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思想教育为先——也谈基层学生党建工作

作者:于晓凤 发布日期:2010-06-03

作者简介:于晓凤  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

 

摘要:做好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必须从解决在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困惑入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而要使思想教育真正发挥引领学生的作用,还应该在院系层面开展对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并保证对积极分子的组织关怀。

关键词:基层学生党建  思想教育  平台建设  组织关怀

 

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积极分子的发展、党员组织生活的策划和党支部的建设等方面。这些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活动和工作的目的都是让更多学生接纳或加深共产主义信仰,并不断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开展的好坏,往往要从其党员发展的人数、组织成员在群众中的表现力和影响力等情况来进行判断。因此,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何使学生党员在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吸引更多青年团员加入到党组织当中,是做好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增强党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及时有效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即在思想层面上解答他们对自身现实和未来的种种困惑,满足其深层的思想需要,帮助其建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自觉接纳和加深共产主义信仰。因此,做好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以思想教育为先,把解决学生深层的思想困惑贯穿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党建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思想教育的内容与作用

 

从实质上看,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与个体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信仰,它不同于宗教信仰的根本之处就是直面现实生活的主题。因此,共产主义信仰不是抽象的,它首先要解决信仰人自身的现实与思想问题,以此为前提才会延伸到对他人和外在世界承担使命和责任。据此,针对学生入党前后所实施的思想教育,必然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解决其思想层面亟待解决的困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三个方面的困惑。

 

1.解决信仰与价值观困惑

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上的不同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物,需要寻找和借助精神支点。这一点是人类思想史发展至今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人的精神需要表现在:无论一个人物质上拥有多少,如果缺少精神上的归依,就会经常性地陷入孤独、空虚等负面体验中。这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世界上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去信仰宗教。精神上寻求归依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信仰问题,涉及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困惑。这种困惑会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在青年时期尤其明显。

对于才摆脱高考前“制式生活”的大学生来说,真正体现其个体性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而在所有伴随他们思考的困惑当中,价值观的困惑应该是首先值得关注的。

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实际表现,主要集中在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自身所需缺乏明确和肯定的认识。往往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于是非、好坏乃至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缺乏自信和确定的判断,经常表现出迟疑、怀疑甚至过于抵触的态度。究其原因,在于其内心缺乏足够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体系,缺乏实际的社会认知和个体生活经验。这种价值观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甚至会被用心不良者利用。

所谓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①]

价值观是人对自身和外界作出判断并表达好恶、进行取舍凭借的标尺和依据,它建立在人对他人、外在环境乃至整个世界认知的基础上,并决定人在当下和未来的选择与走向,内含着“人(世界)应该如何”的问题。据此,要解决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困惑,首先要建立起一个符合其心理和经验特点的认知框架,尤其是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环境关系乃至其他存在物关系的认识框架,也就是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进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其次,由于价值观问题的中心是主体自身,而鉴于当代青年对于自身的关注,所以必须就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如何最大程度地惠及主体个人的成长与完善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心中的困惑和疑问。

如果对共产主义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它所主张的基本理念乃是强调个人对于他人、群体、环境的依存性,这种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依存性,决定了个人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和程度,也决定了个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必须将同类的幸福置于同等位置。因此,在社会层面,个体自由的实现与人类的解放是相统一的;而在微观层面,个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外在环境为前提,但良好环境的创造是每个人必须主动参与的。据此,共产主义价值观摒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私观念,崇尚的是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对集体的奉献,从而将个体与群体、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需求、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需求有机地融合起来,即把人的精神信仰扎根于现实土壤当中。

联系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们应该正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只有在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可能的。而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义务来建立和维护对己对人同样重要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是统一而非对立,是互助协作而非相互隔离的。从另外的角度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如同空气,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无法逃避其浸染和影响。这与共产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个体与集体的内在统一性其实是内在契合的。

