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笔者结合微博发展的历史、功能及特点,深入剖析青年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现状,并涉及使用动机和使用特点等多个方面,同时,针对共青团工作,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最后,对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能性进行相应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微博;挑战;共青团工作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发展迅猛,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主流门户网站如新浪、腾讯、人民网等推出“微博”功能后,“微博”的使用人群与受众范围迅速扩展。据报道,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一亿,而腾讯微博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两亿。“上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微博平台在不断地扩展与丰富,也因此蕴含了巨大的社会力量。
由于这种媒介形态兴起不久,因此对“微博”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和不断发展的阶段。近两年关于微博研究的文献报道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微博的文献。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这反映出微博和大学生群体关系的研究正处于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二是大量相关研究都涉及运用“微博”的媒介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有些研究是从微博在中国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入手,讨论利用微博的可行性方案;有些则是从已经实际运行的实例入手,分析微博和共青团工作结合的形态特征。本文则尝试从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角度,分析探讨微博的特点及其使用方式。
一、微博的发展概况和信息传播特点
(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微博创始于美国,是21世纪初继博客之后兴起的媒介平台。它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的微博网站Twitter,于2006年7月面向公众开放,2007年4月开始独立运营。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FBI、Google、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很多国际知名人士和组织都在通过Twitter与公众或客户进行着交互式的交流。
微博产品独特的理念和Twitter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其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世界各地类似的网站纷纷涌现;这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市场的仿效和跟进。“饭否网”是中国第一家“微博”网站,创建于2007年。“饭否网”的上线带动了多个同类网站的发展,如“叽歪网”、“嘀咕网”等。依托庞大用户群的腾讯网也于2007年8月推出了“腾讯滔滔”。2009年,国内微博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继“同学网”转型微博网站、“聚友网”推出微博网站“9911网”、中国移动推出“139说客后”,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也于2009年8月开始进行“新浪微博”内部测试,并于10月份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至此,经过多个网站的先期预热,微博正式进入广大中国公众的视野。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10年末,我国的微博用户人群已达到6311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13.8%,在手机上网用户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15.5%[2]。
(二)微博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以新浪微博为例,除定期推送的热门话题与热门活动外,用户还可以自主地使用微博进行信息的自我发布、转发、评论、搜索和关注等基本功能,同时依照自己的兴趣与意愿组成微群,形成交流圈子。此外,随着微博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已经可以使用限制功能、好友分析功能与多种个性化的应用,丰富自己的微博使用。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微博呈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1.草根性
微博平台是一个人人都可使用的工具,任何人都能在微博上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晾晒自己的生活。这就使得原来孤立的个人的思想、观念、感情等得到体现,也正因此,微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参与性。
2.意见领袖作用凸显
“节点式”结构使“舆论领袖”话语权增加。在微博上,一些网络名人的力量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意见与关注往往能够引领整个网络的风潮。
3.使用的便捷性
网站、特定客户端、手机Wap网站、手机客户端与IPad多种客户终端的兼容性使人们访问微博的方式极大地简单、便捷化。目前,新浪微博已经和MSN、Gtalk、UC实现了绑定,可以即时发布最新的状态,更大程度上地实现了信息间的互通。
4.创新性交互方式
微博中的交流方式,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可以在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间转换。当用户Follow一个人时,“会产生极大的粘性”[3]。因此这种“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带来参与的积极性。
从微博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态讲,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时效性。微博上的内容紧贴时代脉搏,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这使得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第二,媒介融合。在微博上,人们不仅可以传播文字,还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表达传播内容。在微博上媒介融合的综合传播特点显著[4]。
第三,传播效力大。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具有“裂变式”的高效性。与传统网站内容是由编辑选择推荐相比,用户使用微博是自己选择信息源,信息传播的速度、效率、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微博甚至可以把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二、微博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大学生使用微博现状
在微博的使用上,大学生是主要群体。根据2011年2月的调查,目前,学生群体中直接使用微博的人数已达到三分之一左右,间接使用或受其影响的学生群体比例势必更高。由于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知识背景与公共精神,因此这一群体在微博平台上体现出较好的参与性,媒介素养相对较高。
目前,大学生所使用的微博供应商主要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饭否网、嘀咕网和同学网等。其中尤以新浪微博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
(二)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分析
一般而言,即时可靠的信息源、情感宣泄、社会热点关注是普通用户使用微博的重要动机。这些因素最终决定了用户使用微博时的价值取向。而技术层面的跨媒体平台、方便的客户端与市场的先导性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具体行为以及对不同微博平台的选择。
在微博平台上,大学生仍然在寻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建构,这是SNS社交网络功能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微博的自身特点,尤其是公共性使微博成为一个允许“围观”的公共场域,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的讨论地和思想观点的传播地。“名人效应”在微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接近名人(明星、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了解名人的个人信息、生活状态并与名人等进行近距离的实时对话,同样是不少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重要原因[5]。
