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第二课堂与创新素质培养效果的关系研究——基于北京大学数据的调查研究

作者:魏培徵 马化祥 马莉萍 发布日期:2011-10-15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并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研究第二课堂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探索第二课堂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机制,并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第二课堂的开展状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解构创新素质和第二课堂,探究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任。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并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众多研究已经指出,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对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通过研究第二课堂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探索第二课堂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机制,并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第二课堂的开展状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思路与概念解析

探讨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育人机制,首先要对创新素质有正确科学的认识。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一课堂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储备。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艰深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等问题,一方面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的成果,可能导致学生创新人格的挫伤。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是个人素质的整体展现,单纯知识结构的建立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的过程。而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强调互动交流和发挥创造,相较于第一课堂,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将首先通过解构创新素质和第二课堂,探究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机制,从而为加强和改进创新教育的培养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1.  创新素质

创新是指在前人发现和发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新领域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解答,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事物或提出新的方法[1]。它往往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个体内在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协调统一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动机、态度、意志、情感、个性、兴趣等因素。它属于非智力因素,受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创新意识的强烈与否直接决定自身创新活动的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往往具有如下几个人格特征:高度自觉性与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想象力丰富、直觉敏锐;喜好抽象思维等智力活动;意志品质出众,能长时间专注于感兴趣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说明创新是人类本能的冲动,每个人的创新人格都存在特殊性。因此,教育者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应着重鼓励和引导学生释放创新本能,而非刻意塑造和训练。

第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富于想象,敢于幻想,善于联想,长于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思路多而目标明确集中,用于探索与实践验证,且习惯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

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思维属于智力层面。实践证明,先天因素和成长经历对个体思维具有重要影响,且具有不可选择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包括创新思维在内的智力因素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刻意塑造学生创新思维模式,不仅需要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极可能挫伤学生的创新人格,固化学生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教育者应承认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努力发掘其中积极的方面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智能力和个性素质的总和,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我们传统而言的智商和情商,其内核是创新思维。现在,一个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需要创新思维以外的观察分析、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贡献,核心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诸多创新活动所需的个性素质。

2. 第二课堂:现实中的分类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在第二课堂方面的探索和发展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不仅在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开全国风气之先,促进高校学生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长足发展,而且不断推动第一课堂的进步和发展,形成育人体系两大版块的良性互动。就创新素质培养而言,第二课堂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外的创新素质培养,包括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领域动手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就第二课堂的内容性质而言,主要分为讲座类、培训类、文艺类、体育类、演讲类、党务类、班务类、实践类、社团类。

3.  参与群体:高校学生分类

本文将以学生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高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某一领域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未参与者、轻度参与者、中度参与者和深度参与者四类。其中,我们将“未参与者”称为“旁观者”,它与后三类存在“质”的区别,轻度、中度和高度参与者根据第二课堂参与的频繁程度进行划分,是“量”的区别。

事实上,通过调查数据我们也发现,就角色定位而言,轻度参与者往往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普通成员,中度参与者中有的许多学生开始担当第二课堂活动服务者,如活动干事等,而高度参与者更多已经通过协助老师或者自发组织参与到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如社团的会长等。下文的分析和讨论也将按照这种分类方式进行。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文结合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其中,数据资料来源于2010年度“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调查”中针对北京大学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面向北京大学本科生发放了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1份,面向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发放了问卷1700份、回收问卷2437[2]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院校结构性与组织性特征、学生特征、高校环境、学生参与以及师生和同伴互动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北京大学学生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问卷中关于第二课堂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并采访了一些北大创新学生典型,通过二者的结合探讨北大第二课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三、北京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200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统筹全校范围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并依托该中心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北京大学形成了由党委领导,在团委、学工部和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指导下,以学生会和社团为依托的第二课堂教学系统。在具体措施方面,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

实践课程,将爱乐传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北大讲座、创新创业活动、学生骨干训练营、高级团校七大项目纳入教学范围,实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规范化、可控化;通过鼓励和支持各大品牌社团举办的校内校际活动,提升社团质量,使更多的同学参加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加强团学系统培训,以骨干带动同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第二课堂品质教育。

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均是本科生与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北京大学学生会由执委会和常代会组成,执委会主要负责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常代会负责学生会的立法、监督和维权工作,各院系也有自己的学生会。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以拥护党的领导、团结全体研究生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建设研究生时代校园文化为宗旨。北京大学学生会举办的校内影响力较大的活动有:“学术希望之星”评选、“十佳歌手大赛”、“北大之锋”辩论赛、北大剧星风采大赛、“英语之星”风采大赛、“新生杯”

体育赛事、“北大杯”体育赛事等。这些活动从学术研究、个人才艺、演讲辩论、文体发展等方面促进了同学们能力素质的发展。

此外 , 北 京 大 学 每 年 通 过 评 选 “ 学 生 创 新奖”,选拔和树立了大批创新学生典型,通过对这些创新典型的采访和沟通,进一步了解和验证第二课堂对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例如对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奖”得主--“林歌”项目团队的采访中,其项目发起人表示,自己入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相关活动,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会中曾经统筹管理过8个部门的工作,同时自己作为学生舞蹈团的骨干,也随团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得过一等奖的成绩。这些经历为其在发起北大可持续校园建设“林歌”项目的时候,在项目组织和管理、团队建设、人际沟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创新项目的想法也来源于第二课堂中对工作和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另一名获得该奖项的元培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北京大学跨学科竞赛一等奖和挑战杯一等奖等四个奖项,在采访中他表示,学生工作是一段难得的经历,让他在学术之外有所进步。校团委学术科创部担任高级助理的经历使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社会和科技前沿,感受到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同时学会如何有效带领团队进行课题的攻关。

