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组织分类与整合初探

作者:地空学院“党建带团建”学生工作创新基地课题组 发布日期:2010-05-18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研究方法,在大学几种基本权力的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理科院系学生组织的类型与功能,由此区分了理科院系组织的三种类型和八种形态;进而分析其相互整合的六种类型,并提出了整合原则:根据学生群体聚集和活动的特点,在人数较多或者群体活动较为密切的地方,建立班级或党团支部,以减少不同学生组织在时间、空间和资源上的相互冲突,降低组织成本,提高活动效率。最后,本文分析了当前北京大学党团班一体化的趋势,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学生组织  理想类型  整合党团班一体化

 

大学由不同的学生组织和师生组织组成,不同组织赋予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他们从这些身份中汲取思想和行动资源,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自身的心态、性格和行为模式。如果能够发现这些组织背后的建构特征、运作模式和发展规律,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充分理解学生思想行为背后的结构化特征,还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组织的建构和整合方式,实现学生组织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组织社会学认为,组织的核心是权力和影响力。本文将从大学内部的几种基本权力类型入手,分析与之对应的基本组织类型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具体组织形态,进而整理出这些组织形态与大学基本权力类型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单一组织的相互整合,构成了大学学生组织的多种图景:有序的、科学的整合将优化组织资源;混乱的、不科学的整合则会导致结构性混乱,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困扰。因此,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寻找现有传统和制度框架下最优的整合模式,提出适当的组织调整、变革乃至制度创新举措,以适应当前在学生组织层面的现实变化。

 

一、    大学内部的几种权力类型

 

1、 学术权力

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师生自治行会,天然地具有较为独立的学术权力,这是大学区别于政府、企业等其它类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在与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不断周旋与对抗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始终保持并不断完善了自身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制度体系,成为弘扬和发展人类理性的独特所在。时至今日,面对高等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巨大促进作用,国家的行政权力和社会的市场权力也不断作用于大学。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时代,成为了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为一体的大型社会组织。大学的学术权力表现为大学师生独立进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权力,这为人类理性的独立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合法性。

2、 行政权力

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秩序与管理,大学管理虽然松散,但也并非处于无政府状态。尤其伴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系科分工的不断细密,其管理职能也日益凸显。学校与院系层面的管理、学生生活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科研活动的管理、校园设施的管理等等,无不渗透着行政权力。大量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各种行政组织和商业组织的密切来往,使得大学在管理上越来越具有政府部门的色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融合、渗透与制约关系也越来越明显。

3、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在大学的载体是各种党群组织,包括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工会和团委。它们行使宣传教育和部分行政职能,具有很强的管理、沟通、协调和动员能力。在机构设置上,除了具有常规政治组织的特点外,大学政治组织根据大学的特点强化或发展出了某些职能,例如对校园文化生活的管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对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指导、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指导等等。将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心理教育相结合,将学业、职业、生活辅导与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相结合,使得政治权力彰显出常规化、生活化的特点,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二、    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管理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按照以上三种权力的划分,以学生个体作为组织分析的起点,可以将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管理组织划分为教学科研组织、生活管理组织和政治组织。其中教学科研组织又可以划分为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生活管理组织又可以划分为住宿组织、班级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班级—班主任(辅导员)组织;政治组织又分为团组织和党组织。以上3种类型、8种组织分别产生以下8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和身份特征(见表1)。

 

1: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管理组织的类型、载体与关系状况

权力类型

组织类型

现实最小载体

身份

组织内关系强度

学术权力

教学组织

课堂

学生

科研组织

实验室

研究人员

行政权力

住宿组织

宿舍

舍友

班级学生会组织

班级

学生

社团组织

社团

社友

中偏弱

班级——班主任(辅导员)组织

班级

学生

政治权力

共青团组织

团支部

团员

中偏弱

党组织

党支部

党员

中偏强

 

1、 教学科研组织。

(1)   教学组织

最常见、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课堂授课的情境之下。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由教务部门安排课程,各相关院系安排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讲授基础或专业课程。这种组织和关系比较松散和流动,师生之间缺乏一对一的充分互动。

(2)   科研组织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大学建立了实验室—研究所(教研室)—系—学院—学校的层级体制。理科学生一般在大三就会进入实验室,在这个科研组织的最基本单元中建立与导师、实验室同行之间的关系。随着年级的递增,这种关系日益紧密,对学生的制约强度也不断加强。

2、 生活管理组织

1)院系——年级住宿制度

宿舍是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宿舍关系是学生最直接、最自然的人际关系。由于居住条件、整体规划、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国内现行的住宿制度基本上只发挥出生活和少量学习功能,其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班级——学生会组织

班级是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单元,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同班同学基本上属于同一专业或同一学院,这是班级的学科属性;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互相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这是班级的生活功能;学院或学校依托班级开展教育活动,这是班级的教育功能;班级是学生自主管理和学院、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最小单元,这是班级的管理功能。从学生自治的角度出发,大学形成了班级—院系学生会—校学生会几级学生自治组织,既具有学生自治的政治和行政属性,又应同学之需,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3)班主任(辅导员)——学工办组织

学校从党政进行学生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给予学生学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的指导,负责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此种师生关系具有管理学生活动、评价学生表现、辅导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就业等功能,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整合能力;在组织属性上,班主任和辅导员接受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管理。

(4)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自治团体,具有很强的整合功能。按照《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社团的内部关系、组织方式和机构设置由各社团自行决定,其活动方式也因各社团的特点与活力差别很大。

3、 政治组织

(1)   团组织

团组织具有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其先进性表现为政治属性,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团结和带领先进青年跟党走的政治使命;其群众性表现为贴近青年,立足青年需要,深入青年生活,赢得青年信任。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团员,团组织由团支部、院系团委(团总支)、校团委几级组织构成。团支部一般建在班上,也有一部分建在社团上、实验室上或者系所上。

(2)   党组织

青年学生有一部分是党员,大学党组织由党支部、院系党委、校党委几级机构组成。有的党支部依托班级建立,也有的依托年级、实验室或者系所建立。

 

三、    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组织建构的若干“理想类型”

 

本文以各类组织的基础构成单元作为整合单元进行分析,教学科研组织的基本单元是课堂和实验室,但由于课堂过于松散,所以仅选取实验室作为分析单元;生活管理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宿舍、班级和社团;政治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团支部、党支部。这样就可以得到实验室、宿舍、班级、社团、团支部和党支部等36种最简单的学生组织单元,它们是构建学生组织理想类型的出发点。

当前体制下,科研制度是确定的,因此可以作为常量;社团组织出于同学的兴趣和自发性,具有独立性特征,也可以作为常量;住宿制度虽然较为刚性,但并非不能改变,可以作为半常量;只有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23种学生组织的构建方式较为灵活,可以在其它因素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较为自由的构建(见表2)。

 

2:大学理科院系学生组织建构的几种理想类型、对应体制和活动参与

体制类型/整合情况

1

2

3

4

5

6

教学科研体制

完全合并

完全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