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2010年1月13日,《北大青年研究》编委会2010年度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杂志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编委会副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化祥,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校团委书记吕晨飞及校内外相关专家和全体编委出席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主持。
会议听取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霍晓丹同志关于2009年度编辑部工作的报告;会议表彰了2009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会议还就本年度杂志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出席会议的还有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祖嘉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赵为民、图书馆馆长朱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郭瑛、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吴艳红、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医学部团委书记阮草等校内编委,《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北京教育(德育版)》执行主编包和春、副主编寇红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夏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李鸣、《北京教育(高教版)》副主编王成等校外编委,以及部分作者代表和编辑代表。
现将会议的发言摘要如下:
主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霍晓丹
过去的一年是《北大青年研究》刊物持续发展与进步的一年。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庆祝建国60周年的背景下,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以及各位编委、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刊物在2009年共出版4期,刊载86篇文章、40余万字,平均每期刊物页数达到90页左右;开设了近20个专题;34篇文章经编辑部推荐被校外期刊转载,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在去年的编委会上,我们提出了办刊的“四个所在”和“五个依靠”,回答了“什么样才算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刊物,怎样把《北大青年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刊物”的问题,得到了各位编委的一致认同,为我们办好刊物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标准。在这个方向和标准的指导下,2009年我们重点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重点在版式设计和学术规范上下功夫,重点在刊物的电子化上下功夫。
一、以鲜明的导向意识开展选题策划。在选题策划上,我们重点考虑三个方面:反映党和国家的政策与形势,体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前两个方面着眼于大的、宏观的、具有时效性方面,第三点更多是关注一种苗头的、趋势性的东西,当然往往也是前沿性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导向。09年,杂志准确把握时事政策形势,推出了16号文件精神5周年、建国60周年专题,刊发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在北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顾展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工作干部全面、深入地解读上级精神。在反映工作重点方面,全年第1期刊发了张彦书记撰写的《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论文,提出了将“精致化”作为北大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杂志两次设立了“学生工作精致化”专题,带领基层同志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杂志还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设立了“促进就业创业”专题;高度重视夯实基层工作,设立了“创新基地建设”专题;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水平,选刊了多篇实证调研文章。这些专题和文章,都清晰地展现了近期北大学生工作重点,将学生工作干部的注意力聚集到学校要求上来,想问题、干工作、谋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杂志最新开设了“聚焦”栏目,专门就前沿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为此,杂志先后推出了“山寨文化”、“网络暴力”、“聚焦90后”、“艺术教育”、“文体教育”、“留学生管理”等专题,其中多篇文章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期刊转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二、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推进杂志改版。创新,是杂志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稿件质量不断提高,选题策划比较合理的情况下,版式设计成为薄弱环节。《北大青年研究》于2005年创刊,2005-2008年,基本采用了相同的排版模式。我们参考了多本权威杂志的排版,请教了一些专家之后,确定了现在的版式。在杂志的字体、字号、间距等方面做了调整。一些同志们反映,改版后的《北大青年研究》更加美观和学术问更浓。以美观大气、朴素高雅为目标,为杂志设计了全新的封面。以接轨标准、便于阅读为目标,为杂志设计了新的排版格式。现在的排版格式,完全按照专业学术期刊的标准规范字体大小、段落行距,整个杂志文字明晰、风格清爽。此外,还根据阅读习惯,对纸张颜色和墨色浓淡进行了调整,更便于读者阅读。
以提高学术性、增强规范性为目标,对文章的学术规范做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杂志主编和编辑拜访了《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就学术规范问题进行了虚心请教。我们还查阅了学术规范的国家标准,仔细研究了国家标准的规定;同时,研读了一些此领域的学术文章;并注意结合期刊行业内的约定俗成的做法。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北大青年研究》的投稿规范细则,限定了文章摘要的字数和关键词的个数,要求关键词必须从关键词库中选择,对图表、作者信息、标点符号、正文注释等论文要件也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基本做法是,不要文后的参考文献,全部放在脚注中。