(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其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等思想意识的增强和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出现重大事件时会有极端化表达的规律性特征日趋鲜明。因就业压力大、学习竞争激烈所导致的大学生学习实用主义倾向与竞争的焦虑感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由于国家主导的社会转型、经济机制的变革、市场机制的内在逻辑、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敞开供应,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分、职业的分化、教育的分化、价值观念及文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生活方式的分化、地域的分化,大学生的伦理价值观、社会政治观、生活方式观、时空观等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走向,以共同的取向、状态、爱好为依托,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日益呈现出小众化特征,小众化已基本成为现代社会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与表现,直接投影到对微博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使用结构上的圈群化
高校大学生的交流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圈群为中心,其关注的人群包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与其他交往群体,探讨的话题同时包括网络最新出现的热点话题和现实生活中彼此关心的共同话题、个人动态与个人观点等,交流的特点表现为既传播与消费网上新近的热门话题,同时也继续构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传播内容上的个性化
与其他群体相比,由于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与成长背景的不同,大学生群体在使用微博这种“自媒体”时,其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更强。然而,即使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由于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突出表现为个性化的语言特点、随意性的观点表达以及关注对象的选择差异等。
3.表达风格上随性化
微博的技术平台突破了以往各类媒体的时空限制,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言行的诸多规制。由于非实名制的设置,使得在微博上随时随地随性地进行表达成为大学生选择微博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特征。与实名加“V”的名人微博不同,大学生微博的粉丝有限,且一般非实名认证。常态下大学生群体政治意识淡化,对政治类话题关心和表达得不多,但在微博上的表达往往较现实生活中的言语更激进,尺度也相对更大。
4.使用时间上的趋同化
由于受现实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多集中于休闲时间,如每天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晚上九点至十二点两个主要时间段。从整年的使用时间上看,则多集中于寒暑假时期:一方面该段时间学生的空余时间较多,另一方面,这一期间大学生在家期间情感沟通与人际关系维持的要求也更显必要。
三、微博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现实中的主流价值观
微博的出现大大地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传统的渠道如书本、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单向度”获得知识,而“自媒体”时代的微博使得“人”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令大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别人的观点,由此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传统主流价值观无形间形成了许多冲击与解构。大学生群体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信息、与他人的交流是他们形成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微博提供了高效的交互平台,使得大学生更为便利地感知多种思潮。而当大学生试图在微博平台上比较不同价值观的优劣好坏时,又常常发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在微博平台上较少或处于基本失语状态,于是新的价值观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使其产生思想上的波动。
(二)虚拟化的人际关系解构现实中的传统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套组织规则所固化的,每个人之间都有特定的从属或合作关系。而微博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不再具有这一关系。多元互动的传播所形成的公共空间以及“平权化”的网络人际关系模式,使得大学生更习惯于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与权力结构关系。微博平台与生活实际的冲突与碰撞,可能会强化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不满,转而埋藏在心里或发泄在网络,解构着现实生活中包括共青团组织在内的各类组织与青年人的关系。
此外,即使是共青团系统内的个人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传统组织关系中上下级隶属关系与虚拟网络关系的碰撞,微博上的平权化关系和实际工作中的行政化关系的重叠问题。
(三)易成为谣言滋生的场域从而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微博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参与性以及“节点性”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便步入快捷与丰富的“信息丛林”,使得大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受限于媒介素养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与接受能力有限,无形中给大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尽管微博具有自动辟谣的功能,但不良分子一旦利用到部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与极端化表达的特点,短时期内制造谣言,并利用了其“粉丝”对谣言进行波浪传播,短时期内要终止和消除谣言的影响几乎不可能,至少也要耗费更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上的不稳定和对校园安全的潜在威胁。
四、高校共青团利用微博加强工作的建议
微博虽然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但同样可以通过把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与微博相结合,直面挑战,开拓创新。
(一)各部门开设专门微博
微博与政府部门工作相结合在之前已经有过实践。如北京公安部门在
(二)品牌项目开设专门微博
以北大团委的情况为例,北大团委各职能部门相应的品牌活动亦可通过微博进行有效宣传和组织。如将“社团大观园”、“暑期社会实践”和“挑战杯”等品牌活动项目,单独设立项目微博,以这些微博为窗口,及时传达项目和活动信息,听取学生对这些活动的意见,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宣传活动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养共青团自己的微博“意见领袖”
鼓励高校团学干部开通个人微博,利用微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探索并总结利用微博进一步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工作的好办法。也可以组织
在开展以上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青年的成长需求,可以在微博上发布一些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如天气预报、校园活动预告、选课指南等,通过对青年信息需求的供给与服务增强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运营微博发布团的信息时,要贴近大学生的用语和阅读习惯,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递健康向上的社会信息与主流的价值选择。
总体而言,运营微博和通过微博引导并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团组织与时俱进良好形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拉近高校团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在这种亲近感增强的前提下,使得团组织的工作更易开展,团组织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责任编辑:户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