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缓考是高校对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课程考试制定的一种办法。面对缓考,不同的缓考学生具有各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应付办法,本文对缓考考生考试心理的表现及对策作粗浅探讨,以了解缓考考生心理的形成原因,帮助缓考考生确立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在考试中获得应有的成绩。
关键词:缓考 大学生 考试心态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老师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是促进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式之一。缓考是高校对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课程考试制定的一种办法。探讨缓考考生考试心理的特点、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缓考考生心理的形成原因,及时帮助缓考考生确立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在考试中获得应有的成绩。
一、考试缓考的表现特点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在考试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学校在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和制定切实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在考试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以充分的关注。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它一般包含有认知的成份、情感的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有系统,这其中动机起很大作用①。我们可以按照学生对待缓考的态度和动机,将学生的缓考心理类型大致划分如下几类:
1、 为了提高学习绩点
有些学生为了出国、保研、能够到一个好的学校继续深造学习、找一份好工作、获得奖学金;或者为了考一个好成绩、提高学习绩点,对于没学好的课程、没有把握的课程、较难的课程、老师出题难的课程等申请缓考保住高学习绩点。
这些学生一般学习比较好,由于在出国、保研、就业等方面能否成功,学习成绩是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同学往往把考试结果与自身的前途、理想、名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考试取得高分和高绩点的要求非常强烈,既想通过考试证明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又害怕考试失败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这种矛盾心理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并且心理压力加重变得不自信和担忧。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鼓励,帮他们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以积极的态度参加考试。
2、为了避免退学
有些学生经不住各种诱惑,平时不上课,不看书,不写作业,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有的学生失恋,谈情说爱耽误了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外语或学习第二学位影响了第一学位的学习。久而久之,书看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滑到退学的边缘,为了避免退学而申请缓考。
这部分学生快到考试时慌了神,找来别人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只要及格就行,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担心自己考试过不了关,可能被退学,而且这样的担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而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对这部分学生我们特别要关注,在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时,适当缓考一门或两门课程缓解心理压力。
3、 为了减轻考试压力
目前,学生的选课广泛、多样、跨年级,不少学生还选修了第二学位,考试期间很难做到至少隔天考一门课程,使得有的学生连天考试,不能做到复习一门考一门。这些学生一般是为了多学些知识而选课较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造成期末考试如履薄冰。经验表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和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应试者的紧张程度,同时没有学好功课或复习不充分也是引起考试压力的直接原因。为了减轻考试的压力,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考出较好的成绩,有的学生采取缓考的方式缓解考试的压力。
4、逃避(害怕)考试
有的学生对己期望较高,特别看重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和众多的尖子生竞争,心理上出现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担心自己考不好,没有面子,缺乏自信,没有勇气走进考场,只好申请缓考。这些学生在中学都有辉煌的历史,到了大学不适应大学的授课量大,进度快,笔记多,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式。考试成绩不及格,给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其焦虑程度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认知评价能力是首要因素。当学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又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应对方式,那么他的焦虑反应便会加剧,并会出现逃避行为①。
以上所述是比较常见的缓考特征和特点,表现出缓考生的不良考试心理。形成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涉及到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方方面面。预防和控制这些不良心理,需要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学生申请缓考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心理问题也有实际困难。笔者在和申请缓考的同学交谈中,发现他们大部分表现出焦虑、不安、说话无力、睡不好觉、学习效率低。他们渴望帮助,渴望从痛苦中走出来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近年来,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事例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态度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进行调适。
1、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认识自己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虽然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意义。教育学告诉我们,通过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以之长善救失,策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功课,巩固和加深知识,培养精确细致、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系统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②。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要制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调整对成功的看法,不把分数看得过重,淡泊学习成绩名次,重在学习过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
2、增强大学生自信心,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学生缓考的种种原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是学生应考的最根本的心理准备,要做到自信就要知道自己学习情况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考试目标,避免由于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造成的挫折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这种喜悦和自信能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取得好的考试成绩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大多脆弱,缺乏社会磨练的经历。不能因一次或两次考试成绩低或不及格,就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影响了学习的进取心。实践证明在逆境中成长的人,能给人锻炼,使人走向成熟。因此要加强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做好勇于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帮助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大平台,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挫折,接受失败,磨练其意志,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3、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学生应具备自我控制力,学会自我调节。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能使人进取,奋发向上。学生都希望考试取得好成绩,这种期望最容易转化成心理压力,对此,考生的自控能力更显重要。要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这是预防和控制考试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要做到考试成功不骄,考试失败不馁,以牢固的知识、稳定的心态去参加考试。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上不惧怕考试,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考出好成绩。
三、思考与启示
第一,要对学生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进行指导。根据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各年级缓考学生人数统计情况来看,缓考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大一、大四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大一新生刚刚来到大学校园,对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知识有渴求的欲望:学习努力刻苦,考试基本没有缓考;到了大四,毕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对考试结果的要求也相对比较表面化,因此, 也容易在考试期间产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但就心理发展阶段而言,他们已经处于成人初期,心理成熟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在面对考试时,其应对策略更多、应对能力更强,考试心理素质水平更高。而考试心理素质作为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能有效地克服考试心理问题。进入大二大三,虽然已经逐步适应了大学阶段特定的专业学习和考试节奏,但是出于自身发展,对考试结果抱有相对较高的期望,因此也体验到较高的考试压力。加之课程难度加大加深和开始学习专业课,有的同学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分化,缓考的人数开始增多。由此可见,需要对学生加大学习指导力度,要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有利于减少缓考的数量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二,缓考学生的增加,除了学生的自身问题之外,还有我们的考试安排不适应目前同学选课的广泛性、多样性。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使得有些同学考试压力加大,为了缓解考试的压力,不得不申请缓考。如果课程的考试时间在同学选课时就知道,那么同学在选课的同时考虑考试的时间,避免有些同学天天考,教务老师也不会为了一个或两个同学考试重叠而艰难地调整考试时间,费时又费力。
第三,缓考是对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课程考试制定的一种办法,体现了对同学的关心,也维护了教学秩序。学习压力大的同学适度的缓考对其学习有一定的缓解,有助于因学习引起心理问题的解决。但也发现有些同学因缓考课程过多,造成学习负担过重,因此对同学申请缓考也要有个限度,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