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当代在校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学习、吸收与内化。目前,一些西方节日风靡大学校园,而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却明显减弱,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为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和了解,应当更新理念、深挖内涵,与时俱进、创新手段,搭建平台、构建体系,营造氛围、固化成果,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传统节日引导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需要和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大局。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思想引领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有效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深挖传统节日内涵,结合时代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创新节日活动载体,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有效发挥传统节日在共青团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中的功效,亟待理论层面的梳理、研究和总结。
一、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当代在校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学习、吸收与内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在节日风俗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象征和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以一种生活化、固定化和仪式化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浓浓的中华情结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而起到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化力量的作用。传统节日作为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还发挥了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这一社会功能,对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当代在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内心真正认同自己的文化、社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思想指引的同时,也能有效增强其民族意识和自我认同,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传统节日是对当代大学生有效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本质和内涵上看,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农耕社会形态下,以宗族观念和家族观念为基础,以“家国同构”为特点,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所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文化的建构以“家国同构”为表征,内涵包含大量“家”“团圆”“孝道”“亲情”等传统农业文化元素;同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更具备一种符号化、仪式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维系一个民族最为明显也最为核心的符号及规范。如清明扫墓、端午赛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与传统节日相对应的仪式性行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演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并最终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可以说,植根于中国社会的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传统节日以特有的活动形式,依靠传习力量和内心信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制约功能。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充分利用这些不成文的“习俗”,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高校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以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形式,让广大在校学生都能够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传递者,从而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
目前,一些西方节日风靡在校大学生群体,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却明显减弱,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深入,西方商业文明大量涌入第三世界,造成一些国家与地区本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弱化,甚至消失。在我国,对西方节日的追捧和本土传统节日的忽视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正日益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每个大学生都基本知道其具体日期、庆祝方式、来历,并且把它们当作本土节日一样来庆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却逐渐陷入“购物节”、“吃喝节”的怪圈和困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和断裂。因此,深挖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人们真正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通过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带动起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形成一种思维和行动上的自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与问题
鉴于利用传统节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有必要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与问题。
1.熟悉少数主要传统节日,多数传统节日被忽视
对于少数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大学生普遍较为重视;但对其它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兴趣还比较浅,只把其当作休闲娱乐契机。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社会,是在传统农耕文明熏陶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符号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与中国传统社会家族或宗族制度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是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度,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并确立相互交往的规则,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②]。正是根植于这一社会广义的文化系统,即使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主要的传统节日重视度依然较高。以春节为例,除了每年媒体连篇的报道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之外,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产生一种文化依赖,形成一份情结,即“大年三十情结”。但与之相比,春龙节、寒食节、盂兰盆节等却很少被人问津,只是“二月二剃头”“腊八节喝粥”成为学生广为乐道的活动。这种理解仅限于这些节日文化的表层,换言之,习俗中与生活最相关的那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至于节日的来历则少有人知晓。不同传统节日的知晓度、群体参与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片面理解传统节日,忽视传统节日内涵
多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接触与了解还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元素缺乏理解。传统节日在物质层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在内在精神方面的影响。传统节日是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在一致的,每一种节日都有其内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寄托着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喜好。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普遍缺乏了解,而其主要的了解途径也局限于媒体宣传、商业公关所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强大的扩展力和影响力面前,更应警醒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的片面理解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缺失。近代以降,一系列“破旧”的做法以及急速狂飙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导致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当贫乏。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群体的物质层面影响远远高于精神层面,造成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也越发单一。社会普遍的精神状态,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表面化、单一化重要的因素。
3.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受家庭影响大,受学校引导少
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家庭影响与中学教育,高校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知识补充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是思维活跃,且能较好代表时代精神的一个群体。我国大学生与传统节日并不存在心理距离,他们在内心仍然接受与喜欢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③]。因此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主要传统节日所体现出的家族的绵延理念,对祖先的追念和祭奠等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青年群体所认同。尤其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也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的重点。然而应该清醒看到,这种参与度、认知度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响和中学教育的普及。作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类的课程始终没有纳入到大学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之中。以兴趣为主的社团类活动所能影响的只是小众群体,覆盖面往往有限;同时,主题类的庆祝活动同西洋节相比,往往存在活动缺力度、主题不鲜明、缺乏民俗性等现实问题。如何能够在现有社会结构基础之上引导青年参与传统节日、发挥高校在知识补充和教育引导上的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育人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4.盲目跟风西方节日,部分传统节日受冷落
