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重启校园新生活的冷思考:坚守平凡、拒绝平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明同学访谈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1-10-15

记者:您从一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变成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是什么因素影响看您做出了这么大的决定。在这过程中,您的生活和自我成长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自我蜕变?您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身份的转变的呢?现在您又考取了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您是怎样进行职业规划?

高明:我2003年考入光华,2005年入伍服役,时值大学三年级。当年是国家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征召义务兵政策,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校医院的初检时排了很长的队,大家都满怀一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第二个环节是复检,有个物理学院的同学检查出心率不齐,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是否决性的。当场就急哭了。复检当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也是一位来自医学部一名同学的生日,学工部和武装部的老师还给我们俩特意准备了份长寿面。整个征兵过程一直有很多同学都在积极地申请、争取、准备。直到正式入伍欢送的那天,我才知道只有我一个通过了最后的考察。

所以,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很多北大同学的决定。对我们这些争取应征入伍的同学来说,这种选择是自然而然的,虽然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独特的、改变现有生活轨迹的富有人生意义的选择。自始至终一种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始终伴随着我,这是青年学子对人民军队的向往,更主要的是,这里面蕴含的是北大人爱国的热情,是一种等终君之弱冠、急切地报效国家、建功疆场的紧迫感。所以,当有人比较利害得失、讨论值得与否的时候,当他们一定要寻根究底,追问我当初选择从军的“真实”想法时,答案其实很简单,男儿意气,无关富贵。这是北大人固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从北国燕园到南国校场,从未名湖畔到群山之间,我的日常生活从大学学习演变为军事训练,性格也慢慢从张扬散漫变得沉稳内敛。经由严格的新兵训练环节,体能以及心理上都迅速地得到了成长、成熟。刚入伍时有很多看起来很小的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到下连队的时候,立于行伍,已经俨然变得独立而坚定。此时他已经没有像新兵连时期只是训练的重复,而是需要直接地担负起岗位职责任务。在学校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在积累、储备,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一展所长;今天学不完的明天还可以再学,今年学不完的明年也可以再学。心态在这样放松的状态下,成长也很缓慢。而军队则截然不同,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它需要每个人随用随学,需要迅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所谓担当,就从语言变为行动。摆脱出了清谈的窠臼,逐步变得深刻而干练。

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站岗执勤、遂行任务”,我从当初的兴奋变得平和。刚到部队时,总是充满好奇,问这问那,老兵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部队,就是这样!”。当第二年新兵入伍时,他们也问着我们同样的问题,而我们也自然地回答,“部队,就是这样!”这表明,我们这些新兵也变成了老兵,成为了合格的军人。学校培育了我严谨缜密的思维体系,而军队感化塑造了我为事的习惯。

今年,我成为光华2011级的博士研究生,又成为了北大的“新生”,一个“老新生”。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新的开始。北大有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如此多令人敬仰和崇敬的学者,这样一座神圣殿堂,岂能辜负?我希望能通过科学训练、学术研究,立足自身研究领域,将来为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贡献力量。我折服于那些沉浸于学术本身、一心只追求真理的学者,但于我而言,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以致用、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我的人生追求。

记者:“从一个万众瞩目的北大学子变成一名驻守高原的普通战士。高明把责任意识当成一种自觉内在的承担,他用自己不一样的追求,诠释着最宝贵的思想和价值”。这是您当选200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时,组委会对你的评价。当您的生活从大学转移到了军营,从首都转移到了西南边陲,您是如何去适应生活境况的改变并直面挫折与困难的?您作为“80后”的优秀代表以及模范青年,对当今社会的青年有什么看法?对“80”后和“90”后有什么建议?

