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就业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陈 欣 张亮仁 崔博华 发布日期:2011-01-10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对比分析了北京大学药学院1995年至1999年、2005年至2009年两个5年间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剖析了影响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对药学院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药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就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出台。这项决定不仅促进了本科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使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大。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呈现总量大、增幅高的突出特征。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的快速攀升,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就药学研究生的就业而言,一方面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科学[]生物医药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重点发展的几大领域之一,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远没有饱和;另一方面,随着药学毕业研究生的增加,加之2008年人才市场又受到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影响,研究生的就业率出现下滑,很多研究生对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因此,基层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需要对现有工作进行研究并加以改进,帮助学生理性就业,使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在国家发展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

北京大学药学院自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生,截止到目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30人,博士研究生306人。特别是近3年,毕业研究生数量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增加。通过对学院1995年至1999年和2005年至2009年两个5年间的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

1.就业人数较上个世纪末增幅较大

学院1995年至1999年间,5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57人、博士研究生44人,最少时一年只有9名硕士生和5名博士生毕业。而10年以后,2005年至2009年间,5年累计有395名硕士研究生和165名博士生毕业。特别是2007年,学院第一届本硕连读(学制6年)的硕士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使得硕士生的毕业人数剧增,2007年硕士毕业人数达到了建院以来的最高峰——146人。和10年前相比,近5年硕士生的培养规模是10年前的7倍左右,博士生的培养规模是10年前的3.7倍左右。

2.就业率开始下滑

学院1995年至1999年,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100%。但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近五年的就业率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都存在下滑的趋势。如图1所示,硕士生的就业率呈现下滑趋势,博士生的就业率在2009年也创下了新低。


图1:药学院2005-2009年研究生就业率

3.主要就业单位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1995年至1999年间毕业的研究生中,硕士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最大,到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比例分列二三位;博士生就业的主要单位是高校,出国深造的比例列第二位,到科研单位工作的比例列第三位。而2005年至2009年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图表明: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毕业后到医药企业工作的比例跃居第一位;硕士生在国内继续读博士、博士生在国内做博士后的比例均有明显的增加,前者近五年比例为10.6%1995年至1999年仅为3.5%;后者近五年比例为13.3%1995年至1999年仅为2.3%。还有一些新兴行业进入了药学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范围,近几年,学院每年都有研究生毕业后到证券、咨询和会计等其他专业领域工作。

4.就业区域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

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除出国深造之外,绝大多数的研究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少数学生选择到北京以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工作,极少数的研究生选择回家乡的省会城市或发达城市工作。而从2008年开始,开始有博士生选择到非家乡的省会城市工作。到2009年,更有多位博士生干部选择到中部、东部的大型国有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还有两位博士生主动申请去新疆和西藏工作。

二、影响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里包括人力资源改变的影响和经济环境改变的影响。在8090年代,社会上药学相关单位中研究生毕业的人数只占单位人数的极小比例,药学院研究生就业根本不是问题。但是随着药学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生偏爱的事业单位的编制趋于饱和,相当一部分重点高校更倾向于从国外引进学科带头人,这使得研究生的就业重点从事业单位转向了医药企业。但是,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严格控制自身规模的发展,有的企业甚至开始裁员,引起社会上剩余人力资源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大,而企业在有工作经验的“现成”劳动力和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者中必然更倾向于前者。以北京大学药学院为例,2007年下半年直接到院举行宣讲会或发来招聘启事的中小医药企业有13家,而2008年只有7家。

2.学生的主观因素

分析北京大学药学院近5年就业率可以发现,在2006年经济危机还没有到来时,硕士和博士的就业率却都出现了降低。究其原因,是女研究生毕业后想先生育再就业,因此没有找工作。可见,就业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2009年春节过后,针对社会各方普遍认为2009年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我们对2009年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博士生和16.7%的硕士生由于实验没完成,到2月底还没有开始找工作。

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学生首选的工作单位类型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政府机关和高校,外企排在了第三位,高校以外的事业单位列第四位,可见学生对稳定单位的青睐变化不大。

