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积极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张晓黎 张 婧 张洪峰 发布日期:2010-06-03

作者简介:张晓黎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党委组织部干部与党建研究室副主任

张洪峰  党委组织部干部与党建研究室主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向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高校党组织要积极认识自身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  党组织  和谐校园

 

高校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社会和谐有着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而切实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党中央向全国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要求。

 

一、和谐校园的涵义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谐不是整齐划一,而是指事物各得其所,协调、有序、安定祥和发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说明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党的奋斗目标,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交织使得高校具有多重奋斗目标和复杂的内部结构。一个和谐的大学,要求具有和谐的文化氛围,即校园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内部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平衡,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各类组织机构良性运行、各项事业有序推进,全校师生员工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师生和学校的事业得到共同发展。

具体而言,和谐校园的主要表现在几个层面:

1.学校各项事业和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事业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2.学校各种组织和谐。校、院、系三级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高效运转。各级党委、行政和学术组织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3.校园各类人群和谐。教师、管理干部、学生、离退休职工、聘任制职员、临时工等在校园内工作和生活的各个人群都能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共同为学校建设努力奋斗。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战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出现了深刻变化,变革带来了机遇和发展,也带来了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仍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责任和使命。

 

(二)校园和谐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大学不仅仅要具有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生,而且要具有和谐的校园氛围。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来到校园视察,指出要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并在四点希望中提到要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一种本质属性,是大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校园秩序,教学科研就不能正常开展。校园和谐关注以人为本,通过促进民主建设、师德学风建设,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开展高质量教学科研,从而鼓励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同时有利于纠正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片面追求SCI、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有利于大学的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办学理念还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健全的创新性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

 

(四)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教职工200多万。以北京大学为例,全校共有6万多名师生员工、2万余名党员。此外,高校是高知识群体的聚集地,社会影响力大,其稳定工作历来是全国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和谐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作为孕育新思想、创造新知识、推动新科技的主要园地,大学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导力量。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与社会的对接与互动,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设和谐校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空前增强,我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国际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项针对十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②]

 

1.思想认识上的不和谐

市场经济开放环境带来种种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多元价值观念,对教职员工思想产生冲击,而考评机制过于功利性,使得部分教学研究人员“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境受到冲击,诱发了浮躁和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2.收入分配上的不和谐

教职工收入不平衡,差距过大等问题日益凸显。青年教师由于资历、经历等多方面的原因,收入相对较少;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普遍吃大锅饭,体现不出工作复杂程度、工作量大小的区别,并且与教师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引发的问题,不利于调动青年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一份有关“最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形式”的问卷调查中,有76%的人认为是“收入分配制度”。

 

3.校园机构间的不和谐

高校内部结构日益多元化,利益协调和矛盾困难越来越多。年轻教师、中老年教师、离退休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各种层次、不同方向的专业和机构并存,管理不当导致的问题较多;不同院系、部门、单位之间,在“大而全”、“小而全”观念的支配下,机构、设备、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屡见不鲜。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纷,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相当多校园成员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疏导。

 

4.内部管理中的不和谐

由于院系内部多学科、多专业,各专业学科背景、发展途径的不同,大大增加了院系管理的复杂性和艰难度。在管理、协调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和不同部门岗位的工作时,很难做到让各方都满意。如果院系对和谐校园研究不够深入,对学校改革意图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往往产生履行职责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够有力的情况。

 

5.师生素质的不和谐

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想追求的高校成员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一些高校知识分子对自身从事的专业领域过分关注,影响了他们视野和胸怀的拓展以及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有一些人存在认知和行为方面不一致的情况。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学生中也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同时,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的蔓延,也使得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校园中种种不和谐现象和问题广泛存在,是目前高校比较普遍的状况。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现存问题出发,寻找谋求校园和谐的合适方式和路径,其中,高校党组织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校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坚力量。作为基层党组织,它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③],并以自身建设带动着高校学术、科研、管理等组织的建设,有效推动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着和谐校园建设。

 

(一)高校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

高校党组织是高校的领导核心。《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318·中发[1996]5号)规定,高校党组织负有“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的职责。2006年底,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在院系党政负责人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7%的人认为“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项职责是“非常重要”的,17.2%的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没有人选择“不很重要”或“很不重要”。

因此,高校党组织要统领全局,为学校的建设把握正确的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保证和谐校园的理念得到推广和实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与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和谐校园的建设一步步落到实处。

 

(二)高校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高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担任领导角色的同时,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直接发挥着作用。高校党组织要重视这些作用,积极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进展。

 

1.管好干部

干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和谐理念、善于在复杂局面下开展工作的干部队伍。干部是不是具有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识、是不是对建设和谐校园有深刻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不具备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都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问题。党管干部,高校党组织选好、用好干部,在选拔、使用、管理干部的过程中把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逐步培养一批具有“以人为本”理念、强烈服务意识、能够有效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优秀干部,使和谐校园建设真正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2.凝聚人心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党组织是高校的政治核心,除了自身的工作系统以外,还领导着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整个党务和群团工作系统致力于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才,了解和帮助解决校园内各个群体的问题和需求。党组织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方位关注,极大地推动了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激励人的环境和氛围,有效地凝聚和团结校园内的各个群体,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智慧,共同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平衡利益

高校人员构成复杂,不同的群体存在不一致的利益诉求。师生之间的利益、教师之间的利益、学生之间的利益、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利益、在职教职工与离退休教职工之间的利益等等都需要得到有效的平衡。2006年底,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对院系党政负责人进行的调查中,72.8%的人认为党组织应该扩展“协调利益,疏缓矛盾”的功能。高校党组织通过完善大学内部权力运作机制和各类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学生工作制度等等,能够形成最大限度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措施,从而保证学校整体或局部的利益格局协调,促进校园和谐。例如在单位制定各种收入分配政策时,党组织的参与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来考虑问题,使一个单位形成更加全面、协调、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在遇到一些涉及到具体利益分配的难题,如职称评审时,党组织负责人还往往直接承担着给参加竞争失败的教师、干部做思想工作的任务。无论在制定政策层面还是组织实施层面,高校党组织都发挥着积极的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

 

4.扶助弱小

社会阶层的分化在高校中也有体现。这里既有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也有因为疾病、灾难致贫的教师员工家庭,还有儿女在外、无依无靠的空巢家庭或丧偶老教师。在关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党组织应该义不容辞,这也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在这方面,各级党组织领导党员、群团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在各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对于很多生活上、思想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来说,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渡过难关的党组织无疑就是他们最可信任和依赖的对象,也是他们牢固的精神支柱。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深入理解自己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勇于应对困难和问题,做好和谐校园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洁纯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219,http//www.xinhuanet.com

[] 上海市科技教育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组:《高校党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2期。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1024,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