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建议

作者:陈永利 吕 媛 发布日期:2011-10-15

摘要: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国家提倡加快对新农村建设智力支持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为一项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笔者对北京大学近三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以及全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就业去向构成、就业单位性质构成、就业单位地区构成及就业地区流动等角度对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并对学校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子女得以进入大学学习,在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定群体的就业状况,日益成为媒体报道、公众关注以及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农村和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未来发展无疑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与转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加快对农村智力建设支持也日益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着眼点。

在上述两重背景之下,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成为一项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大学生肩负着普通农村家庭更多的希望,他们更容易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新生产力的推动者,他们的就业与发展也更容易影响到农村社会价值观与社会稳定;而另一方面由于受体制、市场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约,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研究对北京大学近三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以及全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就业去向构成、就业单位性质构成、就业单位地区构成及就业地区流动等角度对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力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以便为学校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农村生源毕业生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4.2%。从性别分布来看,农村学生中男生数量是女生数量的一倍,而近三年我校全体本科毕业生中男生的比例仅比女生高10%左右,可见我校本科毕业生中农村女生所占的相对比例要低于男生。

1: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性别构成比较

从生源地分布来看,近三年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来自北京的约占3.8%,上海0.4%,广东1.9%,中部地区37.4%,西部地区15.3%,其他东部地区41.2%;而全体本科毕业生中来自北京的约占16.2%、上海3.7%、广东2.9%、其他东部地区36.2%、中部地区20.9%、西部地区20.0%。根据相对比例计算可以发现,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中,中部地区和其他东部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较高,西部地区农村学生比例次之,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比例较低。

 

 

2: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生源地构成比较

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

1.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

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村生源毕业生会继续在国内升学攻读研究生;超过三成会选择工作,这其中近60%的是以正式派遣的方式就业,近40%的是通过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12.4%的毕业生会出国深造学习,而毕业时暂未落实去向的占1.7%

 

3: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

通过与近三年全部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见图3),农村学生选择国内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体学生(大约高出10%左右);而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则大大低于全体学生的总体比例(大约低20%左右);同时,毕业离校时农村学生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略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发现,这部分尚未落实去向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是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升学读研究生是农村生源毕业生普遍倾向的毕业去向。

与此同时,进一步的统计显示(见图4),无论是国内读研还是出国深造,农村生源男生选择继续学习的比例均高于农村生源女生,相对而言农村生源女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要高一些,同时离校时暂未落实去向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4:不同性别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

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差异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将农村生源毕业生生按照地域分为北上广(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几组,进一步分析其就业去向可以发现(见表1):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农村学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其他地区低;其他东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明显较低。从毕业时仍未落实去向的比例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农村学生相对较高,而其他东部地区农村学生最低。此外,从派遣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来看,北上广地区学生的派遣就业占到71.15%,其次是西部地区61.5%和中部地区57.0%,比例相对最低的是其他东部地区51.7%

1: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比较

 

2.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在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按照单位性质构成统计发现:选择到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类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主要包括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等),而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最低。

2: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比较

 

同样,通过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选择到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全体学生总体比例低了10%左右。

3: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与全体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比较

 

3.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及回乡就业比例

在已经正式签约派遣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中,留在北京工作的占42.9%,其次是去往其他东部地区占20.8%,去往广东省的占13.7%,去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各占10%左右。

与全部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的对比发现,农村学生毕业后拿到北京户口、留京工作的比例较全体学生总比例要低约22%,而到非北京、上海、广州的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全体学生总体比例,尤其是到中部地区的比例是全体学生总体比例的5倍。

此外,将这部分通过派遣就业的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的生源地与他们的单位所在地进行匹配可以发现,约22.2%的农村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生源地省份工作,全部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这一比例为32.7%,这说明更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到家乡以外的地区工作。同时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农村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学生。

考虑到毕业生可能到家乡临近省份工作的情况,我们以地区为单位,对不同生源地区农村学生与不同就业单位所在地区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北上广地区的农村学生 100% 回到本地区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有近一半(47.8%)返回到西部地区就业;同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去往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村学生中本身出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占到七成以上(分别是 72.2% 73.3%)。

4:不同生源地区的农村学生流动分布

 

三、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校农村生源本科毕业生及全体本科毕业生两个样本群体就业情况的多维度描述统计,可以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总体而言,我校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与全体毕业生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就业去向结构不同,农村学生选择国内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全体学生,而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则大大低于全体学生。无论从性别还是生源地区来看,都有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即使是离校时尚未落实去向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也是准备来年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而选择一心复习备考、暂不就业的,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比例也在30%-40%。国内升学和就业比例高而出国深造比例低,可能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出国留学较高的费用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讲压力较大,而选择就业则可以较快地获得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我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大多去往985重点高校或者重点科研院所,这些院所研究生阶段相对完善的奖助制度也为农村生源学生提供了经济保障。

第二,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农村学生选择到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比例高,到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低。这说明大部分农村生源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倾向于更加稳定、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以及较高保障性的单位,而对于经济收入高低似乎并不十分看重。

第三,从就业单位所在地看,农村学生留京和进沪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中部地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实行愈来愈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且作为全国两大中心城市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第四,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比例高。尽管这些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到自己原来生源所在地省份工作的比例要低于全体毕业生总体水平,但从地区层面看,有近一半的西部地区农村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西部地区就业,且去往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村学生中本身出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占到七成以上。其原因可能是相比较北上广和其他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出身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本身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生活经历方面,对于到这些地方工作都有一定的优势。

结合上述对农村生源学生就业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源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引导工作。农村学生倾向于更加稳定、较高的职业声望以及较高保障性的部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是出于个人自身因素所做的选择还是更多地受到社会舆论、家庭期待等因素影响?学校就业部门应更多地引导农村生源学生结合自己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素养和求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以及长期的职业幸福感。此外,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回到自己家乡的比例低于全体学生平均水平,事实上广大基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当前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下,有着巨大的就业机遇和发展潜力,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较城市的学生,具有更加了解农村社会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农村社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学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就业时,可以着重加强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引导、指导和推荐工作。

其次,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众所周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到中西部地区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源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比例高,从这个意义上,适当地扩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对于更好地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也将产生推动作用。

再次,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向农村生源学生适当倾斜。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结构看,国内升学和就业的比例高而出国深造的比例低,形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除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外,是否与学生及家庭的教育观念和个人视野有关系是值得考虑的。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育人目标着眼,北大提出了争取让每位本科生在学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考虑农村生源毕业生,比如通过设立特定的项目或投入专门经费等,用于支持农村生源学生走出国门去学习和体验,相信对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拥有更加开放的生涯规划信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户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