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力加强涉外学生组织指导 服务于构建国际化和谐校园
——以指导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为例

作者:虎翼雄 发布日期:2011-04-1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各方面交流的不断扩展和深入,高校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在汹涌而来的国际化浪潮面前,中国的高校如何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校发展所面对的新挑战。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作为北京大学对外开展交流活动的成功案例,在高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方面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总结和研究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的活动经验,是深入探讨高校指导学生开展涉外活动的重要借鉴,也是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研究学生涉外活动的切入口。

关键词:模拟联合国;涉外学生活动;国际化校园

 

模拟联合国活动是一项健康积极、极富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此项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于联合国的组织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促进他们对于当前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鼓励他们以国际视野看待问题,还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组织、策划、管理和领导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公共演说和辩论能力,解决冲突和危机处理的能力,沟通和交往能力,熟练使用外语的能力等。模拟联合国会议中所探讨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的议题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背景。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在开展活动的十年期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创造了北京大学对外交流的新典范,为北京大学日后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以下,笔者将从北大模拟联合国活动发展概况、涉外组织活动的注意事项、校园国际化建设意见等三个方面,对过去十年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展现已有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以期对高校国际化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北大模拟联合国活动发展概况

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Peking UniversityModel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北大模联)成立于2001 年,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模拟联合国学生社团。此后的五年间,北大模联主要的任务是锻炼骨干外出参会和举办小规模的校内模拟联合国大会。2006 3 月,北大模联与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成功合办了世界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是亚洲高校第一次承办该项活动,来自世界36 个国家的1400 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出席了会议。此后,走过五年历程的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全面升级,更名为“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Asian Inter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Peking UniversityAIMUN)AIMUN2007 年的会议在代表范围、委员会数量、议题水平、会场服务、会后活动等方面均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14 个国家和地区的400 名学生代表齐聚北大,参加首届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AIMUN2008 在此基础上,把一个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呈现给来自世界19 个国家和地区、83 所高校的434 名代表。大会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的贺信;联合国前副秘书长Maurice Strong、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AIMUN2009 继续保持国际化标准,凸显亚洲特色,同时紧扣时代变化,以“绿色发展变革共赢”为主题呈现给了代表们一届更加成熟的大会。463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和33 名领队共同参与了AIMUN 成立以来参会人数最多、代表背景最为多元的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2010 4 4 日第四届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成功落下帷幕。在四天的时间里,来自30 个国家、95 所高校的473 名代表欢聚在北京大学,用激情和智慧书写了北大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新篇章。

 

1AIMUN2007-2010参会学校分布情况统计

 

AIMUN2007

AIMUN2008

AIMUN2009

AIMUN2010

北京

12

16

19

20

中国大陆(除北京地区)

21

31

35

35

亚洲(除中国大陆)

10

18

19

22

亚洲以外

6

9

11

18

总计

49

74

84

95

 

除了举办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外,北大模联每年派出近80 人次的代表团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模拟联合国大会。目前,北大模联自主拥有的品牌大会包括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北大模联参与举办了哈佛模拟联合国大会、哈佛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欧洲模拟联合国大会、日内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日本庆应大学交流周、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大使论坛等项目。此外,北大模联还在北京大学的外事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组织和参与接待了多位外国元首、联合国官员,并在与外宾的交流对话中充分体现了当代北大青年的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如2009 10 27 日,联合国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北大模联作为学校社团代表,参与并主要负责了设计接待策划到具体接待的全部过程。协会此次共派出了4 位校园大使、8 位学生志愿者、12 位分会场主讲人以及60 多位观众,由于在接待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受到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 安南先生及其夫人,联合国基金会创始人、CNN 创始人Ted Turner 先生,2006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Muhammad Yunus 先生,以及联合国基金会会长Timothy Wirth 先生等多位外宾的称赞,安南先生还应邀为协会题词。

近年来,北大模联多次荣膺北京大学品牌社团,成为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一面旗帜,并在民间外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取得上述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涉外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以往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高校涉外活动组织者不得不面临从未接触到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指导涉外类学生组织和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各层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加深,交往形式不断丰富。而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自然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高校的涉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从国家元首级的访问、演讲,到国外高校学生的交流、参观;从派出师生到境外学习、交流,到接受外国学生学者长短期留学访问等等都可以认为是高校的外事活动。结合多年来指导涉外学生社团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指导涉外类学生组织和活动时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涉外活动的管理规定

 

“外交无小事”。虽然学生涉外活动有其非正式性和随意性的一面,但作为指导老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在涉外活动的申报、组织和管理中不能违反相关的外事纪律和管理规定。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外事管理工作并不仅仅集中于外交部门。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项外事活动的申报往往可能涉及教育部门、外交部门、涉台部门和安全部门等。所以,需要在活动筹划之初就尽可能了解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提前做出安排,避免被动和违规,同时要加强与校内国际合作相关部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的沟通和协调。以北大模联举办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为例,由于会议在筹备之初不能准确预计最终的参会人数,特别是与会的外国代表数,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需要提前3 6 个月上报涉外会议计划进行审批(外国代表人数不同,申报的会议级别就不同)。因此,作为会议的主办方,只能尽可能提前进行会议代表的招募,同时结合以往的办会经验预估一个合理的数且进行申报。此外,对于涉外会议的议题有关部门也会进行把关。从已有的实践经历来看,在议题的设计方面不能只考虑热点和学生的兴趣,更多的还需要考虑所要讨论的议题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对外政策与理念。