3.以发展的前瞻眼光建设刊物网站。一是考虑持续扩大刊物的影响,扩大读者群;另一个考虑,期刊的网络化或电子化是一个趋势,所谓期刊网络化,是指期刊从组稿、审稿到编辑、排版、检索等围绕期刊发生的业务运作流程的数字化。《北大青年研究》敏锐地把握到期刊网络化这一趋势,依托北大·地带网站,积极建设刊物网站。目前,刊物网站已具雏形,网站以蓝白色为基调,力求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与刊物风格上保持一致。
办好一本杂志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工作。今年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5周年,《北大青年研究》正是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带动北大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而创刊。今年也正好5岁。五年前,在张彦书记带领着一批同志,以非凡的勇气,创办了这个刊物。由一所高校独立办一本思想教育刊物,这在全国都几乎是没有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同志,都专门为《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创刊发来贺信。足见上级领导对刊物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在创办之初,张彦书记就提出了杂志的发展定位和办刊特色,即杂志作为北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刊物,要以工作实践为基础,以理论的思考提升为方向,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自身特点。5年来,始终以建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期刊为目标,不断奋进,提升办刊水平,使得杂志的特色不断凸显,质量不断提升,版式设计日益精美,编委会日益壮大,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形成了定期组稿会、编委会,网络征稿、“三校一读”等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本杂志从小到大,从粗劣到比较丰满,也有了一些韵味。
在杂志的带动下,学生工作干部开始研究,开始探索,理论研究水平、文字水平得到了提升。很多同志从以前不太会写文章,到目前能够写出具有较高理论性、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可以说,《北大青年研究》杂志从创办到现在,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刊物的发展路子,带出了一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干部队伍,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贡献。不久前,李卫红副部长在参观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顾展上,对《北大青年研究》杂志五年来在开展理论研究、指导实际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年是一个阶段,五年也是一个起点。最后,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我此时的心情:创举、发展、新篇。5年前,创办《北大青年研究》是一个创举,5年当中,杂志获得了长足发展,未来,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随着学生工作“精致化”发展要求的提出,《北大青年研究》杂志也将迎来新的篇章,为北大学生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王义遒
这几年,我们刊物一直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对未来的工作,我有两个方面的看法:一个是“大”,一个是“小”。所谓“大”,就是作为北大,我们应该在青年工作中指出一些大的方向性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温总理每年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在强调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也在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大学教育的庸俗化问题严重,这个问题会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希望杂志可以在这些方面具有战斗力。我们要重视素质教育,这个素质不仅仅是业务素质,更应该是做人的素质,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所谓“小”的问题,就是“精致化”的问题。学生工作必须专业、深入,做一些深入的思想状况调查研究。应该针对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针对一些特定对象成长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编委、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 赵为民
我感觉这个刊物有几个特点比较突出。首先,刊物有很强的导向性,这也是我党一贯办刊办报的态度。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的想法,这是刊物应该坚持的。另外,这个刊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刊登的文章很实用,全是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对自己教学、研究、管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思考,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甚至不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通过阅读这份刊物就可以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灵有一个感知。
对于明年的选题,我提出两点建议,来具体落实刊物的“精致化”问题。第一,增加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探讨。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对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是,作为北大,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研究,加强一些深层次的、更普世的、共同的问题的探讨,如大学生信仰、青年人的性格、青年人的偶像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北大的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每年组织撰写一两次大型调查报告,进行调查分析;第二,“昨天·今天·明天”这个题目应该作为刊物需要重视的一个选题。昨天,北大的传统,特别是北大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一直很深厚。北大历史上,五四时期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北大需要继续发扬的,这也是所谓的“创新应该守阵”。明天,即前瞻性,对未来工作理论的研究,也是北大的特点。要加强对北大学生工作传统和未来的研究,忽视这一点,我们现实的工作就会很迷茫。
