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新时期高校科学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思考

作者: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严敏杰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高校学校学生军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组织管理机制、法制规章制度、军事技能训练效果、军事理论教学质量、教育管理队伍、经费后勤保障和教育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校必须科学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高度重视,夯实工作基础;统筹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勇于创新,增强育人功能,不断开创新时期高校军训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  学生军训  科学发展  创新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已成为一项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和管理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军训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国家军训管理部门、承训部队、军训基地、军事院校等机构的全面配合和支持;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后勤系统等单位的全面协作和共同努力。军训作为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大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因此,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推进和创新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就必须立足长远、与时俱进,在国家、军队、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军训工作的各个环节。本文拟从高校的角度,从分析当前军训工作的现实问题入手,探讨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进程的思路与途径。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1985年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以来,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由试点转向普及和制度化,成绩斐然。然而,随着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也逐渐凸显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训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新时期全新的形势也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和改进军训工作。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组织管理机构,或者缺乏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领导机构。一些高校没有成立军事教研室和人民武装部,没有成立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没有配备军训专职干部,而是由学校的学生处或保卫处负责。这容易出现“无人负责”、“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军训工作的持续发展;二是建立了学生军训工作组织管理机构,但是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缺乏校内其它相关单位的支持、协调和配合,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格局,影响军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2、法制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没有建立与学生军训工作相关的法制、规章或制度,或者是建立了但是不健全,也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更新,仅靠领导重视或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使得学生军训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能“依法施训”、“依法管理”,造成学生军训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经常在军训的动员、组织、管理、保障等各个环节上出问题。

3、军事技能训练效果不够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训练时间短而集中,施训较难,2-3周的时间只能追求“短期效应”,能将既定的训练内容完成就不错了,要拓展训练内容比较困难;二是军事技能训练内容陈旧,训练课目单一,层次低。主要围绕阅兵式、分列式等表演性内容展开“套路式”训练,多年来缺乏变化,基本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缺乏纵向的延伸,科技含量不高;三是训练形式固定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训练效果不甚满意;四是训练考核简单,只要参加了军训,都能够获得成绩,对学生缺乏约束和激励。

4、军事理论教学质量不够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内容陈旧,教材不统一,课程设置不全,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吸引力;二是教育方法单一,课堂讲授仍采取灌输教育方式,只是以大课讲解为主,缺少讨论式、对话式等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和稳定的既懂军事科学知识又擅长教学的教师队伍;四是没有把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列入全校教学计划,教学时数没有达到《大纲》要求,流于形式。

5、教育管理队伍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军训工作专职工作人员缺乏,人民武装部编制数量过少,只有2-3个人,要组织几千学生的教学、训练、管理困难很大;二是学生军训工作专职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不够高,军队转业人员学历偏低,高校毕业生又缺乏军人素质,进行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比较勉强;三是学生军训工作带队教师队伍选拔难,大多都是高年级学生,真正有经验、熟业务、高能力的同志比较少;四是承训教官的学历较低,年龄较小,缺乏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官不注重自身作风和言行举止,令学生比较反感。

6、保障工作不够有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军训工作经费不足,难以保障几千名学生同时训练所需的庞大支出;二是军事技能训练场地不够,一些高校在校内操场训,一些高校同时使用一个军训基地,综合训练难落实;三是军训基地条件有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条件和后勤服务不是十分理想,影响学生正常的住宿、饮食、洗澡以及训练;四是承训教官的数量偏少,尤其是一些驻军和军事院校少的地区,用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充当教官,影响了训练效果。

7、教育成效不够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成效有限,学生在国防观念、军事科技知识、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等方面进步不大,没有实现学生军训工作预期的目标;二是教育成果在军训后得不到有效的巩固,缺乏长效机制,学生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收获和良好习惯在军训后逐渐淡化,强效化教育所带来的只是速效性结果,难以长久保持下去。

 

二、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文综合梳理了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有些问题互为因果。追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另外,每所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有差别,其原因自然就会不尽相同。这里,笔者主要分析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几个关键因素。

1、高校领导对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军训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尤其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生军训工作的开展程度。但是,有的高校对学生军训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只把学生军训当作一项“软指标”,对学生军训工作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支持和组织实施重视不够,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往往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2、高校对学生军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忽视了此项工作的系统性。学生军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方面,涉及理论研究、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宣传动员、组织施训、教育管理、后勤保障等多项具体工作,必须统筹规划、全面协作、整体实施,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军训工作的成效。个别高校的军训工作往往“就事论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配套不够紧密,重视训练,轻视教育和管理,导致军训中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3、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忽视了此项工作的复杂性。学生军训工作很细、很杂,军训前的宣传动员、身体检查、衣物发放、人员编排、车辆运送,军训中的后勤保障、医疗安保、技能训练、教育管理、文体活动,军训后的评比奖惩、工作总结、成效巩固等,每一项工作都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对待,细致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个别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一些工作做得比较浅、比较粗,以为军训时间短,很快就能应付过去,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往往就是因为一项细小的工作没做好而影响了全局工作。