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热衷程度持续增高,部分传统节日与之相比受冷落。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往往喜好集体性与娱乐性活动,而中国传统节日往往缺少个体的参与性和狂欢性。西方节庆日往往是全民参与、集体狂欢,节日的娱乐性远大于仪式性、开放性远大于封闭性、自主性远大于统一性,这一特点造成大学生群体特别热衷于一些西方节日。由于缺乏参与度,传统节日的概念正在青年人中开始淡化,其文化内涵也正在不断地被忽略。大多数大学生对节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传统节日正在面临成为一种“空壳”或者“摆设”的现实危机[④],传统节日随着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基础的改变而呈现淡化的趋势[⑤]。基于当前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强利用传统节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工作,使传统节日从精神与文化内涵上“回归”大学生群体。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的规律分析
实施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离不开对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在对待传统节日态度上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分析、系统总结:
1.认知来源单一化
当前大学生的认知来源较为广泛,在不少方面已突破家庭教育与对过去习俗的承袭,但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家庭影响和中学课本内容熏陶上。一方面,当前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存在较大不足。传统节日本身宣传教育缺位,同时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存在潜在“竞争”。高校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接触缺少社会氛围,对传统节日的接触不足、感受肤浅,未能真正深入了解内涵。另一方面,有限的家庭影响和中学课本内容熏陶,在内容上形同说教。西方节日等往往受到社会商家的追捧而受到青少年青睐,中国传统节日却存在形式单一化的缺点。高校学生多追求西方节日中形式上的欢乐气氛,对传统节日含蓄的内在缺少思考和挖掘。
2.认知习惯时尚化
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文化接触的选择带有广泛的倾向性,更乐于接触带有时尚元素、富于时代感的节日形式,这一点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相关。传统节日外在形式的表现缺少创新,富有内涵的符号往往形式单一,在对固有形式的突破上存在桎梏;而西方节日在形式上的创新却往往更能让在校大学生接受。因此,传统文化在当代赢得高校学生欢迎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进行载体的创新,用高校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传递传统节日的内涵。这并不要求传统节日将传统的文化符号排除,而是在传统的文化意象中创新表现形式、表达新的内涵。
3.接触方式社会化
在校大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接触途径已逐渐突破传统的血缘体系,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这一方面和当代高校学生交际范围扩大有关,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社会范围内传统节日影响减弱的整体状况。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在校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因此,在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上,对于高校学生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时代氛围,力求在高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环境中创造出易于被接纳的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氛围。当前社会化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网络化传播,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大众媒体,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形成立体化效果。
4.解读方式自我化
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不同传统节日的心理预期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既有的自我研判规律。大学生地域差异影响传统节日认知度差异。出生于政治经济中心地区的学生,可能更加注重次生性的节日文化,如妇女节、青年节等随着革命运动产生的节日;出生在西部省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加注重原生性的节日文化,土生土长的地区性节日情结比全国普遍性的节日更加浓郁;出生在城市的学生,其思想紧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对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传统节日相对漠视;出生于农村的学生,其生活方式仍然保留大部分的传统劳作业,对传统节日有着天然的亲近与认同。
四、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教育的策略
在深刻把握传统节日教育意义、深入了解大学生传统节日认知问题、全面分析大学生传统节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关键在于梳理传统节日教育工作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1.更新理念,深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所特有的精神实质。通过弘扬传统节日这一有效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精髓,帮助广大青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识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道德规范;力求将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鼓励广大学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承继先贤之德,传扬中华之美。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明确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的关系。面对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日渐弱化、西方节日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者应特别重视和正确地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把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从根本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根本冲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受到强有力的冲击,传统“家国同构”的农业社会基础已在逐渐被打破,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社区文明正在建立。大学校园已经成为现代化社区文明的有机载体,大学校园新的社区认同正在形成。基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将成为整个社会探索的重点。对高校而言,在新的校园社区基础上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和思想教育推动力,必须要探索农业社会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社区文明的共生路径。
2.与时俱进,创新手段
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性认定与包装,按照时代发展要求、青年自身特点和认知规律,建设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体系。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他们从思想观念上更愿意接受具有现代特征的新事物。对于传统节日的弘扬和传承,必须从青年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出发,着眼于传统的现代继承,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基础、符合青年特点的传统节日符号体系。现代化通讯的便捷性已经使得传统节日的社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而在大学的校园等新型社区中,一种新的社会基础、社会共同体正在逐渐形成。在利用正在形成的校园社区认同,更好实现思想引导的工作中,现代化通讯手段无疑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利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现代通讯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将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为利用现代化手段的“体验式”,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的被青年群体所接受与传承。
3.搭建平台,构建体系
丰富节日内容表现,创新节日参与形式,加强活动载体设计,把传统节日思想引导工作全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利用传统节日实现思想引导工作,必须借助于新时期的信息宣传平台,积极开拓新的组织活动载体和工作抓手,集中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宣传手段,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沙龙等新的组织载体和活动形式,有重点地将传统节日传承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来,让传统节日在广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2010 年中秋佳节之际,北大团委倡导北大学子用手写家书的传统方式倾述亲情,同时还启动“亲情家书”分享活动,鼓励同学将家书与大家分享,通过《北大青年》电子日报精选若干家书予以刊登,利用新媒体平台有效提升活动影响力,在更广范围内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4.营造氛围,固化成果
加强立体化宣传,积极营造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环境,总结经验做法,制度化思想工作成果。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出发,从青年学生的思想需要着眼,立足于现有活动形式和组织载体,积极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节日传承与创新的人文环境,从制度层面和长远发展角度看待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重要意义,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传统节日引导平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需要和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大局。
曾嘉坤 北京大学团委宣传调研部部长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24-30 页。
[③]舒敏、鄢呈玥:《大学生与传统节日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科教文汇( 中旬刊)》,2007 年第5 期。
[④]马知遥:《中国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传承——谈清明和端午节的民间立场》,《艺苑》,2010 年第2 期。
[⑤]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以春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