高明:我们北大的同学,有埋头苦学、潜心科研,有热心公益、支边支教,有社会实践、知行合一,当然也有入伍服役、军中报国。其实应该说,大家是选择不一样的行动,诠释一样的追求,都在表现青春的风采和个性的发展。

从首都到西南边陲,从学校到军营,不只是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还随之带来一些不适、困难甚至是挫折。但是,这些不适、困难、挫折却不是我们日常所想象和接触到的。从北大到军营,可以说,我对军队艰苦和严酷训练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而,碰到的压力却是始料未及的。我不畏惧劳累,但是面对琐碎缺乏必要的耐心。我不畏惧困难,但是害怕简单的重复。确切地说,我们都不缺乏远大的理想,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将远大的理想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实现。这是我到部队后感受到的最大的心理挫折和身心体验。

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是部队的特殊性带来的心理挫折,而是不论从事什么事业,只要将理想付诸行动,将热情化为实干,都会遇到的问题。当这些问题逐渐解决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当代社会的青年,既有因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无限梦想,又有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和人生困惑。这是一个广泛而精深的话题,非我所敢言及。“80后”、“90后”的分法我认为不能构成独立的群体,而应该将青年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按年龄段划分。

就所读的母校而言,我从2003年入学至今,对其热爱难以割舍。可以说,湖光塔影间,不但蕴育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和精于科研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汇集着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学子。他们自强、顽强、勇于担当并且勤勉,或指点江山,或潜心学业,图书馆、实验室,社团活动、学术交流,无不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是一个朝气蓬勃、蕴育着生长和变革力量的群体。正是这样一批批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以自己特有的气质和风貌,传承着北大的精神。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北大的教授、学生也一批一批新人换旧人。前辈学人的文章常说,北大学生惯于自称“我们北大”,我却几乎没有这样的印象,大概到我们这里已经成为历史了。大家依然意气风发,依然指点江山,但已经将锋芒毕露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锐气内敛于心,开始表现得沉稳。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口号,不再一味地高谈阔论,不再将激情毫无顾忌、一览无余地表露,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忙碌,是实验室通宵达旦的耕耘,是乡村城镇各行各业调研的奔波,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覆盖全国的社会实践历练,是年轻学人在国内、国际上的成果。但北大人的傲气是在骨子里的。北大没有确立的校训,没有达成共识的校歌,没有校旗,没有校花,这些外在的标志,一概没有。甚至惟一确定的校徽,也是解释不一。虽然如此,北大却分明有一种精神的内核,是持守,是担当,是爱国主义下的家国情怀,是思想独立后的社会责任。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尚志求索,敢为人先。北大人是强调自由平等的,追求思想与人格的独立,但同时似乎承继着一种天然的家国情怀。我挚爱着这个园子,也挚爱着院子里的所有人。

记者: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多样化的选择,青年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各种困惑,高校的青年工作者们也在各个方面探索努力。作为一个同样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以您自身的经历来看,您觉得当前的学生工作队伍和辅导员应该怎样为青年大学生做好服务和教育、引导工作?您对现在的青年工作者有什么期待?

高明:诚如所言,“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多样化的选择,青年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各种困惑”,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和辅导员们作出了积极且有成效的努力,我自己也得到相应指导,获益匪浅。

在我看来,大学生辅导员在服务、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时候应该扮演好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鼓励者。鼓励包括激发青年学生从自身个性和理想追求出发,坚定不移地坚守理想、科学规划,将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鼓励青年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深入地总结经验,戒骄戒躁,克服盲目和妄为,以平和的心态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自身的成长成熟。

第二个角色是引导者。引导首先需要辅导员能够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树立起直接的、现实的、鲜活的榜样。其实引导工作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塑造工作,也要做好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指引工作。

第三个角色是监督者。青年学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是有着特殊需求的善于变化的群体,需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和督导。启发和鼓励固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从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来分析,即时的监督、鞭策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防微杜渐,从源头上、从萌芽中、从细节处,帮助和监督青年及时地、有效地、有力地自我修正和改正,避免更大的失误和方向歧途。

在对大学生辅导员期待方面,希望他们能够以人为本,做好我们青年大学的良师益友。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从专业辅导的角度,更好的指引和帮助我们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茁壮成长,最后也祝愿广大辅导员们能够事业顺利,在组织、引导、管理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执笔人:户国栋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助教

刘洁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蒋佩雯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本科生

黄昳婧 北京大学中文系200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