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微博促使团校教育精致化的可行性初探

作者:李 杨 梁兴堃 发布日期:2011-10-15

摘要:微博传播的互动性、便捷性和及时性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不足和缺陷,而这种平台的出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都有其内在的优势。本文从大学生利用微博这一新兴的自媒体平台的基本情况、深层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出发,探讨利用微博平台促进大学生团校工作精细化这一现行趋势的可行性。结论认为,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形式进行团校教育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团校;精致化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的认识。它的开放、便捷、多样等特点,产生了一种人与微博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

一、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微博客即Micro Blogging,是Web2.0时代下产生的类似于博客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交互产品。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前Twitter上发布的竞选日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加上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爆发后,Twitter一时声名鹊起。《福布斯》杂志也将其称之为“Twitter时刻”。而2009twitter以其消息发布的及时性,抢先报道“美航坠河事件”,战胜了报业巨头《纽约时报》而再次为世人所瞩目。在twitter的巨大成功之后,国内各大主流网站开始了“微博”大战,新浪、腾讯、搜狐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业务,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微博风”。热衷于新事物的大学生自然也对微博充满了热情,使用人数也节节攀升。这为微博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博使用的情况也成为了探究如何发挥微博教育功能的第一步。

1. 使用的频率

微博作为新生事物已经越来越多的为公众所熟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使用过微博,而43.4%的人打算使用[]。这种情况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依然成立。一项在上海市四所高校中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微博状况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底,使用微博的大学生已经高达30.3%,此时距中国第一家微博——新浪微博的诞生才不到一年时间,足以见大学生对微博的喜爱。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和时间:28%的学生要每天至少一次微博,而平均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为30分钟以内的多达72%,可以说微博已经深入了不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QQ经过近十二年的发展才实现了在大学生中89%的普及率,而人人网也同样是经过十二年才获得60%的普及率。这几个速度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高度热情和积极心态。

2. 使用的动机

李芳[]等人的研究发现,可靠数据源、情感宣泄、社会热点关注是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情感宣泄,社会关系等因素这是web2.0的每一种应用都承担着的原有的功能,这与传统的社交网站(即SNS)使用动机因素上有所重合,但是微博随时可以发布和获取,这种便利性使情感宣泄更为及时,社会关系的联系更加紧密。其次,“围观”和接近名人,希望能与明星或者其他社会名流进行实时的近距离对话则是普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重要原因,也是微博区别于一般web2.0应用的重要标志。这种“围观心态”或者对隐私的窥探心理,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好奇,因而成为了微博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因素。最后,微博具有天然的广播特性,从而使热点信息进行病毒式地扩散,这一方面表明了使用微博获取信息的便利,也说明了微博信息的海量和难以控制,这意味着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微博是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以宣泄情感、关注社会热点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加以引导,微博可以成为新一代的教育平台。

3.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动机——获取资讯来看,笔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微博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微博上多姿多彩的信息分享和灵活多变的传递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微博这个渠道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各种即时信息,甚至是传统媒体和一般网络媒体难以发布的信息,以最快速度了解社会现实和最新动态。甚至一些平时比较不太可能看到的灰色信息也能流入微博的信息库中,虽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这种传播模式的确给大学生获取资讯带来了方便。这既是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又是使用微博的收获,进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促使微博教育功能的不断发挥。

其次,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这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式”的时间(比如等公交车的时间、排队买饭的时间)来完成微博信息交互的任务,有效增强了大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这种碎片时间的利用也满足大学生社交关系的维护。但是,这种使用也非常容易蔓延到上课、开会等正式场合耽误正常的学习工作。

最后,微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微博里的管制比一般的SNS社区网络更松,而且中国微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吐槽”性,很多负面的社会信息会在微博中出现,这种自由主义的长期影响必然会使用户的价值观重构,因而让他们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而导致自由主义膨胀和无视道德法律等现象的产生。当然,这个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微博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些效用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微博教育应用的可行性

北大教学网的成功使我们意识到课后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微博作为一种工具在团校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微博传播的特点之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灌输而没有反馈的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收效差,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而微博的互动性和非正式性正是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利器,如此趋势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必然是微博的“教育”功能。总结来看,在团校教育精致化中的可行性体现以下方面:

