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本文阐释了北京大学提出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时代要求,并从教育学、管理学的角度对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对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领导型创新型人才 共青团
2005年,北京大学明确提出要通过全新的培养定位努力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以带动全校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各项相关工作的提高。北大共青团要深刻认识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意义,及时把握战略机遇,以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把握育人规律性,增强服务实效性,健全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
一、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时代要求
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是北大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全面总结办学传统、自身优势和时代使命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重要定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在育人目标上的集中反映。
1、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北大老校长
2.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是北京大学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
北京大学具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自诞生之日起,北大便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大始终屹立在中国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崇高的国际声望,并以其特有的丰富活跃、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了健康成才的宝贵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北大在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以“元培计划”、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教改为龙头的教学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开拓了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方肥沃土壤。目前,全校上下以全面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为契机,把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切实的贡献。正确把握国家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水平的要求,找准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着力点,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
3.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是北大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集中体现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翻开共青团紧跟党不懈奋斗的宏伟历史诗篇,培养人始终是共青团的优势所在。北大共青团是北大先进青年的组织,在培养和塑造青年、引导和服务青年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北大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应紧紧围绕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能担大任、敢担大任的青年人才这一核心来开展。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是北大共青团当前服务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心工作、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育人优势,是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共青团组织具有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引导青年的组织优势,为有效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尤其是共青团主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推动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与深入推进“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北大共青团要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二、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
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要求。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型能力,这个“领导”并不是专指政治家或政府官员,而是包括企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二是创新型能力,领导型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通过自身、团体和组织的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根据现代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可以从精神层面、知识层面、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面来把握。
1.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导引,兼具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能力
健康的人格是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表明,人格越健康,越具有创新能力[②]。人格要素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力、意志力和智慧力是“人格三要素”,是决定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素质。理想信念作为人格的主要支柱,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执着的价值观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人,善者增其善,恶者谋其恶。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领导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必须伴随着其他教育目的的达成,理应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创造性的培养工作,防止创造性形成过程中的价值迷失”[③]。因此,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应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精神引擎,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道德力”。这一方面是要具有道德自律力,能够自觉提升人格修养,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要具有道德凝聚力和道德表率力,能够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吸引、感召、影响组织中的其他成员。
2.以深厚的理论水平为根基,兼具渊博的知识素养与深刻的洞察能力
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还应该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素养和宽广的知识结构,成为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学校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而其余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形成耗散结构的系统不能是孤立、封闭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开放,一定要与时俱进,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④]。因而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理论水平,不仅是知识素养的积累,更主要是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体现。这既是形成专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保障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深刻的洞察力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更不可能对事物作出精准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培养扎实的专业素质,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积累广博的知识和形成远见卓识方面狠下功夫。
3.以出色的领导能力为关键,兼具自觉的合作精神与卓越的组织能力
在当今社会,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共处共事,甚至不愿意或不屑于与他人合作的人,即便是再有才华,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成就大事业。只有能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善于沟通与合作,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乔治斯指出,领导力“就是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大批追随者的能力”[⑤],是基于一定决策思想和价值观念,在领导实践中所发挥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为被领导者所向往与追随的吸引力的总和。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领导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协调能力、卓越的沟通水平、自觉的合作意识、有效的执行手段等方面。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不仅是行政领导的关键条件,也是企业界、学术界等各个行业、组织领军人物的必备要素。要成为一名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力于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借助整体的优势去解决问题。
4.以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兼具执着的探索精神与强大的开拓能力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构想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的两类创新思维活动:分析性思维(或聚合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或发散思维)[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人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深厚的理论水平可以赋予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一定的分析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取决于基于个性发挥所形成的探索、开拓精神。江泽民指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青年学生应当珍惜大好时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创造热情,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既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关注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勇于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开拓能力。
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是一个有机相连的系统概念,不能机械、片面地拆分理解;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模式。注重基础、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理念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传统在领导型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着重提出“领导型创新型”素质的培养,并不会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而是在普遍增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所重点强调的培养方向,为具有“领导型创新型”潜质的同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进一步夯实施展才华的魅力舞台,并能够加以重点引导。
三、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北大共青团的工作要求
北大共青团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高度出发,切实把握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机遇,结合“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完善服务育人的体制机制,引领青年学生科学规划能力培养,扎实有效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材。
1.深入推进“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体制机制
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是有机统一的。“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健康计划、合理的求学计划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具有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要求,并为其全面实现营造了育人氛围,健全了育人体系,开拓了育人阵地。北大共青团要在深入推进“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增强对各个领域学生骨干的领导力、创新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形成百花齐放的人才繁荣局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育人理念,按照学生工作“四个转型”的要求,明确“领导”和“创新”的育人方向,发挥共青团的育人优势尤其是基层团组织的力量,切实强化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并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功能,正确引领青年学生科学规划能力培养
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是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指导大学生夯实知识技能与拓展能力、发展水平相统一的重要载体。北大共青团要站在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充分发挥好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指导功能。首先,要深化认识大学生能力体系,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力结构、目标、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将大学生课堂内外的素质培养一并关注起来,并突出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取向。其次,要突破以往育人工作条块分割的不足,将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有机地蕴涵到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各项工作环节中去,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科学规划和具体指导,增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动性、科学性,体现学校育人战略的主导性。再次,要以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积极依托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努力完善学生能力培养服务体系,正确引领青年学生科学规划自身能力建设。
3.努力推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孕育、催生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要成长为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从专业学习中获得知识,还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北大共青团要将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与繁荣校园文化相结合,树立大课堂、大教育、大培养的观念,凝聚传统精髓,汲取时代精华,全面建设反映时代内涵、彰显北大特色的创新型校园文化。要大力弘扬鼓励创新、注重引导的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学生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和帮助学生骨干组建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原创文艺等方面的专业团体,增进不同人才的交流互动。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方面的品牌活动的育人功能,使青年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优化素质,为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要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推荐与输送机制,牵线搭桥,拓展资源,努力向社会各界举荐人才。
4.不断完善学生组织建设,全面开拓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载体
长期以来,学生会、研究生会、团校、研干校、社团等学生组织形成了凝聚青年、发展青年的独特优势,对学生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应当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重视各类学生组织的建设,全面开拓培养骨干人才的新载体,为具有不同特长、不同技能的人才脱颖而出开辟更多有效途径。要根据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内涵和科学定位,科学设置培养体系,合理构建育人格局,进一步明确学生骨干的培养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依托团校、研究生骨干学校和社团文体骨干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加大投入,深化指导,筑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沈千帆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团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浩雷
[①] 徐恩芹、刘美凤:《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人才开发》,2005年第9期。
[②] 徐恩芹、刘美凤:《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人才开发》,2005年第9期。
[③] 石中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⑤] 约翰·马克斯韦尔:《开发你的领导潜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⑥] 尤逸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学校德育创新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