总之,只有将上述共产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基本理念及时传达给学生,并结合其实际需要给予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才能在及时解决其价值观迷茫的同时,为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打下必要的基础。

 

2.解决自我规划与人生观困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在埋头苦读后终于进入理想大学,却很快陷入一种苦闷和迷茫,不知道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表面看,陷入苦恼的学生似乎主要是找不到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但其深层原因往往还表现出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疑惑。

大学是连接在校学习时代与未来工作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在校学生而言,相比高中时代的目标单一,大学时代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它不仅仅取决于所学的专业,还与个人的兴趣特点以及社会的选择直接相关。因此,关于未来发展走向的自我规划是每个大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主题,是他们必然考虑、同时也必然充满迷茫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如此,在自我规划这一主题的背后,相伴随的还有更为深刻的人生观困惑。即个人的何去何从,这往往容易延伸到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事实上,人生观与职业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主题,二者决可分割。

一个在人生观上明确的人,其职业发展方向往往也是确定的,不仅如此,无论他在未来人生道路上遇到何种困难都可以克服和战胜。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中学时代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明确写下了自己的人生观取向:“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正是有了这样明确的人生观,马克思才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由最初的法学家和律师的职业选择,转向志在改造人们观念的哲学家,并最后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思想领袖和革命家。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看到人生观对于自我发展规划的深刻影响。然而,在现实中不乏另外一些人,他们喜欢金钱所以投身赚钱最多的行业,或者喜欢权力而努力到政界发展,等等。这些现象都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他们能否在朝向选择目标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并为其选择承担后果。因为人作为有精神需求的存在,只有在追求世俗目标的同时兼顾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做到身心合一以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健康。而从许多前人及同代人的经验中我们也不难了解到,如果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往往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在获得足够的金钱或权力之后反而堕入物欲的漩涡而无力自拔,颠覆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因此,大学生人生观和职业观教育,应该在引导他们确立人生目标的同时,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等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物质的目标与精神的追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职业追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动力不足甚至“心身分裂”的困扰,也只有这样,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才会植根于他们的内心。

 

3.解决未来发展与世界观困惑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仅仅意味着对自我选择上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但面对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场景,个人的未来究竟如何?明天的世界又会怎样?这些仍是他们无法把握但又需要解决的困扰。对此,应该及时给予其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所谓世界观,意思是“着眼于世界之上”。这是德国知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广泛世界的观念”。它指的是一种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②]。对世界观的通俗理解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所信奉的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说,世界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同时人通过掌握和运用规律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之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世界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所在。

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和掌握。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则昭示了“世界掌握在人自己手中”这样一种基本信念和态度。可以看出,对于担负未来社会建设者职责的大学生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看待外在世界和未来发展对于他们自身是何等重要。只要当他们真正接受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获得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信心,才会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相比大学生未来发展这一更为具体的主题,世界观似乎是一个宏大而遥远的话题。但如果没有对外在世界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框架、或认为后者是不可知并无法判断的话,主体自身“向哪里去”必然同样沦为一个飘渺模糊的问题。因为属于人的问题显然不是在头脑中,而是在现实世界展开和解决的。因此,要真正解决未来发展的困惑,必须解决世界观的困惑。如此,有针对性地施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则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要将上述思想教育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引领其走进共产主义信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和完成的。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在时间、场地、内容和组织等方面给予保证。具体而言,首先,基层院系应提供日常常规性的思想教育平台,为面向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讲授和交流提供保障;其次,在工作中应保持理论和现实的一致性,即对思想上走进和接受共产主义信仰的学生,现实中的组织关怀必须到位。

 