1. 强互动性

互联网互动性是web1.0发展到web2.0之后质的变化,而微博也延续了这一特征。作为重要的“自媒体”,微博里没有传统媒体的“权威”存在,所有的信息都有用户发布,用户接收。因此“微博时代”对于团校工作精致化提供的最大契机在于,团校教育和活动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通过所有学员的“关注”,团校的一些日常信息和各种通知信息就会随时推送到每个学员微博空间里面,从而将传统的点对面式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社会互动性极强的网络虚拟课堂,其中所有团校学员就能自动地接受到团校发布的教育信息。而评论、转发等简单的操作使学员们不知不觉的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来,这种过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这种平台还有利于学员间的相互促进,一个学员在微博上发布的有用信息,也会被推送给他的好友。这种在鼠标和键盘点击之间的学习,给学员营造一个全方位的“红色”环境,让学员一直浸泡于其中,从而改变传统团校学习流于形式而持续性、系统性缺乏的不足。而大学生对于微博的喜爱则为这种教育形式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团校的工作就可以真正做到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得到展开,因而取得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从第三个方面来看,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获取资讯。通过有力地思想引导,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在时事政治的发展变化和讨论之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信息发布的便捷性

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渠道的可进入性(accessible)——不管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上网甚至是手机短信都能够参与其中,这种信息发布的便捷性给了精致化的团校教育一种教学网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不能比拟的优势——不受限制的移动学习。微博其自身作为强大的自媒体在带来了信息共享的便捷和个性化的同时摆脱了传统网络媒体受到网络本身制约的缺陷(比如短信模式的出现),因而大大增强了微博作为教育应用平台的可参与性,也降低了教育成本——即使在赶火车的时候也能通过手机短信发布自己的想法,甚至参与讨论。而另一方面,这种便捷的移动式学习又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诸多的学习任务。不少同学担心第二课堂的学习会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因而缺乏积极性,参与起来也是被动式的。而微博作为第二课堂教育平台的引入,首先可以将学员们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在细碎的时间槽之中帮助学员们完成部分的第二课堂的学习,而这又同时增加了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利用排队、等车的时间的第二课堂学习会让大学生感到亲切和更容易接受。这种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也促进了微博作为教育应用的互动性,它们共同保证了大学生在微博中的参与热情。此外,与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微博的“非正式性”淡化了社交网络对个体的外在压力,因为微博好友不一定都是自己现实社交圈的映射,而这一点却恰恰是社交网络取得成功的基础。

3. 反馈的及时性

微博信息发布的及时使信息反馈更为及时,突破了传统学习灌输多,反馈少的弱点,也克服了传统团校教育极少反馈或者反馈时间漫长的缺陷。

首先,及时反馈提供了学习的成效。对于学员来说,通过积极参与、及时回复可以提升参与的程度,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学习以加强学习的效果,而对指导老师来说,反馈的及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员们学习情况的机会,并由此作出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解决学员学习中的困惑和发现学员学习中的不足,巩固学习成果。其次,反馈和回复的及时性给协作和协同学习带来了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微博平台进行更为自由的探讨,并且借助微博平台的讨论可以由老师进行实时的观察和指正。此外,这也符合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动机——“可靠数据源”——即讨论内容会在网页上永久保存,便于之后整理思路和笔记,减少口头传播时因为笔记不全面而造成的缺憾。

通过上面的分析,微博作为团校精致化的教育应用,一方面现实的可能性。从微博传播的特点来说,它的互动性、便捷性和及时性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不足和缺陷,而这种平台的出现对于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可以说,微博作为一种教育应用是“天生丽质”,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环境的传播工具。另一方面微博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大学生中被广泛接受,也为推广微博作为团校教育利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校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取得成果,不仅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团校教育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微博的教育应用发挥出其功能时,必然有效地促进团校教育的精致化发展。



[] 王聪聪:《微博成为青年时尚69% 的人在关注》,《中国青年报》,2009 12 08 日。

[] 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1 年第3 期。

[] 李芳,曲豫宾:《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模型实证研究》,《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10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