编委、《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 刘俊彦
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意见。首先,刊物的特点。经过五年的发展,我觉得刊物有三个特点:第一,办刊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刊物编辑队伍的专业性在提高;另一方面,作者队伍水平越来越高。第二,刊物越来越专业。这主要表现在,选题上越来越有独到之处;论文质量上,从工作性刊物向学术性刊物转化。第三,刊物特色越来越明显。形成了核心内容的导向,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文化、大学生工作、大学生发展,每个选题都围绕这些核心。第四,刊物只有专题,没有栏目,以专题取代栏目。这个定位跟刊物的特点有关,因为它毕竟不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刊物,如果把精力放在栏目上,就会阻碍它的深度发展。
对刊物选题的看法。列出的四个选题都不错。刚闭幕的团的十六届会议,讲了许多理论创新的东西。第一是不仅要研究党的理论,更要研究团的理论、学生工作的理论。团的理论在党的理论下,更精更细,更切合青年人。所以,做好这些选题要视野更高、更开阔。第二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团的会议提出了团工作理论的三大挑战: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变化,网络化、城镇化、工业化等对青年政治工作组织化的挑战。特别要关注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刊物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对北大学生工作的贡献,也是对整个共青团理论的贡献。
编委、《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彭庆红
作为编委来参加这个会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交作业、提建议、学经验。所谓“交作业”,是指为刊物服务好不好;“提建议”,是指对刊物未来提一些建议;学经验,是指向同仁学习。
首先,谈一下“交作业”,即为刊物工作服务好。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上刊载的北大文章,马克思主义学院3篇,学生工作系统1篇;200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3篇,学生工作系统5篇,其中3篇是从《北大青年研究》上转载的。明年,我们对《北大青年研究》文章的转载将保持这个势头,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包括质量上。
其次,“提建议”。我认为刊物应该坚持“两个服务,两个引领”。第一,服务北大,引领全国。刊物具体研究的是北大的青年实际,但是北大的地位决定了它也要引领全国的研究。第二,服务青年,引领未来。《北大青年研究》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但是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研究当前青年的一些现象,更要研究青年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最后,谈谈对选题的看法。第一,“精致化”问题。这本身体现北大的特点,同时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的背景;第二,党建方面。这与教育部和中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把这个列为选题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及时的;第三,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方法途径。这主要强调的是操作性。但首先要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如果搞不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就不能搞清楚“怎么做”。所以,不仅仅是操作性的研究,也要加强在“是什么”“为什么”上的研究。第四,深度辅导问题。这是结合了北京市的要求。虽然北京市的辅导工作已经开始建立了,但是没有系统的设计。而通过深度辅导专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前一年工作进行一个好的总结,而且可以对深度辅导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实际工作。
编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夏学銮
今年参加编委会的主要感觉是刊物成长了、发展了。这主要表现在文章的质量、编辑队伍、作者水平越来越高。作为北大的青年研究不仅要搞好学生工作研究,也要加强理论性研究。对于选题,我们必须跳出北大,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进行研究。关于“精致化”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学的实证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结合国内外事件研究我们的青年。
编委、《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 夏新
2009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转载了《北大青年研究》3篇文章,明年,我们会争取转载更多的文章。我认为,《北大青年研究》明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编辑在用心做事、用心办刊。一方面,针对性很强,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感到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刻性强,经验性的少了,理论探讨多了。
对选题的建议。第一,我们的刊物可以在“学习型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第二,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培养北大青年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科学化、个性化;第四,我们北大青年,要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与追求个性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集;第五,继承北大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立场;第六,拓宽编辑思路,使更多青年关注我们的刊物;第七,为刊物争取一个正式刊号,使得我们的刊物从内刊变为一个“有名有姓有户口”的刊物。
编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嘉合
每次参加编委会,都感觉有新的变化,也对我有新的启发。《北大青年研究》不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发表研究工作成果的阵地,也为我们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材料。
