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

作者: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彦 发布日期:2010-05-18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加强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并体现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之相适应,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五年的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和经验积累之后,如何科学发展、提高水平,业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精致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热门思潮,其核心理念和工作要求对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无裨益,可以为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  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问题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理论界的前沿思考,精致化思想高度契合了高等教育继续深化改革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

1、精致化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精致化起初是一个管理学领域的概念,“即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1]一定程度上,这一主张也与日本在科学管理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精益生产思想有关。后者主张“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比最优,并且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力图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防止过量生产来满足客户的需求。”[2]台湾学者最早将精致化思想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致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设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精致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兼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重过程、细节和结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3]伴随精致教育理念在内地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界的传播和实践,精致化成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集中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2、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

在经历超常规的大发展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关于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并说“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中,提高质量已经被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强调。[4]对质量的追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反映时代最新思想、细分学生群体特征、最大化教育成效,从师资队伍配备、课堂教学设置、日常行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指导等各个方面提高工作水平、重视工作细节、优化工作过程。因此必然呼唤精致化的出现,因为后者就“是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致的管理或教育”,“是一种高品质的教育,是迫近教育理想的一种途径。”[5]

3、精致化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作为新时期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6号文件为高校德育“前所未有地提供了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支持环境。”[6]16号文件精神指导下,近五年的时间里,国内高校德育开创出一番新局面,在明确工作任务、突出重点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均成绩斐然。以北大为例,学生工作确立了“四个转型”的发展思路,工作重心从学校层面向职能部门和院系基层转移,工作内容从狭义的学生德育工作向内涵更广的学生工作转变,工作方式从单一的“传授—活动”型德育向“教育、管理、服务”互相渗透的整体教育模式转变,基本构建了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现有成绩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要求、攀升工作新境界的问题。在宏观和中观问题已经基本获得解决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途径、方法、手段以及效果等微观层面着力。概括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乃是如何实现工作精致化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主要特征

 

精致化绝不仅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模糊性描述,而是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中有若干特征足以构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突出育人效果,强调重视德育评估的作用

精致化在注重过程、细节的同时同样强调结果、效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明确目标导向和价值指向性的,如果忽视教育目标和最后的效果,只注重过程和细节,可能会使工作失去方向性。把绩效放在关键地位,才能真正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德育评估是对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系统而又全面的考察,因此精致化的实现要求德育评估的引入和应用。德育评估既会评估实施德育的途径、手段、程序和方法,也会评估德育工作的成效,并通过衡量德育工作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来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这将极大地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修正教育过程,形成鼓励并支持符合预设目标的行为,限制并纠正不符合计划预设目标的行为”[7],从而增加对德育过程的控制,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精致化。

2、突出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强调组织机构的不断优化

   精致化的工作需要由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组织和机构来操作。衡量工作体系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集中和分散的结合程度。集中指的是该体系要有学校层面的坚强领导,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协同各个部门、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分散指的是该体系同时更要充分鼓励基层院系和一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特色方法。由于包括工作对象在内的事物本身的不断变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因应新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能够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迅速反应,根据新需要调整体制机制,以胜任新时期的任务要求。

3、突出技术性,强调信息手段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性自然成为精致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它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对“技术性”的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产品,顺应手段信息化的趋势,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脑等信息产品,发挥新手段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二是善于吸收和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实现定量化、精细化管理,形成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完成目标、考核目标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注重在工作中利用表格图表等数量方法。[8]

4、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和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导,更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要求“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独立人格、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要关注时代发展的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思其所想、送其所需,避免空洞说教。要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探索品德塑成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要构建互动化和民主化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的传授和管理,更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探索、自我获得。[9]

5、突出教育者的创造性,强调工作措施的灵动性和艺术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过程,仿佛是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流程。工艺品的成形与否、质量如何以及能否做到巧夺天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匠人的技艺水平。而匠人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如同解牛的庖丁那样,很多操作来自于突然的灵感,以至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此譬喻,教育工作者在实现教育过程精致化时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者的见识、水平以及工作方法与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这根本上是因为德育“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其过程的组织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程式。”[10]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善于“随机应变”,即综合考量工作对象、教育目的、发生环境、实施时间以及对问题的判断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工作手段,工作方法,以实现德育的核心宗旨和根本目标。德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时时反思和总结已经做完的工作,寻求可以改进之处,观察工作方法是否流畅自如,继续对自己的技艺精雕细琢,好上求精、精上求巧。

6、突出科学发展,强调工作模式的可持续性

精致化固然强调教育者的个人技艺能力和创造性发挥,但绝不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和策略的无法复制、传承和延续。基于对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融会贯通,精致化同时强调对组织机构、制度体系、队伍结构的建设,即主张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11],这就要建立起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构建有三个重点,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立,把一些创新做法通过规章制度予以固化从而促使其传承。其次是资料的保存,也就是把一些特色鲜明乃至个体性很强的做法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供其他人学习和参考。最后是队伍的建设,要通过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队伍实现“传帮带”的效果,将代际思考、经验和做法完整地传授下去。