 

2.“内外有别”的活动方针

 

在开展学生涉外活动时,必须要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注意和遵守“内外有别”的活动方针。以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活动为例,对于来自国内的参会代表,应尽可能在会前把有关部门的要求讲解清楚,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对于来自海外的参会者,由于不同的体制、文化及教育背景等,有时候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我国的有关规定,则可以采取避实就虚、寻找通例的做法解决难题。比如,几乎每年提交给上级部门审批的议题都会有修改意见,而活动的组织要求我们必须在上级部门审批意见下达前就进行议题的发布和代表招募。因此,对于上级部门要求修改的议题,可以通过和国内代表的沟通,在主席团的主导下,利用会议的规则和程序,灵活达到有关部门的要求。如果简单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删减或改变议题,则可能造成其他事端,造成国际影响。此外,在组织学生出境参加活动、会议的过程中,则更要强调“内外有别”的原则,注意把握外事纪律,遵守有关要求。

 

3.民间外交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涉外活动,不应仅仅作为学生活动来看待,它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外交[1]的内容。一方面,青年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对于信息的传递更加有效,相较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公共媒体而言,青年人更容易相信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所传达的信息和观点;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涉外活动在形式上最丰富,内容上最广泛,也更容易实现交往的目标。在会议的安排上,一方面要做到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活动为例,通过设立中文委员会并重点招募外国代表等方法,结合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活动,如书写毛笔字、下中国象棋、试穿民族服饰等,使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更是亲身体验者,从而增强民间外交的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校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经过多年的建设,北京大学的校园日益呈现国际化的特色。除了上文提到的异彩纷呈的由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涉外学生活动外,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生的自组织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牵头主办的国际文化节也成为校园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成为北大国际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纵观我校构建国际化校园的努力,笔者建议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下功夫:

 

1.“以我为主”——加强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宣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构建国际化校园不能仅盯住“国际”,更要着眼于自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国际的一部分。坦白地讲,今天的大学校园,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和时间投入已远远超过他们对中文的投入, 他们对外部事务的关注已经超越对内部事务的关心。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西强东弱”造成的。通过对部分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较多的同学访谈,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都愿意去宣传中华文化和与外方探讨30 年来我国取得的长足发展,但很多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说、说些什么。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大学校园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教育。在这方面,北大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开设国学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但相比之下,国学文化节的影响和触及面要稍逊于国际文化节,社会实践虽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和所处阶段。比如在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对外交流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有外国学生想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政协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差异和运行方式等,中方学生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们需要营造这样一种校园氛围: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并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比如增加开设有关的课程、讲座,并将相关资料电子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

2.“他山之石”——借鉴国外高校的优秀做法

 

在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向他人学习能够助力我们的国际化校园建设。一个国际化的高校应该是既突出本土的差异性,又彰显全球大学的共同性。为此,国际化高校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总结过去几年来指导和参与学生的涉外活动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让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有归属感

随着北大留学生人数和来源的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学校一方面通过对他们的教育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肯定这种差异性,实现相互借鉴、融合共生。比如,在国外很多大学中,来自各国或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几乎都有其自组织,它们作为普通的学生社团在校内按规定登记并开展活动。这些组织不仅增加了其成员的归属感,也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台。另外,有的学校如加拿大的约克大学建立了保护少数族裔的规定和机构,比如学生可以以参加民族、宗教节日活动(有权威部门的证明)与考试安排相冲突申请缓考等。目前,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上,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出“有差别的整齐划一”的特点,即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和非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相分离,在各自的领域又相对一致。而在留学生管理方面,缺少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实际利益的考虑和维护,这不利于培养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归属感。

2)建立多语言服务机构

从理论上讲,每一位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留学生应该都有运用中文学习、生活的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中文水平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很多时候需要语言上的帮助。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北大逐渐增加了从欧美等国直接招收留学生的比例,这些学生可能没有任何中文基础。比如,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每年从世界各地招收近40名留学生,参加学院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Po)的双硕士项目或学院自己的国际关系硕士(MIR)项目,这些学生直接接受英语授课,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语言方面的帮助。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小语种国家的留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特殊的帮助。北大应该利用自身多语言学科的优势,建立多语言服务机构,或类似于奥运会时期的语言服务中心,提供面对面的或者是电话的多语言服务。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大学较为通行的做法。

3)实现学生一体化管理

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总体来说呈现出“ 有差别的整齐划一” 的特点。一个国际化校园的构建,关键在于承认差异性,减少差别性。就笔者指导学生社团访问过的国外高校来看,几乎没有根据学生的来源进行区别管理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而广之,在留学生与非留学生之间实现融合。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与学生工作部管理办公室的融合,更多的发挥前者的服务功能和后者的管理职能,包括奖学金管理、宿舍管理、违纪处理等;在学生组织管理方面,要发挥校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统合功能,将留学生的各类组织纳入其中,统一规范管理。总的来讲,构建平等多元的校园氛围是开展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基于此前以模联等为代表的北京大学异彩纷呈的国际化的学生活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继承和发展过往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在充分吸收其他高校优秀做法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责任编辑:刘洁纯



作者简介:虎翼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

[1]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外交评论》,2009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