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面临挑战,如何提高工作载体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并探索了在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思路和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要求高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增长,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全国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央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社会现实的作用,特别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规范其行为上不能表现出相当的正向结果,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应有地位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强调“自我”,主张个人奋斗,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这要求高校教师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内在需求进行教育引导,而我国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挖掘与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成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也是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志愿者行动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人生价值升华的较好的形式,它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共青团中央2000年开展的专题调查显示,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发展,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和服务他人、丰富自己的主要方式,并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标准。比如韩国规定中学生每年必须参加志愿服务40小时,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加拿大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意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做义工的情况,认为学生做义工不但能体现其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而且还能促进自我完善,是走向健康人格的重要一环;墨西哥政府则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并把它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要内容,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巩固和提高,并能激发它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1、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智育培养,重知识轻人文,这种教育理念缺陷产生了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好坏的判断偏差。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但由于缺乏体制的支撑,在传统的巨大惯性面前显得单薄乏力。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青年志愿者行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了正面的“内省”机制,有利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2、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只有进入社会,用自己的所学和所长服务于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与社会的结合有一个彼此相容的辨证发展的过程,而青年志愿者行动恰为这一过程搭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体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正确评估,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需求来改造自己。比如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活动,对社会现状、国情和民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提高了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判断力,有助于内化道德行为要求,并将此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3、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的精神。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作为指导思想,以办事业的精神和走社会化发展道路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机制尚未健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偏差,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志愿者不图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对培养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而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4、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钢筋混凝土式的房屋结构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范围越来越狭隘,冰冷的铁窗、铁门和铁阳台隔离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的小圈子,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不同社会群体逐渐出现分化,由此产生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减轻甚至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和隔阂,缓解了社会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青年志愿者所倡导的在社会生活中彼此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其实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体现方式。因此,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志愿者行动之中,更贴近时代的发展,更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从而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用。
三、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思路
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但目前发展还不完全成熟。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要想更好地体现其真正的内涵和真谛,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必须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与社会联网,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教育有效性。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同时还要引起社会重视。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时候,青年志愿者行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来,四月走”的临时、短期服务的做法,大多还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流于形式。为此,必须改变目前青年志愿者组织系统相对松散的状况,真正把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划分职责,井然有序地将活动经费、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列入组织管理模式,做好总体规划、具体落实等工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和表彰机制。
尽管志愿者服务是奉献爱心,服务他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不是有目的的求得某种回报的行为,但作为弘扬社会正气,体现党和政府对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和重视,对志愿者行动进行一定的褒扬和激励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长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表彰机制,如对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同志发放证书和奖章,在特定的正式场合举行表彰仪式等等。可以采取多样的表彰形式,其中关键是要体现出一种对志愿者的“关怀意识”,让志愿者看到自己付出后的成绩,感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维系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动力。
第三,要把志愿服务与志愿者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
当今社会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只有将志愿活动与志愿者本身的成才和就业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志愿者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在校学生来讲,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可以成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一条参考标准,因为只有乐于并充分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对未来的单位、团体才会尽心尽力;而对于在职职员,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成为考核其业务实绩外的一项软指标,并最终促成其终身志愿服务意识的形成。
第四,要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
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当今青年志愿者行动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求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代发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模式也随之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应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发展。笔者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一位“雷锋”去社区给居民义务理发和修车,结果遭到了靠这些手艺谋生的下岗职工的“围攻”。这一现象是发人深省的: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帮助了一部分人,而另一方面却又伤害了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这样的志愿服务可以持久吗?难怪到后来这位“雷锋”所在的部队竟收到了“解放军战士,请不要再搞志愿活动了!”的请求。在志愿服务活动浪潮来临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扫扫地,出个海报,既不考虑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也不了解受服务者们的实际需求,纯粹追求一种形式的行动当然是不会得到社会认可的,青年志愿行动应该根据国情和社会实际,考察具体方案的可行性,并在衡量其价值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在国外,周末陪陪孤单老人散步、聊天或是喝杯咖啡这些志愿服务,可以为我们的志愿行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第五,要把志愿活动内化成志愿者们一种自我完善、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
青年志愿者行动能否长期有效的进行,在于社会参与程度的高低,这涉及参与者对志愿行动的理解、选择志愿服务的原因及参与动机等问题。在志愿行动过程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为他人服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效果。因此,要让志愿者们深切认识到:志愿行动不仅是受众们的需求,同时也是志愿者们一种自我完善、自身全面发展的最终指向。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英美等国认为凡是自己有能力的事都可以去服务,所以五六十岁的志愿者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庭还往往一起行动,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孕育了这种尽己所能、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机会,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对大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我国正处于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可以为大学生成才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李秀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系教师、团总支书记
张 云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系教师、院团委委员
责任编辑:吴阳春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李卫东:《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开展“三观”教育的新平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3]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
[4]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