 

三、  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若干策略

 

如上所述,实现精致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控制和进程管理模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距离精致化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要高度重视对工作全过程和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全部因素实施有效监督、反馈、纠偏和修正,从而使之顺利导向精致化育人的核心预定目标。当前正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并即将开展16号文件发布以来的工作总结,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推进工作的时机,我们要抓住机会、乘势而起,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目标的实现。

1、理性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对工作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就是把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一起来,将目前的工作状态与理想的精致化状态进行对比研究,从科学视角和学生视角出发,肯定成绩、明确不足,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现有工作的基本策略。

从科学视角出发审视现有工作状态,就是要在坚持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肯定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现有的工作,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自身客观发展规律,是否吸纳了教育学、青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从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的角度出发对德育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率进行了考量,是否在目标设定、措施施行、效果反馈、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等诸多环节实现了有效控制。简言之,就是要看现有的工作手段、方法、途径是否科学有效,是否注重了工作的实效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

从学生视角出发审视现有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是否全面契合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是否做到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换言之,就是要从工作对象出发,检查现有工作效果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2、科学构建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德育评估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是上一个过程的终端,又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但由于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性,致使德育评估的开展现状不是特别理想,其作用发挥也相对有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精致化、体现科学性,就需要在评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所谓评估,是按照既定标准,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特性或工作绩效做出“评述”、“估量”和“全面评价”的研究过程。许多学者对大学德育评估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指标的时代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完备性等因素,提出了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测评法等多种具体评估办法。[12]其中可供应用的若干原则包括:

要坚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既要依托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方法,又要引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型,注重实证性和量化性,强调规范化和科学化,纠正单纯主观评价的片面性和倾向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要实现评估标准的多元性。伴随着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更趋向于多元发展,直接催生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多样化趋势。德育评估要顺应这一趋势,充分考虑评估客体的多样化特征,建立多元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要增强评估工作的实践性。要注重评估主体(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和评估客体(基层德育工作者、学生等)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积极反馈。要避免形式化,实现日常化,做到评估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既客观反映德育工作实效,又能够推进德育工作发展的最优效果。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目标、手段重视多,对方法、效果重视少,对安排、检查重视多,对落实、评估重视少,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精致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评估当作重要的工作策略。

3、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质量

考虑到教育者在实现德育精致化中的重要性,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首先要实现培训工作的精致化。因此就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工作,提高各级德育工作干部,尤其是院系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的工作水平。目前针对大学德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基本上是宏观、泛化层面的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与精致化的目标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改进的重点培训环节包括:

建立分类分层的培训机制。要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能,将目标群体划分为管理工作者和一线工作者、不同时限工作者等不同类型,针对处于不同工作层次、担负不同职责要求的人员,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特别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精致化要求教育者本人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培训工作要围绕激发和挖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这方面的潜能和能力做文章。要多安排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技能性强的业务本领培训活动,多安排传授操作方法的实践培训活动。

4、鼓励基层创新和加强经验推广

在精致化的目标和原则下,要通过物质资源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以及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任课教师、院系基层和一线工作者大胆创新、放手去干,勇于针对热点难点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方法和前沿性的实践,提出工作对策,找到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正如哈耶克所言,人类社会的知识具有分散性特征,绝大部分的知识分散存在于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在头脑中的经验型知识。[13]当前,许多基层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分散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经验挖掘和转化推广机制,将基层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成熟的惯性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加以普及推广,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

为此,要建立密切的基层联系制度和信息收集网络,及时发现、整理基层的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向决策制定和工作管理部门的汇聚与集中,在加以整合、归纳、提升后,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规范做法。要进一步通过工作简报、研讨会、现场办公会、队伍培训等工作平台,将已经上升为“范式”的先进做法加以普及推广,为其他单位和同仁提供启发和借鉴,以求在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作者:张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霍晓丹

 

参考文献:

[1]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丹尼尔著,李柱流等译:《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雷爱国:《精益生产要略》,《上海经济》,2005年第2期。

[4]张彦:《北大学生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北大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5]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报》,200917日。

[6]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方明:《精益生产新模式》,《现代物流》,2005年第2期。

[8]晏清华:《试论现代大学活动德育模式中的受教育者》,《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9]张镜怀:《在德育过程中应落实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甘建刚:《网络技术在德育活动中的应用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1][]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月版。

[12]袁惠芬:《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13]谭钊、侯旻翡:《论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德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求实》,2005S1期。

[14]陈平:《台湾教育的启示》,《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15]孙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控制》,《科技信息》,2007年第36期。

[16]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6月版。

[17]周琳:《中外德育评估体系比较研究》,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

[18][]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1月版。

[19][]道格拉斯·诺斯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 10月版。



[1] 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雷爱国:《精益生产要略》,《上海经济》,2005年第2期。

[3] 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 谢湘:《周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青年报》,2006714日。

[5] 陈平:《台湾教育的启示》,《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6] 张彦:《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新局面——关于北大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北大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