1.思想教育的平台建设

从现实情况看,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学校范围内针对部分年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各级组织开展的相关培训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外,主要就是基层院系进行的一对一深度辅导活动,即由学生工作专职教师在办公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间一般持续1小时左右,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效果看,个别谈话能从方法上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出一些问题或状况,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鼓励或劝导。应该说,这种谈话方式非常必要,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时间和场合所限,它所起的作用往往只能是经验性的局部指导。要对学生进行深层的思想教育以期改变其思想观念,这种传统的谈话方式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基层院系而言,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应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从另一个角度看,旨在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教育指导工作,不是一次或几次谈话就能解决,也不是上一门课就能实现的。基层院系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几年的在校时间,面对他们可能发生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困惑,如何能保证因时因事地使其得到恰当合理的释放与化解,显然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作为保证。所谓持续的时间,是指每个学期都应呈现相关的思想教育指导内容;而所谓开放的空间,则指应该提供面向所有学生可以自然进入并寻求指导和进行交流的场所。只有这样,当一些学生出现困惑时,才可以知道随时到哪里去系统聆听、寻求解决,同时又避免由于担心内心暴露而自我封闭的现象。

此外,思想教育要取得有针对性的实效,还必须避免说教式的或纯粹经验式的指导,而应该包含有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论证,即提供有内在连贯性的、体系化的系统知识。这同样需要搭建思想教育平台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要使思想教育者和接受者之间有能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场所,使教育内容得以展开,每个基层院系都应该结合专业,以适当形式开设正规的思想教育课程,每学期以上课的方式来推进思想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思想教育才可能是系统的、正规的,才能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思想教育课程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心理、人际、就业等多方面需求综合起来,在内容上进行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设定,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同时,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对具体问题的探讨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并灵活掌握授课形式,从而使学生有多方面、甚至意外的收获。

通过开设课程,既可以避免讲座、座谈的随意性造成学生的忽视,又可以从整体上推进学生党建、日常管理、心理、就业等工作,为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长远和深层的动力保障。只要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基层的思想教育课程必然会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也最终会极大地助益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助益于学生的党建工作,并助益于整体学生工作。

 

2.党支部的组织强化

众所周知,任何信仰性组织要吸收更多成员加入并保持他们的热情,都必须为这些成员提供及时周到的关心、服务和帮助。因此,在努力通过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接受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基层院系党组织还必须在组织关怀上下足功夫,保持组织关怀到位,让学生们尤其是积极分子随时感受党组织的温暖。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党支部的建设。

基层党支部承担着组织宣传、党员发展和组织生活等基本职能,其工作质量直接关乎党建工作的成效。基层党支部建设包括选举配备支部委员会成员、开展日常组织生活、创新活动形式、党员发展与转正等等。根据笔者经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配备一名素质过硬的党支部书记。一名党支部书记往往决定一个党支部的工作质量,并直接影响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

从产生程序上看,党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经过支部党员的选举并经基层党委任命产生的。但由于在校学生主要精力和关注点在学习上,因此在一个支部成立之前有选举权的党员往往缺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或者自身对支部书记工作不感兴趣而在行使选举权时带有很大随意性,这样导致的选举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要么选出缺乏工作热情或工作能力较低的人,要么当选的是主动自我推荐但并不符合条件的人。为此,基层院系党委在配备党支部书记时,最好能够提前做好考察和说服工作,鼓励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主动站出来勇挑重任。

此外,要高度重视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经常性的一对一谈话,应当随时了解和掌握支部工作进展情况及支部书记本人的思想状况,帮助分析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难点,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热情。同时,开展针对党支部书记的阶段性培训,通过培训规范党支部工作流程,讲授工作技巧,提高其工作能力,使支部工作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最后,还要在院系层面设定必要的奖惩措施,促使党支部书记们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份事业来做,不断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通过不断改进工作形式,保持党支部书记的良好工作状态,保证基层党支部和支部成员发挥其应有作用,不断扩大党组织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和积极分子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吸收更多的优秀分子、壮大党的队伍。

综上所述,只有紧密联系在校学生实际,针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困惑进行符合其心理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才会真正走进更多学生心中,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才会具备足够充分的开展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点,开设正规的思想教育课程,提供及时充分的组织关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责任编辑:尹鹤灵

 



[] 百度百科世界观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4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