周璐:《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比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10 期。
[②] 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3 期。
[③] 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④] 陈履伟:《培养高中生创造性人格的德育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8 年第S1 期。
[⑤] 林枋:《基于WPBL 的<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研究》,《出国与就业》,2010 年第10 期。
[⑥] 雷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与探索》,《现代教育论丛》,2009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