四、数据分析:横向比较与纵向关联分析

为了证实第二课堂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参与类型与参与程度进行分析。

1.  横向比较研究

在横向关联研究中,本文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类型与学生对自身创新素质变化的评价进行相关计算,来考察第二课堂中不同类型的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

根据之前对第二课堂的“实践分类”,总共分为11个类别,通过相关测量分别建立与5项非智力创新素质的关联比较,获得表1和表2的相关系数,即Gamma值。

1:北京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实践分类”与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系数

对本科生而言,第二课堂与创新素质培养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讲座类、培训类、文艺类、体育类和班级类活动与北大本科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但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影响仍高于其他能力,只有体育类活动明显与创新素质培养无关。

其次,演讲类活动、党务类活动、网络类活动与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大于0.3,而党务类活动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程度也达到0.309

第三,实践类活动、社团类活动对于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提升有明显帮助。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情况可以看出,本科生参与第二课堂程度越高,承担角色从参与者、服务者到组织者的跨度越大,其创新素质的数值就会越高。因此,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在第二课堂中,为学生增加参与活动管理的岗位、提高课堂参与的程度,能实现创新思维和实践工作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才干。

2:北京大学研究生第二课堂与创新素质相关系数

对于硕士生而言,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文艺类、网络类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讲座类活动与创新思维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相关性较大;社团类活动与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关性较大;演讲类活动、体育类活动、党务类活动与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关性较大;班级类活动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关性较大;实践类活动与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相关性。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有些类型的活动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某一方面相关性高,有些类型的活动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多个方面有较大相关性;第二,活动开展与专业领域动手能力相关程度不高,主要侧重于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第三,第二课堂开展对于表达能力的贡献率而言,研究生明显高于本科生。

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比本科生能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校园生活,具有更加明确的未来规划,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另外,由于需要放更多的精力到科研中,研究生参与的活动更多的是占用业余时间较短的项目。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研究生而言呈现时间短见效强的特点。

2.  纵向关联研究

除了关注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北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差异性,本文还将关注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 课 堂 不 同 参 与 程 度 与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关系--单项素质提升。以本科生数据中演讲类活动中的北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例,深度参与者认为演讲类活动能有效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比例高达60.3%,远超中度参与者和轻度参与者。而不认同该活动有此作用的轻度参与者和中度参与者比例最高达17.8%,远高于深度参与者的4.1%。统计学结果与经验事实基本一致,参与程度越高,认为活动开展对于创新素质培养有效的比例也就越高;参与程度越低,对其进行正面评价的比例也就越低。

可见,学生参与程度与演讲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育人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

第二课堂不同参与程度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关系--综合素质提升。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第二课堂参与度与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将需要选取一类对学生创新素质综合提升较多的活动来考察第二课堂开展对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根据横向关联分析,我们知道实践类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较为全面的效果,其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据受测评者的自评结果,将降低、不变、略有提高和较大提高分别赋值为1234分,得分越高,说明素质提升越大,得分越低,说明提升程度越小。综合得分等于平均每人的三项能力相加除以3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到轻度、中度和深度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得分为 3.13.3 3.6,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北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也呈现快速提升,并且与“旁观者”明显拉开差距。通过对第二课堂其他活动提升效果的评估也得到了类似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显示,高校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在横向和纵向维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对于学生创新素质不同方面的影响各有侧重;第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程度越高,其相应的创新素质的提升越明显。

从北京大学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讲座类、培训类、文艺类、体育类和班级类活动与北大学生创新素质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大。而演讲类、党务类和网络类活动与北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关系较大。实践类和社团类活动对于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影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对研究生而言,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于本科生更为显著。本文推测,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能更好的适应和把握校园生活,有更明确的未来规划,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具更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另外,由于需要放更多的精力到科研中,研究生参与的活动更多的是占用业余时间较短的项目。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研究生而言呈现时间短见效好的特点[3]。同时,参与程度与综合能力提升程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以上研究发现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意见。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对学生创新素质进行挖掘和拓展,正确引导,因材施教,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参与到第二课堂当中。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探究和比较第二课堂不同活动的育人机制,整合优秀资源,完善课堂结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重点突出的创新教育体制。

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

本文的调查显示,本科生在利用第二课堂方面与研究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提示我们,应当对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应用方面进行引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贯穿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授课过程中引进案例分析、团队训练、讨论式教学、小组学习、调查设计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第二课堂育人的目的。

第二,开拓思路,对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不断创新。通过上述研究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而且在创新能力提升和培养上的作用不同。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使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积累、完善和更新相关课程内容,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国家时政,既要确保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时俱进地推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课堂在号召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本身也要做到创新。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注重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课堂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要使学生由目前存在较多的“模仿-重复式”学习向“发现-探索性”学习转变,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全面素质。

第四,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的科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不能像第一课堂一样简单地采取书面考试的形式即了事,必须注重对日常出勤、课堂表现、实践表现、平时作业等的考核,给这些项目赋予不同的比重,结合期末书面考试成绩,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总之,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在高校实践中做好第二课堂的工作,仍然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讨。

责任编辑:王 



[1]付少波、曹春霞、何惠英、孙昱、张宪、安居:《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09 年第11 期。

[2]问卷分发至院系后,个别院系为更全面了解本院情况,又自行加印了问卷,因此回收问卷多于下发问卷,但这一情况不影响最终

结果的准确性

[3]当然,我们也认识到部分原因是,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实际上还存在一种“累积效应”,即其在本科阶段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这

对于研究生阶段更好的利用第二课堂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