谈一些建议。首先北大校长周其凤提出“在北大学习需要大境界、大胸怀、大智慧”。所以,我们的刊物除了看到一些具体工作之外,要在一些宏大课题上引领同学们的视野、境界,那么他们对党的核心价值观、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信心就会增强。其次,刊物在创新方面应该加强。创新有多个层次:第一,全新理论的提出、全新方法的提出,这是创新的最高层次;第二,对原有理论的发展,赋予新的含义、新的风格;第三,对于原有材料新的组合;第四,对原有材料的挖掘。所以,我们虽然可能提不出新的理论,但是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加强创新。最后,我们可以尝试在思想教育方法上进行探索。
编委、《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 李鸣
从一个编委角度,我从办刊的角度对刊物提出一些建议。现在刊物是季刊,我们可以考虑变为双月刊,毕竟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编辑队伍。其次,页码和栏目的相对固定应该成为一个日程。固定栏目如刚才提到的“聚焦”栏目。第三,选题上要视野更开阔,关注世界,有一个世界眼光。“精致化”是北大的一个特色,以后应该系列化坚持下去。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工作方法也是长期需要关注的。除此,我建议应该关注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
编委、《北京教育(高教版)》副主编 王成
第一次参加编委会,首先,要祝贺刊物,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其次,我要对《北大青年研究》表示感谢,2009年,《北京教育(高教版)》转载了北大12篇文章,其中来自《北大青年研究》的就有8篇。最后,我对刊物提一点希望。通过五年的发展,《北大青年研究》在办好自己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后,应该引领全国,发挥辐射作用。作为北大,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这种引领作用,这不是行政的赋予,而是一种担当。另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推动青年研究工作的发展。
编委、《北京教育(德育版)》副主编 寇红江
从霍晓丹老师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北大青年研究》五年来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第一,特色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多的文章从多学科的视角和多学科的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实证方法开展研究,这是很受欢迎的。第二,选题越来越独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非常注意导向性;另一方面围绕热点难点研究,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第三,质量越来越过硬。这点从转载数量上就可以看出,去年《北京教育(德育版)》就转载了《北大青年研究》上的16篇文章。
杂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是:首先拥有强大的办刊队伍,这主要包括张彦书记宏观领导,霍晓丹主编很有力的执行,以及强大的编辑队伍;第二是强有力的作者队伍,北大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能够作出好的理论文章。
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彦
我今天有几个感想。第一点感想,《北大青年研究》不仅是北大自己的事,也成为各位编委牵挂的事。作为刊物的编委会主任,我在这里感谢你们对北大的支持,感谢你们把《北大青年研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第二点感想,《北大青年研究》作为一个校内刊物,可以把许多有影响力的正规刊物的主编请来作我们的编委。一般对刊物而言,都是“大人物支持大刊物”,我们的刊物是“大人物支持小刊物”,这体现了我们的刊物拥有特殊的组织形式,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刊物才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今天的水平和层次。我们这个刊物目前没有、今后一段时间也没有办成正规刊物的计划。夏新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和指出的方向,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我们暂时没有让它变成正规刊物的计划,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那样的条件和能力。虽然我们的队伍在人数和学历上是足够的,但是办刊经验不足。而办好一个经得起推敲和经得住大家评价的刊物,不是件小事情。我们要继续努力提高水平,争取刊物文章在其他刊物上多被转载。
一个刊物发挥引领作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阵地引领,我们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北大的阵地;第二种是文章水平的引领,文章水平提高了,使大家有启发、有思考。比如就我自己而言,我既是编委会主任,也是作者,每年都会写一篇文章。我的这篇文章解决的是实践问题,实践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论思考,大专家未必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但是有较多的实际经历、同时也受过理论思维训练的作者,就能够较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来做文章。即使是我们这种内部刊物上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实践问题,如果同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大家也会关注。各位老师所负责的刊物就成为我们“走出去”的阵地。
第三个感想,我们办刊的缘起是北京大学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我认为,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中间层次上的探讨——关于如何将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进行有效的转化。我们从事一线工作的院系辅导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不善于科学化表达;我们现有的学生工作缺少规范和学术支撑。于是经常挂在口头的应该掌握的规律往往难被发现,这恰恰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方法。我们需要也能做到把一些现象、问题用科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按照学生工作的专业思维去开展工作、提高水平。而各位专家的参与,使得我们的刊物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整理:何小锋 刘洁纯 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