4、高校学生军训工作没有与时俱进,忽视了此项工作的发展性。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实践发展的二十多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二十多年,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二十多年,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也与以前明显不同,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在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一些高校没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缺乏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魄力,仍然抓着以前的老模式、老方法不放,学生军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没有与新形势、新技术和学生的新特点相配合,因此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限制了学生军训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科学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教育成效,实现学生军训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目标。要克服和解决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军训工作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全面完善学生军训工作的工作机制,积极创新学生军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着眼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际效果、实施分类指导的方针,不断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科学发展。

1、高度重视,夯实学生军训工作的基础

1)足额保障学生军训工作的经费支持,全力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学生军训工作的经费应专门列入学校预算,加大投入专款专用;要配备一支学生军训工作专职干部,解决其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保障军事理论教学的场地和师资配备,安排军事理论教学的专用多媒体教室,邀请军事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授课;要选派有经验、能力强、负责任、有干劲的优秀带队老师,做好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选择条件较好的军事训练基地以及高素质的教官队伍。这就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2)健全和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各相关单位的协调和配合。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立军训工作领导小组等常设机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财务部、学工部、保卫部、校团委、校医院、后勤系统、院系等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加强对军训工作的领导、部署和协调;可在校武装部设立军训工作办公室,配备足够的拥有正式编制的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军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要成立军事理论教研室,组建一支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各学院应设立相应组织,负责本院系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集中军训期间,要及时组建诸如军训团等形式的临时军事机构,编制好军事建制,具体实施军训工作。

3)完善学生军训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依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等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军训工作实施细则》、《学生军训工作手册》、《军训指南》等文件,确定学生军训工作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管理办法、操作章程,规范学生军训的宣传动员、人员选派、分组编排、教育管理、奖励惩罚、总结评比等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生军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坚实的依据。

2、统筹规划,狠抓学生军训工作的落实

1)完善军事理论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要将军事理论教学课程纳入全校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严格成绩考核;要成立军事理论教研室,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由军事院校和部队的专家以及校内经验丰富的军训工作干部共同承担授课任务;要完善军事理论课程设置,除了《军事理论》一门必修课外,还可以设置诸如《孙子兵法》、《兵器知识》、《世界著名战争史》等选修课程;要更新教材,丰富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既要讲解最新的军事科技知识,也要讲解军事技能训练的注意事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采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插播影像资料,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将课堂教学与参观室外作业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武器装备,增强学习效果;等等。

2)完善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体系,保证训练高效、顺利进行。一是要建立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武装部、学工部、保卫部、校团委、总务部、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个部门密切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二是要设立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配备3-4名专职工作人员,在武装部部长的领导下,负责学生军训的管理、动员、组织和实施;三是设立学生军训团前线指挥组,配备坚强有力的军训团前线领导班子,与承训部队和军训基地通力协作,切实抓好军训期间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教育、管理工作;四是按照军训团的编制组建一支优秀的带队老师队伍,做好军训期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3)创新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提高训练成效。为了适应当前军训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和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必须进一步创新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内容上,一是增加体育运动和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内容,在降低训练难度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增强训练效果;二是增加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技能训练,包括反恐、防暴、防空、消防以及抵抗自然灾害的技能;三是增加自我防卫的技能,包括擒拿术、医护包扎、自救互救,以及女子防身术等。在方式上,应坚持把学生由被动的“受训”转向主动的“参与”,以达成训练目的为原则。一是可以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争形式引入军事训练中,以院、系、专业为单位,进行评比竞赛;二是可以在丰富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军事演习的形式,进行科目对抗训练;三是可以视条件聘请军事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邀请军校学员召开座谈会,在不涉及军事秘密的前提下,介绍一些大学生关心的国防建设领域前沿问题及现状,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时事热点有机结合,多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能学有所获。

3、勇于创新,增强学生军训工作的育人功能

1)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与军训相匹配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感染力极强的教育,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价值观念的功能,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发挥着独具魅力的作用。我们不能希望仅仅依靠集中的十几天的军训就能实现教育目标,而要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经常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和录像、举行定向越野比赛,尤其是要在军训结束之后,举行军训感想征文比赛、军训DV纪录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军训的教育成效。

2)坚持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军训工作中开展常规教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承,军训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珍惜军训期间学生集中和行动统一的机会,适当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观看影片等形式,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既可以调解同学们枯燥的军训生活,也可以取得比平时教育更好的效果。

3)坚持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相结合,开辟网络教育新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设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建立内容丰富、版面全面的专门网站,传播国防和军事知识,供同学们学习和讨论,保持教育的常态化,增大教育的覆盖面,在满足同学们需求的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扶持和发展军事类学生社团,培养一批学生骨干,进行网站的日常管理,在学生中间组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同学们开展自我教育。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要不断地将学生军训工作推向前进,我们还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军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军训工作的发展规律,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的变化特点,以理论的创新去推动实际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号文件)

[2]《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7年联合制定实施)。

[3]廖文科:《贯彻落实<规定>,全面推进大学生军训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

[4]杨虎智:《当前大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3期。

[5]董智奎、冯志铎:《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军训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国防》,2006年第6期。

[6]胡亚军:《浅析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尹建强:《试论高校新生军训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徐思光:《高校学生军训要与时俱进》,《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靳红樱:《普通高校军训工作方法探索》,载《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