分析学院其他年份的就业情况,还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是无业可就,而是经过了三年的研究生教育后,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特别是在考研时即以“镀金”为目的的学生,更是希望硕士或博士毕业后找到比本科或硕士毕业时更好的工作。因此犹豫不决,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有的学生找不到所谓的满意的工作,干脆在家待业,复习考博士或者联系出国。而这其中不乏没有考上博士或没有出成国又重新找工作并就业的学生。

3.人事录用制度与学位授予制度不衔接

北京大学与大部分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相似,都要求学生发表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才能获得学位。众所周知,发表水平越高的论文越是需要时间的投入,因此,学生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书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应该持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报到,即便是做博士后,如果没有文章发表、没有学位证书也不能进站。这种人事录用制度与学位授予制度的不衔接对2009年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药学院研究生就业的思考

1.加强就业工作的总结、研究、成果交流和宣传

我们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药学研究生就业方面的文章发现:截止到20102月,国内没有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教育部在2007年的工作要点中就曾指出:要完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和统计工作。面对已经显现出来的就业问题,药学院校的基层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就业的程序性工作,应该及时总结本院校研究生就业的情况,做好在校生的调查和毕业生的回访工作,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通过发表研究论文、会议等形式和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同时,应该整理就业成功的研究生的个人事迹或经验,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用这些榜样或经验来指导自己就业。

2.及早普及药学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传入中国[②]。在美国,职业生涯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49个州的大学几乎都有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课程。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大学也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③]。而内地大规模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起步于2000年,目前各地高校都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黑龙江省的高校更是100%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④]

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生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和系统的培训。随着目前考研的升温,盲目考研者为数不少[⑤],这些都为研究生的就业埋下了隐患。因此,在研究生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而且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药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规划辅导,使学生及早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规划好后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针对就业过程中研究生的主观因素,基层就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总的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指导、心理指导和就业的技巧指导[⑥]

根据药学研究生的特点,在组织开展各种政策宣讲、心理辅导和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课程的基础上,应该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建立就业相关数据库;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如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专业等自身情况和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另外,针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联系、推荐药学的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习,使学生能够多接触社会、真实地体验在这些单位的工作,在找工作时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药学院校还可以加大与大型医药企业、卫生、药监等相关政府机关的合作,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从一入学就解决学生找工作之忧,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

4.充分调动导师的促就业积极性

研究生教育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师们多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把找工作看成是完成科研论文工作以后的事情。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的状况来看,高校教师的聘用合同中所普遍规定的研究生导师职责也多是教学和科研。事实上,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拥有社会需求的相关信息,同时,导师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行业都有所成就、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因此导师的推荐较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导师长时间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智力结构、能力偏向、发展潜力、性格爱好等与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清晰的了解,而作为教育者,导师对学生的各种素质与各类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较深,能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做出正确的引导[⑦]。因此,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就业,例如,设立促就业奖项、将每年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导师下一年扩招的依据等等。

5.加强就业工作的相关配套措施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的开始几年,药学研究生一直供不应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多为办理准备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手续,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也多为药学相关专业毕业。而现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被很多高校提上了工作日程,但是由于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人员和经费等配套措施,使就业指导工作能取得效果的难度增大。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全程化,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就需要对现有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指导专业技能的培训或配备专业的人员,并在经费等其它配套措施上予以支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促进工作。

责任编辑:张娟



作者简介:陈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

  张亮仁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主任

  崔博华 北京大学药学院团委副书记

[①]张革华、吕海波:《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报告》,《职业圈》,2007年第24期。

[]张革华、吕海波:《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报告》,《职业圈》,2007年第24期。

[]黄宁:《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3期。

[]中国教育在线:《大学生应当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http://www.eol.cn/hang_ye_fen_xi_4371/20081022/t20081022_334497.shtml,2010年6月25日。

[]黄卫明、张涛:《从考研看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3期。

[]屈艺:《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文教资料》,2009年第51期。

[]李碧虹、陈剑光:《论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职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